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不受懷疑的公民的調查》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0 彩色片 120分鐘
意大利維拉公司攝制
導演:埃里奧·佩特里 編劇:埃里奧·佩特里 烏果·彼羅攝影:盧易基·庫維耶 主要演員:姜·馬利亞·沃龍臺(飾警官)弗洛林達·保爾康(飾奧古斯塔)
本片獲1970年戛納國際電影節特別獎,國際影評聯合會獎,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外語片獎
【劇情簡介】
即將升任政治偵察處處長的警官來到他的情婦奧古斯塔家中,他得意洋洋,神情詭秘,在脫衣上床的時候對情婦說,我要割斷你的喉管。情婦沒有在意,因為當他們吵架時,他不只一次說過這樣的話。可是當他們做愛時,只聽見情婦一聲慘叫,便軟綿綿地癱倒在他身上了。渾身是血的警官推開情婦,穿好衣服,到衛生間去洗沾滿鮮血的雙手。他的鞋底上也滿是鮮血,帶血的腳印留在床邊和過道上。他打開抽屜,用手帕包手取出奧古斯塔的首飾,旁邊有一疊鈔票他沒有拿。然后他走到擺在地上的電話機前,向警察局報了案。最后他走到床前,解下脖子上系的藍絲綢領帶,用奧古斯塔的長指甲掛了一下,指甲上留下一根細細的藍絲線。臨離開前還打開了冰箱,取出兩瓶酒,離開了房間。
他來到公寓門口碰見了奧古斯塔的男友巴契,他就住在她樓上,是一個學生運動的小頭頭。他們互相客氣地打了招呼,然后各走各的路。警官若無其事地回到警察局,用從情婦家帶來的兩瓶酒款待同事,大家一起舉杯祝賀他的升遷:從刑警隊長升為政治偵察處長。他當場發表了演說,說他在刑警隊時破案率達90%,政治與犯罪分不開,以后他還要繼續辦案。接著他帶領部下來到奧古斯塔家中進行調查。在調查過程中人們發現在水龍頭、門把手、電話、抽屜上有他的大量指紋,地板上帶血跡的腳印也是他的。死者手指上的一根藍絲線跟他所佩戴的領帶的顏色一模一樣。但是沒有人敢向他透露這一情況,在調查結束時,他向記者及屬下宣布,兇手可能是死者的丈夫。
于是警察局拘留了死者的丈夫,對他進行審訊。死者的丈夫是一個在警察局掛了號的同性戀者,他與妻子早已分居。經過多次審訊后,警官決定釋放他。因為兇手之所以故意在現場留下許多痕跡就是為了證實自己是個不受懷疑的人,而現在如果將那個清白無辜的丈夫定罪,那么,兇手的“不受懷疑”便無從證實。與此同時,局里也正在對警官進行調查,并問起他的藍絲綢領帶。他那天恰好沒有佩戴那條領帶,于是他一面理直氣壯地說領帶在家里,可以派人去取,家中有阿姨,她能找到;一面向警察局長大發雷霆,抱怨局里怎么可以背后對他進行調查。此時警官已陷入深刻的內心矛盾之中:他故意在現場留下痕跡是因為他相信人們不可能對他產生懷疑,但當人們真的懷疑上他之后,他又作賊心虛,欲蓋彌彰。他急忙回到家中,從一只運動鞋里取出那條藍絲綢領帶,將它剪碎扔進抽水馬桶。然后,他來到賣這種領帶的那家商店,在賣領帶的柜臺前看到還有許多這樣的領帶。他走到商店門口,看見一位老清潔工人,便掏出錢,請他幫他把所有的藍絲綢領帶全都買來。老人雖感詫異,仍然幫他悉數買來,共有50條之多。他把一條新買來的領帶拿到局里,讓人們去核查。不久調查小組的人找到了那個清潔工人,把他帶到警察局來指認讓他買領帶的人是否就是該警官。老人一見到警官那副道貌岸然,威風凜凜的神情,嚇得不知所措,連連說:“我認錯人了,我認錯人了,不是他……”邊說邊離開了警察局。
此時正是60年代末,工人學生展開的反對當局的罷工罷課運動越演越烈,市里發生了幾起爆炸事件,警察逮捕了許多工人和學生,其中也有奧古斯塔的男友巴契。警官審訊了巴契的一個同學,讓他長時間地跪在地上,逼他誣陷巴契是爆炸事件的組織者。接著他親自審訊了巴契,要他承認自己的罪行。面對這個裝腔作勢、色厲內荏的家伙,巴契義正詞嚴地指出,殺害奧古斯塔的兇手就是他,他無權審訊別人。巴契突如其來的、強有力的指控,使警官大吃一驚,并從精神上摧垮了他,使他不得不向現任刑警隊長自首,并聲稱,從現在起,他隨時準備受審,聽從法律的制裁。
實際上,在整個調查過程中,他表面上雖然顯得神氣活現,不可一世,但內心卻充滿了激烈的矛盾沖突。他時時回想起他和奧古斯塔相處的日子,他是一個攝影愛好者,曾為奧古斯塔拍了許多照片,他非常傲慢、乖戾, 自尊心極強。一次,他們發生爭吵,奧古斯塔輕蔑地嘲笑他,說他無能,不過是個孩子,她根本不愛他,她愛的是樓上那個年輕的革命者,他英俊漂亮,是個真正的男子漢。警官受不了這種侮辱,氣急敗壞,咆哮著要殺死她,割斷她的喉管。
警官自首后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中,一頭栽在床上。警察局長和同事們來到他的家中,他們不相信他殺人,問他要證據,他提出大學生巴契可以作證,但他們不相信他;他提出那些帶血跡的腳印是他的皮鞋留下來的,他們說那樣的皮鞋多得是,成千上萬,幾個同事腳上穿的皮鞋也同他的一模一樣;他提出死者手指甲上的藍絲線,他們問他,他的藍領帶在哪里,他說當時因心情極度激動不安,已把它剪碎從馬桶里沖掉了。最后他從房間里拿出他在奧古斯塔的公寓中為她拍攝的一大疊照片,歇斯底里地喊叫:“是我殺死她的,她侮辱我們的制度,侮辱我們大家,她嘲笑我,說我無能,是個孩子,所以我必須把她殺死。”他的上司和同事們也大怒若狂,他們把所有的照片撕得粉碎,拋滿一地。局長告誡他要放清醒點,不要隨意給自己加上一個“殺人兇手”的罪名,不要給上司和同事們的臉上抹黑。在眾人的啟發和教育下,他終于承認自己“清白無辜”,并未犯罪。
【鑒賞】
本片是意大利政治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導演埃里奧·佩特里是政治電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這里所說的“政治電影”是指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這一特定時期內,在世界各國出現的一股拍攝“政治電影”的熱潮,它大多以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或重大社會政治問題為題材。這一熱潮或稱“運動”在法國和意大利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原因是在上述時期內,這兩個國家都爆發了大規模的工人學生運動,其中法國1968年的“五月風暴”對歐洲產生了極為強烈而深遠的影響,而“五月風暴”又是中國“文革”的翻版,是無政府主義思潮的產物。盡管遠非所有政治片都涉及到這場政治運動,但是人們對政治事件的熱情、對拍政治片的興趣無疑是與這場運動分不開的。在意大利,積極參與拍攝政治片的導演大多是政治上成熟的進步電影工作者或與新現實主義電影有著各種深遠聯系的人,有些則是意共黨員,他們能以批判態度來對待這場造反運動,因此,在這場運動迅速以失敗而告終后,拍攝政治片的熱潮還持續了一個很長的時期,并且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政治片。意大利政治電影在70年代幾乎獨攬了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威尼斯、戛納、莫斯科)的主要獎,從而造成了政治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高漲與繁榮。隨著中國“文革”和法國“五月風暴”的徹底失敗,政治電影作為一個聲勢浩大的運動在70年代中期便已經衰退,一些政治電影導演甚至產生過幻滅、悲觀和徬徨的情緒,并在作品中有所流露。但是政治電影作為一種創作傾向或流派,在世界電影中并沒有絕跡,而是不斷有新作或新人面世。
與新現實主義電影相比較,意大利政治電影不僅在思想內容上有大膽的突破(從描寫抵抗運動、失業、貧困等現象轉而直接抨擊現行制度、統治階級以及維護這一統治的工具——執法部門),而且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也有顯著的創新(從對外部世界、外在行為的簡單、膚淺的描寫轉而對內部世界、內心活動、意識和下意識活動過程進行深刻、復雜的展示),這是優秀的政治電影引起高度重視和評價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說,政治電影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繼續和深化。
埃里奧·佩特里(1929—1982)是意大利政治電影導演中的佼佼者,意共黨員。1952年,23歲的佩特里曾對200名青年婦女為爭一個打字員名額而導致樓梯坍塌、多名婦女死亡或受傷的那起悲慘事件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寫出了詳盡的調查報告。德·桑蒂斯的著名影片《羅馬11時》就是根據這一調查報告編寫的劇本拍攝而成的。60年代初,他開始獨立導演影片,他的影片往往具有鮮明的社會批判意識,如他的第一部故事片《殺人犯》(1961)是剖析犯罪心理的,《維吉瓦諾來的教師》(1963)、《第十個犧牲者》嘲笑了60年代意大利“經濟奇跡”的假象和倒楣的外省生意人,諷刺了意大利資產階級社會風尚。《把自己的東西給予每一個人》(1967)揭露了與統治集團和教權主義分子相勾結的黑手黨的犯罪活動,此片于同年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描寫意共領導的工會與無政府主義分子進行斗爭的《工人階級上天堂》(1971)于1972年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金棕櫚獎。揭露殘酷無情的黨派間斗爭的《托多·莫多》(1976)曾引起某些議員的嚴重抗議,要求禁映影片,并對導演進行審判。1980年,他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部影片《好消息》。
本片是70年代最著名的政治片之一,在這里,尖銳的政治內容與成熟的藝術技巧結合在一起,紀實與虛構、廣闊的社會背景與深刻的心理分析、尖銳的揭露與無情的嘲諷結合在一起。它有三個層面:一是對兇殺案件的調查與審訊過程,這是在現在時空中進行的;二是警官對自己犯罪動機的自白與陳述,這是在過去時空中進行的;三是時代背景的交代,那是60年代末,工人學生起而造反,在娛樂場所設置炸彈,揮舞著小紅書游行示威,毛澤東小組、胡志明小組相繼成立……這三個層面互相交織和穿插,構成影片的完整情節,就像層層剝皮一樣,既揭開了謀殺的動機,也揭露了意大利執法部門的腐朽和黑幕。整部影片情節緊張,節奏明快,人物性格鮮明突出,是政治片中頗具觀賞性的一部。
本片的成就還得力于扮演警官的演員姜·馬利亞·沃龍臺(1933— )的出色表演。他1957年畢業于意大利國立戲劇藝術學院,1960年進入電影界,曾在弗·奧爾西尼、賽爾喬·萊翁內、德·達米亞尼等導演執導的具有尖銳社會意義的影片中扮演角色。60年代后半期他開始成為意大利政治電影的主要演員,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悲壯的諷刺色彩的人物形象:如本片中的警官,《薩柯與萬塞蒂》(1971)中的萬塞蒂,《工人階級上天堂》(1971)中的盧盧,《馬太伊案件》(1972)中的馬太伊,《托多·莫多》(1976)中的地下共產黨員,《我害怕》(1977)中的格拉齊亞諾中士,《基督停留在埃博里》(1979)中的反法西斯藝術家,等等。沃龍臺戲路很寬,善于演正派角色,也善于演反派角色。在本片中他以夸張嘲諷的表演風格塑造了一個膽大妄為、乖戾瘋狂的執法者的形象。本片的音樂也很有特色,單調、緩慢、節奏強烈的音樂突出了主人公的緊張、狂亂和矛盾的內心世界。由于他人性尚未完全泯滅,所以他在強有力的證人面前,終于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但是他的那些毫無人性的上司和同僚們,為了自身的利益竟然阻止他認罪,從而使他如愿以償,證實了自己是一個“不受懷疑的公民”。
上一篇:《姑息養奸》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山谷里的戰斗》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