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49 黑白片 104分鐘
英國倫敦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卡羅爾·里德 編?。焊窭锥蚰贰じ窳?根據格林同名短篇小說改編) 攝影:羅伯特·克拉斯克 主要演員:約瑟夫·科頓(飾霍利·馬丁斯) 阿莉達·瓦莉(飾安娜·施密特) 奧森·威爾斯(飾哈里·萊姆)
本片獲194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美國影藝學院最佳攝影奧斯卡金像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英國片獎
【劇情簡介】
在國內生活困難的美國作家馬丁斯突然收到老朋友哈里從維也納的來信,說為他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他立即動身來到這座音樂名城。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第一個冬天。處于美、英、法、蘇四國共管之下的維也納寒氣逼人,一片蕭條,黑市盛行,罪犯猖獗。馬丁斯在車站沒有見到原定接他的哈里。他找到哈里的住處,不料看門老人告訴他,哈里已在昨天下午被汽車撞倒身亡。馬丁斯趕到墓地,哈里已經入葬,只有幾個朋友在默哀。
回城時,馬丁斯遇見了國際警察總部的英國警官卡洛韋少校。少校邀他在酒吧進餐,告訴他哈里是一個無惡不作的黑幫頭子。馬丁斯深為震驚,決心調查一番。他被送到招待所,立即接到哈里的朋友庫爾茲約他談話的電話。庫爾茲告訴馬丁斯,哈里被一輛汽車撞倒,傷勢很重,他和另一位朋友把哈里抬到路邊等候救護車,哈里臨死前托他安排馬丁斯回國。馬丁斯想到看門老人說哈里當場就死了,覺得其中有疑,更想弄清真相。他要求庫爾茲告訴他哈里的朋友還有誰。庫爾茲說有一個叫安娜的演員與哈里挺熟,但又勸馬丁斯不要去找她,以免惹事生非。安娜是捷克人,父母雙亡,移居維也納后成為歌劇明星。馬丁斯興沖沖地在劇院找到她,但安娜態度冷淡,不愿多談哈里的事。馬丁斯說出自己對哈里之死的懷疑,兩人一起去問看門老人。看門老人說哈里確實是當場死亡的,是被三個人抬走的。而庫爾茲說是兩個人,那么這位沒有露面的第三個人是誰呢?安娜勸馬丁斯不要插手了。馬丁斯則表示,為了朋友一定要搞個水落石出。他把安娜送回家,遇上也在調查哈里的卡洛韋帶人搜查??屙f發現哈里為安娜辦的護照是偽造的。馬丁斯把自己對哈里之死的懷疑向卡洛韋說了,但少校并不十分關心。馬丁斯只好與安娜繼續調查。他們來到夜總會,找到庫爾茲。庫爾茲出乎意料地向他們介紹了與他一起抬走哈里的羅馬尼亞人波佩斯庫。波佩斯庫重復了一遍庫爾茲關于哈里死亡的老調,馬丁斯卻單刀直入地質問,抬走哈里尸體的第三個人究竟是誰,這個未露面的人卻是看門老人親眼見到的。波佩斯庫竭力否認,并威脅馬丁斯當心遭人暗算。當馬丁斯和安娜又一次去找看門老人時,他已經被暗殺了。馬丁斯本人也遭到黑幫分子的追殺。脫險以后,他立即向卡洛韋說明情況,沒想到少校反而勸他盡快回國,免得再遭不測。這位少校告訴馬丁斯,哈里制造假盤尼西林出售,牟取暴利,害人不淺,他要是真死了倒是報應和好事。
馬丁斯準備回國,臨行前去向安娜告別。他已經愛上了安娜,但安娜心里愛的卻是哈里。馬丁斯說了哈里的所作所為,兩人內心都不平靜,在默默無言中分手了。馬丁斯走出安娜家,發現一個人躲在路邊一家門洞里。他大聲喊叫起來,吵得臨街一家住戶不滿地打開了窗戶,燈光恰好照在門洞里那個人的臉上。馬丁斯大吃一驚,此人正是哈里。這時一輛汽車從兩人之間駛過。馬丁斯再去找哈里,哈里已不見了。馬丁斯把情況告訴卡洛韋,他們連夜來到墓地,挖開墳墓,原來里面埋的是哈里的同伙,不久前失蹤的陸軍醫院衛生員哈賓。
馬丁斯決心見到哈里。他先找到了庫爾茲,說他在回國前要見見哈里,隨后就去游樂場等候。不一會兒,哈里果然來了。兩人買了門票,走進轉輪。馬丁斯告訴哈里,安娜因為他被捕了。哈里卻表示無能為力。馬丁斯指責哈里不該販賣假藥害人。哈里卻說,除了馬丁斯誰也抓不著他的把柄,說完就要將馬丁斯從空中的轉輪里推下去。馬丁斯鎮靜地告訴哈里,警方已經檢查了他的墳墓,發現了哈賓。哈里見事已敗露,只好放過馬丁斯,揚長而去。
馬丁斯來見卡洛韋。少校要求馬丁斯引蛇出洞,抓住哈里。馬丁斯雖猶豫了一陣,但還是以釋放安娜為條件答應了少校的要求。第二天,安娜獲釋并被遣送回國。在車站,她發現了馬丁斯,不禁心里起疑,便質問馬丁斯和少校搞了什么鬼。馬丁斯無可奈何之中只好道出事情原委。安娜得知真相后立即撕碎護照,表示不走了。她說她永遠記著哈里,不忍心傷害他。馬丁斯深感有愧于朋友,去對卡洛韋說當晚就回國,不再管哈里的事了。少校心生一計,在送馬丁斯去機場的途中,帶他去醫院看了注射過哈里的假藥的受害兒童。馬丁斯望著這些無辜的孩子在痛苦地掙扎,正義和良知在心中占了上風,決定留下來幫助少校捕獲哈里。
馬丁斯約哈里晚上在咖啡館見面,不料安娜也來了。她發現哈里走進咖啡館,立即對他大叫起來。哈里見到安娜,不由又驚又喜,但看見警察正圍上來,只好奪路而逃,鉆入大街的下水道。警察立即封鎖了下水道的各個出口??屙f、馬丁斯等沖進下水道,追趕哈里。馬丁斯發現了哈里,要他投降。哈里卻開槍打死了一個警察, 自己也中了一彈。他自知難逃羅網,開槍自殺。
第二天,哈里被埋葬在墓地里,馬丁斯和安娜都來為他送葬?;爻堑穆飞?,馬丁斯在路邊等著他所愛的安娜,安娜卻頭也不回地走過他的身旁,一直向前走去。
【鑒賞】
一部影片藝術上的價值或商業上的成功均離不開視覺效果的創造,因為視覺效果在電影這門藝術中具有首屈一指、無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兜谌齻€人》的主要藝術特色,就是它在視覺效果上的傾斜構圖。凡是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都會對此記憶猶新。影片開始不久,當投奔老朋友的美國作家馬丁斯趕到哈里在維也納的住處,而看門老人告訴他哈里已因車禍身亡,正在舉行葬禮的時候,第一次出現了傾斜構圖。如果說這時關于看門老人的傾斜構圖可從劇中人物馬丁斯仰視的主觀角度得到自然、合理的解釋的話,接下來當卡洛韋少校與馬丁斯在酒吧談論哈里時出現的傾斜構圖則不能從這兩個劇中人物本身得到解釋了。我們不得不認為這是影片導演的人為的作法,是影片導演作為故事敘述者的一個視角。上述傾斜構圖在《第三個人》中的許多場面或段落出現過。為了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我們不妨將其作個分類。
第一類即劇中人物的主觀鏡頭的傾斜構圖,無需多論。
第二類是人為的傾斜構圖,這一部分的鏡頭數量最多,先后出現在酒吧,劇院,看門老人家,安娜家,警察總部,夜總會,馬丁斯發現哈里的街道,轉輪,醫院,咖啡館及其附近的街道,等等。初看,這些傾斜構圖的出現不分場合和人物,顯得比較雜亂。但它們的出現其實遵循著一條規律,即這些傾斜構圖總是出現在劇中人物談論哈里之時或哈里本人出現之時,換句話說,它們都與哈里有關。這就需要對哈里這個人物作些分析。影片中的哈里利用戰爭造成的商品短缺、黑市盛行的混亂局勢,販賣假藥,牟取暴利,致使服用者或死或殘,其中許多受害者還是兒童。毫無疑問,哈里是一個罪犯,他本人也明白這一點。他制造自己被車撞死的假象,正是為了逃避警方的追捕。然而,哈里又為他的犯罪行為辯護。他認為面對戰爭帶來的殘酷現實,一個人為了自己的生存就必須不擇手段,損人利己也不足為怪。因此,哈里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悲劇人物,是不安定的畸形社會的產物。以上傾斜構圖強調了這個人物的矛盾性格和戰后歐洲社會的混亂面貌。另一方面,哈里因車禍而身亡是他制造的一個假象,各個人物對哈里之死的敘述包含矛盾和疑點。所以,當劇中人物談論哈里時采用傾斜構圖,這就暗示了哈里假死的可能性,增加了故事的懸念感。
第三類同樣是人為的傾斜構圖,例如警察來夜總會巡邏時,黑幫分子之間打電話時,看門老人被暗殺時,一輛小車莫明其妙地拉跑馬丁斯時,馬丁斯被黑幫分子追逐時,以及最后警方追捕哈里時都運用了傾斜構圖。顯而易見,這些傾斜構圖的運用在于從視覺上加強影片的神秘和緊張氣氛。以小車拉跑馬丁斯及馬丁斯被追逐的那段戲為例。馬丁斯要乘車去警察總部報告看門老人被暗殺,但小車司機朝相反方向急駛,馬丁斯莫明其妙,觀眾也莫明其妙,觀眾與馬丁斯一起緊張地猜測小車把他帶到何處,馬丁斯是否會遭到危險。原來,這是司機奉他的主人之命,把馬丁斯接到一個座談其作品的會場。觀眾與馬丁斯一起剛松了一口氣,可是黑幫分子緊接著跟蹤而來,馬丁斯慌忙逃離會場,甩掉黑幫分子的追殺。這段戲中,傾斜構圖與水平構圖的鏡頭交叉出現,緊張中雖有松弛,松弛中更有緊張。
《第三個人》自始至終不忘從視覺上創造神秘和緊張的氣氛。即使拍攝水平構圖鏡頭,影片也不放過任何機會。觀眾絕不會忘記警方誘捕哈里那段戲的光影效果。馬丁斯按照警方的安排,約哈里晚上在咖啡館見面。附近的街道上隱蔽著卡洛韋等警方人員,他們在鏡頭和光影之中忽隱忽現。突然,對面墻上出現了一個人影,人影越走越大。正當人們以為哈里就要出現之時,人影消失,從拐彎處走出了一個賣氣球的老頭。他徑直走到卡洛韋和他的副官的隱蔽處,副官不得已買了一只氣球,支開了老頭。這時,哈里出現在一堵斷墻上,在夜晚的光影下活像一個幽靈。接下來是長達10分鐘的警方在下水道追捕哈里的戲。在這場戲中,光和影同樣為緊張的追捕氣氛的創造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影片利用光和影或傾斜構圖等視覺因素創造的緊張和神秘的氣氛,完全符合甚至更強化了原作或劇本采用偵探小說手法敘述的這個發生在戰后維也納的故事?!兜谌齻€人》運用美、英一般偵探小說的傳統結構方法,一環扣一環,由此即彼,前呼后應。例如影片在開始介紹維也納這座奧地利首都的一組鏡頭中就表現了后來馬丁斯約見哈里的轉輪;又如哈里第一次的假葬禮與他最后的真葬禮也具有明顯的呼應關系。在開場不久的那個假葬禮上,除了馬丁斯,劇中其他幾位主要人物也都亮相,他們分別為卡洛韋少校、黑幫分子庫爾茲、哈里的女友安娜等。然后,馬丁斯為了弄清哈里死亡的真相,一個接一個地向這些人了解情況。影片還通過反復出現的一種齊特拉琴聲增強了上述效果。
《第三個人》由英國導演和英、美等國演員合作拍攝并在1949年公映后受到人們的關注,還在于它迎合了當時美、英及其盟國針對蘇聯的冷戰宣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等不得不聯合作戰。戰后,這種聯合逐漸解體,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和以蘇聯為代表的東方世界重新處于敵對狀態。影片以戰后的維也納為故事背景。當時這座城市處于美、英、法、蘇共管之下。遭到警方追捕的罪犯哈里可以安然無恙地躲避在蘇聯管轄區域,旅居該城的安娜懼怕返回她的祖國捷克,陰險的黑幫分子波佩斯庫是一個羅馬尼亞人,這些都為西方的冷戰政策制造了輿論。然而,在冷戰已成為歷史的今天,《第三個人》仍得到人們的青睞,這只能歸功于這部影片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和所創造的藝術價值,這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的?!兜谌齻€人》成為卡羅爾·里德的代表作之一。這位導演被認為是戰后英國最優秀的電影導演之一。在完成《第三個人》并榮獲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的三年以后,里德受封為英國爵士。
上一篇:《秋刀魚的味道》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第四十一》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