《一年中的九天》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2 黑白片 99分鐘
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米哈依爾·羅姆 編劇:米哈依爾·羅姆 達尼爾·赫拉勃洛維茨基 攝影:蓋爾曼·拉甫洛夫 主要演員:阿列克賽依·巴塔洛夫(飾古謝夫) 伊諾凱恩蒂·斯莫克杜諾夫斯基(飾庫里科夫) 塔季揚娜·拉芙洛娃(飾廖莉婭)
本片獲1962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1966年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國家獎金
【劇情簡介】
第一天。一個初秋的令人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物理研究所的原子物理學老教授辛卓夫和青年學者古謝夫在一起做的實驗成功了:獲得了完全電離的等離子體,這是辛卓夫盼望了整整五年的成果!他驚喜若狂,以致忘了進行計算,致使反應堆的反應到了紅線邊緣,反應堆報廢了。辛卓夫中了八百倫琴的幅射,他為此即將付出生命的代價。古謝夫也中了兩百倫琴的幅射,醫生警告說,在此之前,他已受到過幅射,今后,他決不能再冒任何危險,決不能再受到中子的幅射了。
辛卓夫并不關心他還能在人世間生活多久,他慶幸他已做完了他這一生中該做的事情,打開了受控的熱核反應的道路,剩下的事情屬于古謝夫的專業范圍,該由古謝夫去完成了。當他的妻子焦急地趕到醫院去看他的時候,他請她別打攪他的最后時刻的工作,答應妻子說還來得及回家去與她“告別”。
在莫斯科工作的女物理學家廖莉婭和古謝夫已相愛六年。這六年里,古謝夫曾到莫斯科來過四、五次,每次都來去匆匆,他的心目中似乎只有工作,這使廖莉婭感到難以忍受。廖莉婭需要的是溫馨的愛情和細致的關懷,她決定和同在莫斯科工作的物理學家庫里科夫結婚。庫里科夫一直都是她和古謝夫的好朋友,他始終默默地在愛著廖莉婭。就在故事發生的這第一天晚上,廖莉婭送庫里科夫到機場,讓他乘飛機帶著她的信到僻遠的小城去找古謝夫,把一切都向古謝夫說清楚。
物理研究所決定送古謝夫到莫斯科住院治療,庫里科夫見古謝夫發生了這樣的不幸,就沒有把廖莉婭的決定告訴他。他和古謝夫同機飛回莫斯科。
第二天。古謝夫住院兩個月后的一天。這是古謝夫準備出院的日子。廖莉婭和庫里科夫買了鮮花到醫院去接他出院。他們三個人一起到餐廳用膳。庫里科夫建議古謝夫調到莫斯科他那個單位來工作,但古謝夫說,他要把他在僻遠小城已開始的事情做完,他認為這是人類的“需要”。他和庫里科夫發生了爭論,在庫里科夫看來,很多科學上的發明創造被玩火者用來發動戰爭,甚至還可以在20分鐘內把地球上的一切都消滅掉,但古謝夫卻說他所從事的工作與戰爭沒有絲毫關系,他是致力于給人類送來光和熱,是要使人們的生活富裕起來。
古謝夫打算從餐廳直接去機場,黎明五點他就要飛回他工作的研究所去了。廖莉婭提出跟他單獨談一談,沒有合適的地方,他們只好到人們等候打長途電話的那間嘈雜的屋子里去交談。古謝夫希望廖莉婭與庫里科夫結合,他告訴廖莉婭,他已受到第二次幅射了,現在他只需要一年的時間,來完成辛卓夫留給他的任務,其他的事不想考慮。廖莉婭提出這一年她要在古謝夫身邊,使他的生活輕松一些,古謝夫認為沒有必要。當庫里科夫來找他們的時候,廖莉婭向他宣布說:她已決定嫁給古謝夫并與他一起乘飛機離開莫斯科。
第三天。這是古謝夫與廖莉婭在小城鎮舉行婚宴的一天。一群科學工作者聚集在一起,即使在舉杯祝賀的時候,話題也離不開古謝夫所從事的研究將會如何造福于人類。
第四天。這是廖莉婭婚后的一個普通的日子。廖莉婭每天得早起給古謝夫做早飯,除了煎雞蛋,她也做不了別的。然后,他們一起去上班。古謝夫的事太多了:黨委會、學術會議、研究生咨詢、科學實驗工作……都在等待著他。古謝夫回家時,往往都是夜里,廖莉婭已經睡了。廖莉婭感到自己既不是好妻子,也不是好物理學家,她開始苦惱。
第五天。廖莉婭只有在做早飯時,才能見到古謝夫。她覺得古謝夫似乎并不需要她。這天早飯后,古謝夫說有急事要先走,不能等她了。廖莉婭正要去上班,沒想到庫里科夫來了,他說是古謝夫叫他來的,于是,兩人一起去了研究所。古謝夫正在那里忙著要開動巨大的真空泵,使其產生中子流。他讓庫里科夫到走廊里去,自己卻在這巨大的裝置附近站著。一名工作人員來報告:說出現了中子流。經過幾次實驗,都出現了中子,但這是不是熱核效應,尚需反復驗證。人們鼓掌慶賀、高聲喧嚷。一位女醫生警惕地來問有沒有人在真空泵附近呆著,古謝夫回答說沒有。
人們帶著鮮花到古謝夫家去慶賀。研究所所長認為他們已掌握了熱核,這是新世紀的開始。在盥洗室,庫里科夫責怪古謝夫不該向醫生隱瞞他在巨大裝置的近旁站著,按照庫里科夫的計算,古謝夫又中了兩百倫琴的幅射。
第六天。古謝夫及其助手在實驗室里觀察儀表,對熱核反應進行反復的實驗。晚上,古謝夫和庫里科夫在實驗室就“傻瓜”問題進行了爭論。庫里科夫認為在傻瓜身上非常準確地反映了時代的特征。古謝夫對新的真空泵寄予很大希望,他拉著庫里科夫去看這一新裝置。新真空泵需要抽氣兩個月,庫里科夫等不及了,古謝夫同意他隨時都可回莫斯科。回到家里,古謝夫顯得很不安,又喝咖啡又抽煙。廖莉婭總覺得自己在妨礙古謝夫,古謝夫似乎不需要她,但古謝夫說他是愛她的。古謝夫上床后又獨自溜到書房里去坐著,廖莉婭終于猜到他發生什么事情了,古謝夫承認,一個月前中了幅射。廖莉婭哭了起來,責怪自己是個庸俗的傻女人。
第七天。古謝夫帶著廖莉婭回老家去看望父親姐妹。父親說他家地下有鐵礦,很快就要拆遷,他們要搬到新村鎮去了。古謝夫給父親帶了些錢,父親堅決不要,他說能見到兒子就很高興了。父親問兒子:人們為搞原子而付出自己的生命是否值得,古謝夫認為值得,并說總有一天人們會感謝科學家們的。翌晨,古謝夫和廖莉婭就回小城鎮去了。
第八天。古謝夫患病在家,仍不放心熱核反應實驗。廖莉婭替他到所里去了解情況。廖莉婭走后,古謝夫也艱難地朝研究所走去。他發現廖莉婭、庫里科夫和幾個助手正在新裝置操縱臺旁工作。原來,兩天前廖莉婭已把庫里科夫從莫斯科叫來了。古謝夫坐在新裝置的鐵梯上,廖莉婭跑來抱著他哭起來,請他原諒沒把實驗失敗一事告訴他,但古謝夫說這是正常的,應該從頭開始。古謝夫記起這天是他們在電話室談話的一周年紀念日,這一年他過得很滿意。他說明天他要到莫斯科去住院,他一個人去,廖莉婭可以像上次那樣,到醫院的前廳去接他出院。
第九天。古謝夫在莫斯科的醫院里。他請求波克羅夫斯基教授為他做手術,但教授說目前他只是在狗身上作試驗,無權拿人的生命來冒險,而且,那些狗有一半眼看要死了,但古謝夫深信自己屬于那另一半,他堅持要做手術。一個也叫米佳的人決定把骨髓移植給米佳·古謝夫,他的一篇學位論文就是要寫古謝夫中幅射的事。庫里科夫和廖莉婭從小城鎮乘飛機來到了莫斯科,他告訴古謝夫:他們的發現不是熱核效應,但也是極為重大的事件,研究所里把它叫作古謝夫效應。醫院決定第二天早八點為古謝夫做手術。已是深夜了,廖莉婭在醫院的前廳等著,庫里科夫從古謝夫的病房出來,勸廖莉婭回去,廖莉婭決定在醫院坐一夜,等候古謝夫明晨做手術。這時,一個女衛生員送來了古謝夫給廖莉婭的一張富有幽默感的字條:“廖莉婭!如果伊里亞(即庫里科夫——筆者)能設法給我弄到一條褲子,我們還來得及到‘阿拉格維’(一家民族風味的餐廳——筆者)去逛一趟。”字條下面畫著三個可笑的人。
誰知道,手術的結果會是什么呢?
【鑒賞】
本片的情節是在一年中的九天內展開的。主人公是研究原子物理學的科學家們,他們在從事科學實驗的過程中,表現了對人、對科學、對生活的真誠態度。它是羅姆的一部創新之作,在羅姆30多年的工作經歷中,這是第一次在結構文學劇本方面突破了他慣用的一切規則。在本片拍攝之前,羅姆一直認為不斷發展的劇情是一部影片的動力。而在本片中,不斷發展的思想成了影片的動力,而且正是思想才形成了各段戲的連續性、各段戲的結構和影片的基本手法。在創作這部影片的中間階段,羅姆找到了一個公式:“影片——思考”。正因為要表現思想,羅姆設法在電影劇本中破壞事件進展的外在邏輯,削弱人為的情節聯結。
影片的新的劇作結構要求探索新的導演處理。20余年來,羅姆一直習慣于采用縱深的場面調度,但在本片中,他不得不幾乎完全放棄了這種手法,按新的手法來處理燈光、畫面結構、攝影機的運動以及布景的表面結構。
青年攝影師拉甫洛夫與羅姆合作默契,給予羅姆很多幫助。蒙太奇結構也必須按新的方法來處理。從情緒和畫面結構出發,常常是運用平穩的、邏輯性很強的蒙太奇手法,但從思想出發,就必須運用急劇轉換的蒙太奇手法了。這種急劇轉換的蒙太奇是和硬光、奇特的角度、配景縮小以及段落和素材的急劇變換等等手法結合起來運用的。羅姆說,所有這些新手法在他的影片里產生,并不是因為他想成為具有現代精神的人,而是因為影片的題材是極其具有現代精神的,是因為影片的思想只能用這樣的手法來表現,用另一種手法是表達不出來的。
在本片中,第一次極為大膽地運用了思想的對話,這些話涉及到關于生活、科學、過去和未來的種種議論,有時它們也是理性的雄辯宏論。羅姆仿佛是在與那些反對在電影藝術中深刻而多樣地運用語言的人進行爭論,他使這部影片從頭至尾,幾乎從未停止地響徹著對話。結果發現,通過直接的語言表現出來的思想,與其他電影表現手段一樣,同樣是銀幕上的一個強有力的電影手法。
影片的主要思想是關于每一個人在人類面前所負有的義務,這一思想非常鮮明地表現在第七天的故事中。這一天,古謝夫和他的老農父親會面了。他們的談話展示了時代的偉大和復雜性。古謝夫回家向親人告別。他受到致命幅射這件事只字未向父親說起,但父親看到兒子的手無力地從桌子上滑下來,把水濺到了桌布上,就明白了一切。晚上,父子談心。父親問他為搞原子付出自己的生命是否值得,他的回答是肯定的。這場戲的處理是十分準確的:觀眾看到一張空空的木桌子,老父把一雙布滿老繭的手放在桌子上,在光光的木板墻邊有一張折疊床,古謝夫躺在上面,和父親談著話,墻后面傳來了廖莉婭低低的啜泣聲。這場戲十分準確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題。
第八天的故事中古謝夫默默無言地行走這一場戲也處理得很精彩。這段戲沒有一句對話,一個孱弱的人從床上起來費力地向外走去,下了樓梯,走過小城寂靜的街道,他的身影映在一堵巨大的白色墻壁上。銀幕上只見一堵墻壁和一個小小的、一直向前行走著的人。后來,古謝夫走過研究所的圓形大廳,穿過布滿電線的走廊,走進了實驗室。于是他得知:他為之付出生命的實驗失敗了,這不是熱核反應,一切必須從頭開始,至少還要把已經進行過的實驗重復99次,又要重新等待、尋找,尋找、等待。主要的戲劇沖突在這場戲中達到了頂點。
巴塔洛夫扮演的古謝夫很出色,他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復雜,在精神氣質上,在世界觀上非常具有現代精神的人。影片的作者不想使古謝夫的生活道路平坦輕松,也沒讓他得到一個幸福的結局,沒讓他獲得偉大的科學發現。他的命運是復雜、悲慘的。他受到了致命的幅射,實驗失敗了,在愛情方面也不很幸福。但正是在與困難作斗爭中,在克服實際存在的障礙中,才揭示了真正強有力的人物性格,展現了古謝夫道德的高尚。古謝夫是一個多色彩的人。他迷戀于科學,溫存,愛思考,既頑強,又憂郁,有時還有些孩子氣,富于幽默感。古謝夫的形象突破了以往蘇聯影片中正面人物的刻板公式。
斯莫克杜諾夫斯基扮演的庫里科夫是一個不尋常的人物。他衣著入時、風度瀟灑,顯得信心十足,一切都很稱心如意的樣子,有時流露出一些悲觀情緒,似乎對一切都看透了,有些玩世不恭。但他的內心卻是纖弱的,受過創傷,蘊藏著不幸的。他貌似懷疑主義者,但實際上秉性單純、善良。他既尖刻,又溫和。他是一個忠誠地獻身于科學的優秀學者,是一個忠實的朋友。
廖莉婭這個人物形象不很成功。女演員拉芙洛娃具有創造這個角色的優異條件,但這個人物卻寫得不明晰。因此,女演員也弄不清楚她扮演的廖莉婭是否喜歡古謝夫,或許她對古謝夫和庫里科夫都沒有太深的感情,她只愛她自己。她嬌生慣養、任性、怪僻,既成不了學者,也成不了好妻子,只是當古謝夫的生命危在旦夕時,她才認識到他的價值。
影片結尾那張詼諧的字條純系即興創作,卻十分成功,不落俗套。古謝夫在生命垂危時刻寫了一張詼諧幽默的字條,畫了三個可笑的人形,他這是用幽默的外衣掩蓋了無法排遣的悲愴,留給了廖莉婭和庫里科夫深深的惆悵。
在羅姆這部創新之作中,仍然可以看得出我們非常熟悉的這位導演的大手筆,能感受到這位大藝術家所特有的那種政論性的熱情以及經過認真挑選的、準確的細節。他在處理畫面時,注意力總是集中在主要的拍攝對象上。在本片中,羅姆仍然保持了他的樸實、鮮明的風格,他對電影造型的可能性的精彩處理。他在自己的創作中永遠追求著緊張的戲劇性、濃重的色彩,永遠是在最緊張、最重要、最尖銳的時刻揭示人物的性格。
米·羅姆(1901—1971)是蘇聯著名電影導演、編劇、理論家,蘇聯國立電影學院教授。曾榮獲蘇聯人民藝術家的稱號。1929年開始從事電影編劇工作。1934年拍攝了莫泊桑的《羊脂球》。他的主要作品有《十三人》、《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但丁街兇殺案》、《普通的法西斯》等。
上一篇:《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一年十三個月》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