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游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3 彩色片 110分鐘
美國戈登堡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約翰·巴德漢 編?。簞趥愃埂だ箍?沃爾特·帕克 攝影:威廉·弗拉克 主要演員:馬修·布洛德里克(飾戴維) 達勃尼·柯勒曼(飾麥基璀) 艾莉·希迪(飾珍妮) 約翰·伍德(飾法肯)
【劇情簡介】
美國軍方為測試和平環境中軍人對突發戰爭的戒備狀況,事先未通報而突然下令各戰略導彈發射井中的值班軍人執行發射程序,結果多達20%的軍人不相信真會爆發戰爭而拒絕執行命令。此事引起美國高層重視,白宮特派卡博和沃森到北美空防司令部的戰爭行動中心了解此事。中心負責人伯靈杰將軍表明正在對這次心理測試進行全面評估,技術總監麥基璀博士力陳用人執行戰爭命令的弊端:如蘇聯發動核突襲,從報警到挨炸只有很短時間,人或者來不及反應、或者不相信,應當用電腦代替人執行命令。他帶領卡博等人來到名為WOPR (戰爭行動計劃反應)的巨型電腦前,說它時刻都在思考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情況:“我們不斷輸入蘇軍的最新行動情報,它不斷玩不同可能性的戰爭游戲,以尋找最佳方案改進我們的空防?!笨ú┍硎緦⑾蚩偨y轉達這一意見。不久,美軍開始用電腦指揮系統全面改裝發射井,實現無人值守。
西雅圖中學高年級學生戴維是個電腦游戲迷。這天他匆匆離開游戲機,悄悄溜進教室。戴維和女生珍妮生物均不及格,他揶揄老師,結果被轟出教室,在校長室等待談話時他偷偷記下了學校電腦網的當天密碼。放學后珍妮騎摩托順路帶戴維回家,她說戴維生物不及格,暑假得補考,戴維神秘地要她去他家看看。戴維的臥室凌亂地堆放著臺電腦及其外圍設備,他熟練地用電話接通學校電腦網,輸入剛偷來的密碼,將自動的生物成績從F改成A,對珍妮的成績也如法炮制。膽小的珍妮要他改回來。等她一走,戴維又給她改成A。戴維從報上看到加州陽光谷Protovision電腦游戲公司的廣告,他忙通過電話,用電腦程序查該公司的密碼,闖入公司網玩其游戲。進而他又企圖查明陽光谷所有的電話號碼,想多闖入幾家公司玩游戲。珍妮又找他幫忙改成績,戴維告訴她早已改成A了。這時電腦突然接通泛美航空公司的網絡,兩人玩游戲似的訂了兩張去巴黎的機票。隨后電腦又接通一個地址,他鍵人“游戲”一詞,電腦打出“戰爭游戲……模擬實際戰爭設計……戰爭游戲目錄:法肯迷宮、撲克、象棋……空戰、沙漠戰……戰略運用:細菌戰、化學戰、全球熱核大戰”。戴維對此迷惑不解,拉著珍妮去請教電腦專家詹姆斯。后者判斷這是軍方資料,游戲是教授基本戰術的。要想突破其保安系統,只能走后門繞過它。他還說首先應找出程序設計師的資料,可從目錄中第一個游戲法肯迷宮開始。戴維跑遍圖書館,從一本書中查到“法肯迷宮”意在教機器思想。他又查卡片,得知史蒂芬·法肯博士在國防部工作,1973年6月去世。戴維反復輸人各種密碼,始終進不了系統。珍妮來找他,他告訴她法肯設計的游戲會自我學習,自動修正錯誤。還說法肯已去世,死時41歲,其妻兒死于車禍,兒子叫約書亞……戴維眼睛一亮,急忙鍵入“約書亞”三字,電腦上終于顯出了“歡迎你,法肯博士”的字句,與電腦連通的喇叭還發出了相應的合成聲。約書亞想和博士玩游戲,戴維鍵入“全球熱核大戰”,電腦上出現美蘇兩國地圖。戴維選擇自己為進攻方蘇聯,并把首次打擊目標定為拉斯維加斯和西雅圖。
“戰爭行動中心”巨屏上突然出現導彈進攻警報:“紅鳥”已越過北極、正飛向美國西部的18個目標,預計11分鐘內擊中目標。大廳內一片忙亂,伯靈杰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并命令戰略空軍司令部將轟炸機升空……戴維家里兩人看著屏幕上雙方導彈和飛機的運動軌跡興奮異?!`杰請示總統:“我該動用潛艇嗎?”戴維的父親忽然在樓下叫他去扔垃圾袋,戴維只好關機下樓……大廳巨屏上信號突然消失,伯靈杰忙報告總統。這時雷達站也報來收到導彈來襲信號,伯靈杰急下令空軍暫停行動。一文職科學家沖入大廳連喊:“停止!這只是模擬戰爭……有人接通了電腦網并輸入進攻的資料?!辈`杰下令將警報由3級改為4級并查清原因。
母親正夸戴維這學期所有課目均及格,電視播報“五角大樓剛發生一起核戰誤報事故: 電腦錯誤地發出蘇聯核進攻警報,引起一場虛驚,現故障已修復?!?戴維頓時緊張起來,急忙銷毀有關資料。電腦中出現了約書亞的話語:“昨天的游戲給攪亂了……基本目標尚未達到。時間已用31小時12分50秒,還有52小時17分10秒。”戴維忙問什么基本目標,約書亞卻說:“是你給我編排的程序呀! 在游戲中取勝?!贝骶S慌亂地掐斷了電話線。
戴維被捕了,他被帶到戰爭行動中心。中心領導層正和白宮代表討論此事:“我們在陽光谷有一民用電話線,只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能闖進來,但卻叫一個中學生撞著了,他靠一個編程時遺留的密碼闖入戰爭游戲系統。那小子說他是想找間游戲公司……” 麥基璀不相信一個中學生能自己闖入這尖端絕密系統,他認定戴維有幕后主使,很可能是蘇聯間諜,決定親自與戴維談談。他問戴維和誰一起去巴黎,因為他訂了兩張機票。這時有電話叫走麥基璀,他走進大廳,被告知核彈發射密碼遭人截獲,他決定立即修改密碼。戴維一人在辦公室,他打開電腦,接通約書亞,問其是否還在玩那游戲。約書亞說28小時內它便可使系統達到一級警戒狀態并發射導彈,屆時將有69%的房屋被毀,7千2百萬人被殺。戴維問這是游戲還是真的,約書亞卻反問: “有什么區別……在西雅圖找不到你,在你的保密地址也無消息?!薄笆裁幢C艿刂?”“國防部退休檔案顯示你最近郵址為羅伯特·修姆(又名史蒂芬·法肯),俄勒岡州,鵝島,托西達路5號。”
幾個保安進來將戴維帶到另一辦公室關入,盡管戴維高喊約書亞即將發動一場戰爭,快與法肯聯系,但無人理他。戴維巧妙地逃出辦公室,混入一隊參觀游客離開了作戰中心。中心大廳巨屏上顯示有蘇核潛艇向美國進發,而熱線電話中蘇方矢口否認軍事異動,反責怪美方制造事端。這時WOPR上顯示游戲時間還剩18小時27分01秒。戴維打公用電話查不到法肯,便找珍妮借錢買機票,要她立即來科羅拉多州。在去俄勒岡的路上戴維告訴珍妮約書亞仍在玩那游戲,只有法肯才能制止它。法肯并未如傳略所述死去,而是住在鵝島。兩人終于找到法肯然而他不想制止即將爆發的大戰,反而認為這正應驗了圣經的警告。人類像恐龍一樣滅絕,但大自然會從頭再造一個新世界。原來法肯在設計“戰爭游戲”時與軍方發生嚴重分歧。他說井格游戲常打和,難分勝負。核戰也是這樣,雙方都會付出慘重代價,最終將沒有勝方負方。而軍方則不惜付出巨大犧牲也要追逐勝利。恰好這時他妻兒死于車禍、心灰意冷的法肯終于掛冠而去,軍方為保密而對外宣傳法肯已去世。珍妮責怪法肯說,如約書亞還活著他就不會這么無動于衷。法肯卻說人類早已設計好自己的毀滅,不是一個電話可以制止的。戴維和珍妮在黑夜中準備離島而去,法肯終于回心轉意,駕直升機接他們趕往戰爭行動中心。
WOPR顯示48艘蘇核潛艇逼近美國,10萬蘇軍集結東德……不久,巨屏上又出現更驚人的圖示:大批蘇聯導彈飛向美國。衛星偵察發現300枚洲際導彈已發射,麥基璀也表示設備運行正常,不是演習。伯靈杰下令進入一級警備,轟炸機和潛艇緊急出動。美總統熱線詢問蘇總理。蘇方堅決否認。戰略中心的報告認定這是蘇軍的全面進攻,建議實施報復性反擊,美軍的戰略核武器全面進入發射狀態。法肯帶著兩個學生剛好在鋼門封閉前奔入指揮中心,他大喊:“屏幕上顯示的都是電腦引發的幻象,不是真的。叫總統別妄動!”還有1分半導彈即將擊中目標。在法肯要求下,伯靈杰打電話給總統請求暫緩還擊。同時打電話與幾個將最先受到攻擊的導彈基地聯絡,要求他們實時報告情況?!?、3、2、1,擊中目標!”屏幕上火光一片?!斑@是水晶宮,你們還在嗎?”“是,長官。我們一切正常?!贝髲d里一片歡呼。伯靈杰下令解除核彈發射狀態,然而WOPR卻拒絕接受指令。技術人員的一切努力均失敗,即使切斷電源也無效,因WOPR認定這是遭到攻擊,會自動反擊。它自行搜索著發射密碼,10個字符正逐個被找到。法肯鍵入密碼也遭拒絕,因程序已被改動。眼看一場核戰不可避免,珍妮責怪戴維不該玩這游戲,戴維猛然醒悟,要求與約書亞對玩游戲。在法肯的支持下他先后鍵人“象棋”、“撲克”均無效,當鍵入“全球熱核大戰”時電腦回答:“游戲操作正常進行。”法肯提議玩井格游戲,戴維讓電腦自動玩這游戲,它依循游戲規則飛快地學習著玩法。十位密碼均被找到,大廳里忽然一片漆黑,巨屏上顯示導彈發射的軌跡和解釋性文字:“美國先開戰。首次打擊:無勝者。蘇聯先開戰,首次打擊:無勝者。北約參戰:無勝者。逐步升級……印巴戰爭:無勝者。臺海戰爭:無勝者……”戰事正酣之際突然一片靜寂,稍后響起了約書亞的話語:“歡迎你,法肯博士……奇怪的游戲,惟一的勝著是根本不要去玩。玩盤象棋怎樣?”大廳里燈火復明,人們如釋重負,戰備警報又恢復到代表和平的5級。
【鑒賞】
本片是1983年轟動美國的賣座片之一。影片雖未脫商業性的科幻驚險片模式,但它卻在娛樂之余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嚴肅問題。影片是以當代最熱門的電腦高科技戰爭指揮系統為背景展開情節的,這一方面為影片提供了最大的賣點,另一方面也觸及了當代世界政治的熱點問題,態度鮮明地闡示了編導對核戰爭、對高科技武器與人的關系諸問題的看法。影片在這方面塑造了幾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影片一開始,在發射井中正常值勤的軍人突然接到發射導彈的命令。在兩人同時轉動鑰匙的瞬間,軍官想到將有2千萬人死于非命,不禁住手了。而士兵卻拿槍命令他上司執行命令。這兩位軍人截然相反的態度清晰地表明即便在軍隊中,人們對破壞力極大的現代核戰爭也有不同看法。這種“思想混亂”有礙美國軍事戰略的實施,美軍的指導思想是即使付出巨大代價也要贏得一場核戰爭。為剔除這種“人性的弱點”,軍方最終采納了麥基璀的建議:全面用執行命令不走樣的電腦取代人操控核彈。這一細節一方面為劇情后來的發展作了鋪墊,另一方面也形象地展示了當代美國社會的一種主流思潮。麥基璀的主張無論在美國科技界、軍界還是政界都具有普遍意義。他這個電腦拜物教的崇奉者篤信電腦的準確性和正確性,將其捧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當卡博糾正他的“電腦下令”說法應為“總統下令”時,他馬上反擊說:“總統也得聽從電腦的判斷……(核彈預警時間短)總統沒時間作決定?!丙溁@一藝術形象直到今天仍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盡管人類已進入21世紀,蘇聯已不復存在,只剩美國一個超級大國,核戰陰云已消退,然而美國的決策層卻罔顧世界人民的和平意愿,拒簽核禁試條約,違反美蘇協議,憑借其世界領先的電腦技術大力研發戰略防御導彈系統,妄圖主宰世界。本片編導對美國社會中的這股濁流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批判: 你們不是鼓吹“電腦萬能”嗎?那就讓這萬能的電腦無中生有,給你造出一場核戰來教訓教訓你。編導的創作手法也極具創意:先將其引向極端,到危機爆發的臨界點再將其否定。編導開宗明義就直說WOPR玩的是戰爭游戲,且危機的引發也緣于戴維的游戲。結果戴維的游戲沖動引發WOPR中的軟件“約書亞”接管了WOPR的最高權限。約書亞按軍方意圖被設計成必須在戰爭中取勝,且具有人工智能,因此它一旦被激活便隱蔽地、不計代價地去奪取最后勝利。而迷信電腦的麥基璀自以為能完全操控電腦,當發現戴維闖入后對系統進行了修改,便不加懷疑地信賴它。他們從冷戰思維出發,認為這是蘇聯的陰謀而不是游戲,甚至戴維也被他們視為蘇聯間諜。美國決策階層這種愚蠢的偏執至今仍還在可悲地延續著,所謂李文和為中國盜竊核機密的間諜案就是在新形勢下這種鬧劇的再現。于是他們像小丑般地被電腦游戲操控著,向戰爭邊緣滑去。法肯和戴維的及時趕到使他們半信半疑地停止了主動反擊,當事實證明這確是一場游戲后,編導用一個跌宕把劇情推向全劇的最高潮:只會奪取勝利的約書亞將破解密碼,自行發射核彈。由于麥基璀們完全把操控權交給了電腦,短時內他們來不及制止約書亞的行動,在危機面前完全束手無策(由于程序已被他們部分修改,法肯也無法控制約書亞)。反倒是被他們視為敵人的小毛孩戴維急智應對,決定用新游戲替換約書亞的舊游戲。在法肯的提示下,他輸入井格游戲,并鍵人命令讓約書亞自我學習其游戲規則。約書亞將井格游戲與核戰游戲結合起來,分析出作戰雙方都損失慘重,無最后勝者。這種零和結局也使它雖然查出了核彈的發射密碼,但卻放棄了實際發射,即將毀滅世界的危機終于化解。在這一過程中,迷信電腦的美國決策者們愚蠢丑陋的嘴臉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影片中與麥基璀相對應的是另一典型人物法肯。法肯作為一個電腦奇才最初領導了約書亞的研制工作,但當他意識到核戰爭的巨大破壞力后便與軍方產生齟齬而最終隱退,并且走向了宿命論的另一極端,消極地從基督教的末世說和恐龍滅絕的再進化論中尋求安慰。法肯的這種思想在整個西方很有代表性。
與以上兩種思潮相對立的是積極反核戰派。他們堅信人類的理智終將取得勝利,只要人們行動起來,就一定能在核戰毀滅人類之前制止核戰。本片編導就持這種看法,他們塑造的主人公戴維(以及珍妮)就是這一思潮的典型代表。戴維這位與電腦時代共生的新生代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面對核戰危機,他冷靜而機敏地尋找解救辦法。他說服了消極派的法肯,壯大了自己的力量。最后當“電腦萬能”論者麥基璀面對失控的約書亞束手無策時,他力挽狂瀾,思路清晰地化解了危機。編導以此表明了自己對人類未來的樂觀態度。
本片的另一特點是早在1983年,影片就頗有預見性地展示了電腦時代特有的一些現象。當時個人電腦剛剛誕生,網絡也處于原始狀態,而編導就令人嘆服地塑造了戴維這一黑客形象,并且詳細演示了他如何利用后門程序闖入軍方絕密電腦系統。黑客(Hacker)為網絡非法闖入者的音譯,本身無所謂褒貶。他們闖入的原因和動機也各不相同,本片中戴維的動機就純粹為了游戲。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后,中國黑客(有人稱“紅客”)攻擊美國政府因特網站的行為也頗有俠客風骨。戴維身上就具有不少黑客的特征。他癡迷電腦,才思敏捷,富于好奇心,有時也喜歡搞些惡作劇,性格有些另類。他為玩電腦游戲經常逃學,功課不佳。他利用電腦肆意為自己和朋友修改考試成績。他沒錢而要打公共電話,便撿一金屬片,短路電話收費系統。他為了逃出禁閉室便巧妙地用一個錄音機破解了門鎖密碼……他干這些正派人不屑的違法事毫無愧意。然而在將人類從核戰威脅中解救出來等重大問題上他卻態度鮮明,立場堅定,正是他促成了法肯的思想轉化,使得局面大變。最后又是他運用黑客手法制止了核彈的發射。他身上兼具朝氣、才氣、正氣,同時也混雜著一絲邪氣(或曰淘氣),這就是黑客中的一類:好的那類。
本片所描述的黑客闖入高度機密的軍事指揮系統的行為并非一種藝術夸張,而是信息時代必然會發生的社會現象。實際上,近年來隨著因特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每年都有大量這方面的實例報道,而且多為像戴維這樣的青少年所為。甚至我們可以說人類未來面臨的戰爭威脅可能將不是核戰,而是信息戰。信息戰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黑客對敵方網絡的攻擊,這將是信息社會一個有待探討的新問題。本片編導能在1983年就發掘出這一黑客題材并加以演繹,這的確是富有預見性的。
本片另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是編導巧妙地提出了戰爭與游戲的異同問題。影片一開始,麥基璀就把WOPR對全球軍事戰略態勢的分析稱作玩戰爭游戲。法肯在設計戰爭指揮系統時也大量引入了各種游戲,訓練電腦將這些游戲規則轉化成戰略指導思想。這是點明兩者相通的地方。另一方面,編導又通過影片劇情指出,將兩者混淆是多么危險。實際上,戰爭(包括演習)和游戲都是高度對抗性的,都是以奪取勝利為目的的,它們都需要運用相當的技巧與謀略方能贏得最后勝利。這是它們的共性。在這方面將兩者融合(戰爭中采納一定的游戲規則及指導思想,或游戲采用戰爭這種極具刺激性的形式)是優勢互補,在各自領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電腦最本質的特征就是長于算計和交互性。因此用電腦演示戰爭、玩游戲正是其長處所在,所能取得的效果是任何其他手段無法比擬的。然而另一方面,戰爭和游戲又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戰爭是現實性的,具有巨大的破壞力、毀滅性,一旦實施其災難影響是長久的。而游戲是虛擬性的,具有極大的刺激性、娛樂性,游戲后除了身心娛悅,沒有任何損失。而電腦圖像是虛擬性的,電腦計算卻可用于操控實物,通過電腦可把虛擬變為現實(如影片中約書亞要把戰爭演示付諸實施,實際發射導彈)。同時,電腦軟件又是人設計的,程序設計出現某些偏差,電腦就會制造巨大的麻煩。如本片中的約書亞只知奪取勝利而缺乏對戰爭災害的人文感受。幸好電腦具備自我學習功能,編導才能據此在影片高潮時把即將爆發的真實戰爭又變回成游戲。影片就這樣在實戰與游戲間變來變去:真假真假,真真假假,不僅劇中人難分真假,就是觀眾也不時掉進劇情陷阱中,待真相大白后仔細一回味才恍然大悟。
總之本片是部非常有電腦時代特色的娛樂片,而娛樂之余又不忘關照當代世界的熱點問題。編導對這些問題的巧妙處理使影片具有極大的觀賞性。本片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在近20年后的今天看來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這不能不讓我們為編導深邃的洞察力而折服。
上一篇:《我的生活像條狗》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打工女郎》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