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比利亞》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14 黑白片(無聲) 180分鐘
意大利伊塔里亞影片公司攝制
編導:喬瓦尼·帕斯特洛納(加布里埃爾·鄧南遮參與創作)
攝影:塞貢多·德·曉蒙 主要演員:莉迪婭·卡朗達(飾卡比利亞) 溫別爾托·莫薩多(飾阿西拉) 巴托洛米奧·巴迦諾(飾馬西斯特) 伊塔里亞·曼齊尼(飾索福尼斯白)
【劇情簡介】
公元前218—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古羅馬派至敘古拉城(在今西西里島)的行政總督巴托之女卡比利亞生活在豪華的貴族莊園中。突然,埃特納火山爆發,傾刻之間摧毀了貴族之家,卡比利亞在混亂中被保姆克羅埃莎搶救出宅,與其父母離散。
克羅埃莎攜卡比利亞逃至荒野,路遇歹徒,遂被帶至市場販賣。富人卡爾泰洛買進了卡比利亞,準備將其與其他孩童一起,獻祭摩洛神。
在巨大的摩洛神像前,成千上萬的迦太基居民聚集在廣場,狂熱地參加盛典。就在祭司準備扔擲卡比利亞之際,隱藏在居民中間的羅馬人阿西拉與其隨從、大力士馬西斯特突然出現。馬西斯特搶出了卡比利亞。迦太基居民群起而攻之,但馬西斯特等人巧妙地逃出重圍。
當時,迦太基人漢尼拔率軍威脅羅馬。迦太基女王索福尼斯白正與羅馬名將馬西尼沙在花園中幽會。馬西斯特攜卡比利亞突然逃至園中,他企圖說服兩人,自己并非敵人,但馬西斯特仍被拘捕,并被處罰苦役,去推巨磨。
羅馬派軍進攻迦太基,并讓巨大艦隊圍攻敘古拉城。古希臘著名數學家阿基米德與迦太基居民一起抗擊羅馬人。他發明了巨型玻璃,聚集陽光于一點,作為火種,燃燒船只。他的發明產生了巨大效果:羅馬艦船一艘艘燃燒起來,使整個海面成了火海。
羅馬人繼續圍攻被包圍的城市敘古拉,迦太基人進行頑強抵抗。馬西斯特被阿西拉在激烈的戰斗中救出,但在潛逃過程中仍遭逮捕并被送入土牢中,受盡折磨,幸得同情兩人的宮女麗莎的援助。
羅馬人與迦太基士兵在城堡上進行著肉搏。在混亂中,馬西斯特與阿西拉逃出土牢,馬西斯特逃進王宮庭院,攀上一棵大樹進入王宮內室,并發現了已長成為美麗少女的卡比利亞,馬西斯特急欲救卡比利亞逃離此地,但迦太基士兵已聞聲趕來,搶走了卡比利亞并關上了房門。馬西斯特被反關在房內,無法逃走, 雖阿西拉趕來援救, 但他仍沖不開房門。
馬西尼沙率領羅馬士兵縱馬猛攻迦太基城市,最后,沖破城門,進入城內。他找到了索福尼斯白, 兩人宣布將擇日結為良緣。
馬西斯特依靠自己的過人膂力,終于逃出房間,并與阿西拉一起躲進一食物儲藏室,兩人不斷以各種食物果腹。迦太基人從室外扔入火把,以迫使兩人離開。最后,馬西尼沙通過索福尼斯白,獲得了寬恕兩人的命令。馬西斯特與阿西拉終于見到了馬西尼沙與索福尼斯白, 但不知馬西尼沙已與索福尼斯白結合。
羅馬命總督西比翁前來迦太基,西比翁指責馬西尼沙的所作所為,并命令三個衛兵拘捕了不肯就范的馬西尼沙。 在帳篷外候審時, 馬西尼沙見到阿西拉,他要阿西拉秘密地送來馬西斯特。馬西斯特見到馬西尼沙后,同意他的要求: 向索福尼斯白轉告他對女王的愛情并且把他的一枚戒指交給索福尼斯白作為信物。但是,馬西斯特更關心的還是卡比利亞的命運。他得知卡比利亞已被囚禁在某處,以備再次奉獻給摩洛神,但只有索福尼斯白知道地點并有權釋放她。
馬西斯特急忙去尋找索福尼斯白。 她正在為自己是當女王還是獲得與馬西尼沙的合法婚姻而矛盾,最后她決定自殺。當她吞服了毒藥,垂死之際,馬西斯特送來了馬西尼沙的真誠和信物,她微笑著倒在地上,但她告訴了馬西斯特有關卡比利亞的下落。
馬西斯特克服重重困難,在一座地牢中找到了被鐵鏈緊鎖的卡比利亞。他救出了她。在陽臺上,馬西斯特吹著風笛,向卡比利亞表白自己的愛情。這時阿西拉卻來了。他向卡比利亞表露了深情。卡比利亞深為感動,同他擁抱。馬西斯特明白, 他們兩人相愛是難以阻擋的, 他含著一種兼有痛苦與愉快的心情, 目睹兩人的親熱情景, 悄然退到一旁, 繼續吹著頌揚愛情的曲調。
【鑒賞】
這是一部場面宏偉、氣象萬千的故事影片,涉及民族、政治斗爭以及個人之間的愛與恨。 這在當時歐美各國的電影中頗為罕見, 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創舉,因為當時電影一般還局限于拍攝短片,在題材、樣式上更多屬于不乏打鬧動作的鬧劇的范圍。
影片《卡比利亞》在意大利電影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也是電影與文學結合的最初一個嘗試。 原劇作者兼導演帕斯特洛納以重金聘請當時意大利頗具盛名的詩人、小說家鄧南遮參加本片的劇作工作,在原劇的既有內容提要上,請他撰寫對白的字幕。當時,著名作家一般是羞于參加被認為是“新玩意兒”的電影寫作的。鄧南遮雖在此前從未看過一部影片,對電影并不熟悉,但他還是以他的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稍嫌浮夸的筆調完成了文學任務,并為影片的主要人物卡比利亞及馬西斯特等人確定了名字。在以后的自傳中,鄧南遮也曾提到過他為本片撰寫劇情和字幕的活動,他明確承認,這部影片“分享了我的某些戲劇觀”。
雖然鄧南遮并未闡述他的原有戲劇觀以及本片究竟如何進行了“分享”的要點,然而從影片的總體風格來看,顯然是體現了他所固有的那種優美、豪華、壯麗,而又略顯浮夸的基調的。鄧南遮曾在一次受訪中談到:《卡比利亞》是一部“表現基督降生前三世紀全世界出現的最悲慘、最壯觀的種族戰爭”的作品,一出“涉及古希臘、古羅馬與布匿的戲劇”。
從敘事背景看,帕斯特洛納和鄧南遮確實以壯闊的氣勢敘述了公元前三世紀羅馬和布匿(迦太基)之間的戰爭。公元前275年,羅馬在整個意大利半島已確立霸主地位,它特別擔心西西里島落入他國手中,而迦太基也早就蓄意征服西西里島,結果引起了先后三次大規模的布匿戰爭。在這場綿延達62年(公元前264—202年)之久的戰爭中,雙方都出動了很多兵力,陸上和海上的戰斗均甚激烈,且互有勝負。但扎瑪一戰(公元前202年),羅馬最后戰勝了漢尼拔軍,迦太基被迫求和,從而奠定了羅馬在西地中海的霸主地位。
在本片中,帕斯特洛納和鄧南遮著重表現了布匿戰爭對于古羅馬及迦太基人的巨大意義,他們以現屬西西里島的省府敘古拉城為主軸,表現了迦太基人為反抗古羅馬的占領與統治而圍攻敘古拉,在這座城市失而復得后派出巨大艦隊加強防守,直到敘古拉城再次落入古羅馬手中。
編導富于獨創性地通過電影這一剛誕生不久的表現手段表現了這場戰爭的宏偉規模。影片不惜工本再現了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從海戰中眾艦葬身火海到大軍橫越沙漠地帶都表現得很有氣勢。導演甚至率領龐大的攝制組,長途跋涉,遠至突尼斯、阿爾卑斯山區與都靈去拍攝外景,這一行動本身在當時電影企業界就是一種破天荒的舉措。為了表現古羅馬貴族生活的奢華與迦太基人的融火焚女獻神的情景,導演搭置了大規模的內景與外景場面,例如祭獻摩洛神的場景。摩洛神高達十余米,制作精良,加上浩大的群眾場面,這在電影史上也前所未有。帕斯特洛納和鄧南遮的《卡比利亞》無疑是為電影的廣闊表現可能性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論證,證實電影不僅可以表現凡人瑣事、日常即景,也可以按照作者的意愿去再現遙遠的歷史。
就劇作結構而言,編導著力表現了這段歷史上各種各樣的人,包括古羅馬人、迦太基人,甚至還有古希臘人(阿基米德)的命運變遷,試圖從人性的角度,以浪漫主義的戲劇色彩表明愛情可以突破階級、民族差異所形成的障礙,而通過迦太基女王索福尼斯白與古羅馬將領馬西尼沙的愛情關系以及索福尼斯白最終自殺身亡表達了這種觀點。
鄧南遮并不回避羅馬貴族驕奢淫逸的生活,同時又以他那不免浮夸的筆調表現迦太基人將卡比利亞焚燒獻神的令人震驚的情景。人們可以發現,鄧南遮在這里意在表現羅馬文化與迦太基文化的沖突。貴族的優雅舉止、豐足生活無疑象征著文明的古羅馬文化,而迦太基人崇尚暴力,甚至焚燒少女獻神,顯然代表著野蠻和愚昧。 影片還試圖告訴觀眾, 這兩種文化的沖突雖然是激烈的,但并非絕對不能相融。最明顯的例子是讓索福尼斯白愛上馬西尼沙,并不惜放棄至尊的王位而殉情。
在影片中,編導把卡比利亞的遭際作為主要的敘事線索,這正是他們用以頌揚羅馬文化的一種手段。卡比利亞原是一個不懂世事的小姑娘,經歷了第一次幾乎被燒死的險遇后,開始了個人命運的巨大轉折,陷入貧困與苦難折磨之中。但在成年后,她卻自愿嫁給貴族,影片以此表明她已受羅馬文化的較深熏陶。通過卡比利亞個人命運的變遷,鄧南遮力圖表明羅馬文化似更應以善良、慈愛去直接影響迦太基人,戰爭與暴力并不能使迦太基人心悅誠服。但鄧南遮并不因此而從根本上否定戰爭的作用,他明確聲稱戰爭的火焰“實際上是才智之火、永恒之火”,是“燒毀蠻荒”所不能缺少的, 而鄧南遮本人在意大利法西斯黨魁墨索里尼1936年侵占阿比西尼亞時表示的擁護態度,也表明了他的這種觀點。
列寧曾在《論修改黨綱》一文中正確地指出: “羅馬同迦太基的戰爭,從雙方來看都是帝國主義戰爭。”帕斯特洛納和鄧南遮卻將其表現為“文明”戰勝“野蠻”的戰爭,這顯然是違反歷史唯物主義的。因此無怪乎他們沒有以更多的篇幅去表現古希臘的著名數學家阿基米德何以曾站在反對古羅馬人的立場上, 與迦太基居民一起參與了這場戰爭。
眾所周知,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是古希臘著名數學家和發明家。他出生于敘古拉,在羅馬人圍攻敘古拉城時,他設計了守城器械,傳說他制造的凸玻璃鏡將太陽集中反射燒毀了羅馬人的百艘戰船。 盡管阿基米德一向不看重自己的發明,不愿為此寫書流傳后世,而醉心于純科學,創立了阿基米德浮力定理等著名理論,但是在布匿戰爭中,他曾起過突出的作用。而影片《卡比利亞》僅僅表現了他發明的凸光鏡燒戰船的場景,顯然,這種表現更多是穿插性的,是為了突出影片的巨大戰爭場面,而不在于表現一位著名科學家的立場和態度。
與此相聯系,編導者的傾向性也可以從影片主要人物的設計上看到,女主人公卡比利亞、奴隸馬西斯特和貴族首領索福尼斯白都是鄧南遮親自定名的,而以后的意大利影片無論是默片還是有聲片都經常以卡比利亞和馬西斯特為美麗、純真的少女和健壯英武的勇士命名。影片一開始,鄧南遮就傾其全力去描繪卡比利亞的純潔和無辜,她幾乎成了迦太基文化的犧牲品。成年后,她聰穎過人,善解人意,成了貴族首領的親信與囚犯。貴族首領自殺身亡,敘古拉城再次落入迦太基人手中后,她又不顧馬西斯特對她的愛情,而自愿嫁給了貴族阿西拉,最終恢復了自己的身份。鄧南遮是把卡比利亞個人的最終結局理解為對卡比利亞美麗、聰穎、誠摯的性格表現的獎賞,他沒有從迦太基人的立場去提問:卡比利亞的一生是否也包含著一種背離她原有文化的因素?如果鄧南遮把她的背離迦太基文化而與羅馬貴族結為連理理解成她對肆虐她的迦太基文化的報復,那么這至少表明她幼稚無知。在鄧南遮的筆下,馬西斯特也是一個出眾、理想的人物:他力大無比,寬厚待人,忠于職守(影片實拍時,導演特意找意大利當時的大力士巴·巴迦諾飾馬西斯特)。但是,影片在表現馬西斯特的“愛”與“恨”的情感時卻是有意識地回避他的階級與種族基礎(馬西斯特有非洲血統),他對貴族家庭的忠誠更多是出于一個奴隸對奴隸主的忠誠,他幾乎從不去思考其它。其次,馬西斯特對卡比利亞的愛情原有一定的基礎:兩人有著類似的生活境遇,馬西斯特還曾冒死救過她,但卡比利亞成年后不僅成了貴族女首領的陪伴,最后又自愿嫁給貴族,而馬西斯特卻克制了自己的內心痛苦而忍讓。他的這種忍讓更多是奴隸對奴隸主絕對忠誠的必然反映,不是什么成全他人的美德。
編導實際上是把馬西斯特的性格理想化了,他們想借此表明對一個同羅馬人對立的種族說來,他們或者應放棄自己的文化與信仰,同羅馬文化相結合,或者應像馬西斯特那樣放棄自己的一切,完全滿足羅馬奴隸主的要求。
從這里可以看出,帕斯特洛納不惜巨資拍攝《卡比利亞》,其意圖是十分明顯的,他試圖在意大利于本世紀初側身歐洲資本主義國家行列時,顯示一下古羅馬的威力,從而為其奪取現實利益搖旗吶喊,同時也向統治階級啟示對被統治者宜采取的態度。
影片《卡比利亞》除了其主題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外,在藝術表現上有著重大的歷史價值,它對早期電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無可否認的推動作用。
首先是,帕斯特洛納富于獨創性地運用了“場景”來替代當時電影所慣用的“畫片式分景”,即以立體布景來代替畫板式的景片,從而推動電影藝術朝著電影化的寫實手法前進了一大步。當時的歐洲電影,尤其是法國與德國等電影重要生產國在拍攝內景時,主要是采用景片來表示室內場景,除了少量室內陳設是實物外,室內四周多以繪制的景片來代替。帕斯特洛納卻利用意大利人所擅長的雕塑工藝,大量運用石膏來制作許多浩大、華麗的場景,如貴族宅第、莊園、敘古拉的街道、市集、祭神場面等;在拍攝敘古拉城遭大火焚燒時,帕斯特洛納就用真火在實景中拍攝,增加了真實感。這種拍攝方法曾引起當時歐美電影界尤其是正在興起的好萊塢的廣泛興趣,美國的格里菲斯曾專門趕到意大利觀看影片拍攝現場,以便為自己隨后攝制《黨同伐異》作準備。據說,好萊塢還在這段時期聘請了一批意大利藝匠到美國電影界工作。
帕斯特洛納還率先采用了攝影場景中的“鏡頭幅度變換法”,從而下意識地創立了“景別”,突破了當時電影習慣以全景來表現場景的手法。在當時,一部故事片實際上就是一定數量的場景的直接拍攝,只有少量的攝影角度變換。在《卡比利亞》中,帕斯特洛納在拍完某一全景鏡頭后,卻大膽地搬動攝影機,改拍女主人公的面部特寫。當時,他這樣做的原意只是去突出卡比利亞的面部表情,突出她的美貌,但在實際上通過這種拍攝角度的變換讓人看清了人物的心理狀態。帕斯特洛納經常在全景中采用自左至右,或自右至左的攝影機移動,不僅使人物的表情動作適應了劇情發展的需要,而且也通過內外景的結合來突出情境,增加影片對觀眾的吸引力。如影片最初的埃特納火山爆發就分別以全景與近景來表現,從而渲染了影片的氣氛。影片中出現的許多巨大場面,如大火、 祭神、 沙漠行軍、 激烈戰斗等等, 在當時電影中均屬罕見。
按今天電影藝術及技術已獲得巨大發展的觀點來看,《卡比利亞》在電影技巧上的創新似顯膚淺,然而任何藝術的實踐經驗都是逐步積累的,《卡比利亞》以其眾多創新之舉在世界電影藝術史上享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上一篇:《升華》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卡里加里博士》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