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亞·拉赫曼(Ziaur Rahman,1936—1981),孟加拉國著名的政治家,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前任總統。
齊亞·拉赫曼1936年1月19日出生于達卡西北博格拉鎮的一個穆斯林家庭。學生時代喜愛體育運動。高中畢業后入伍,進巴基斯坦卡庫爾軍事學院,1955年畢業,提升為軍官。
1959—1964年,齊亞接受特種情報訓練,在軍事情報部門工作。1965年印、巴克什米爾戰爭時,齊亞任第一孟加拉步兵團連長。1966—1969年,先后在巴基斯坦卡庫爾軍事學院和奎達參謀學院任教。1969年,任第二東孟加拉步兵團副團長。不久去聯邦德國接受軍事訓練并赴英國考察。1970年10月回國,任第八東孟加拉步兵團少校團長。在他就任總統前,一直在軍隊中擔任指揮職務,直到中將陸軍參謀長。齊亞是一位民族主義者,他在軍隊服役期間,同孟加拉各階層人士有較廣泛的接觸,積極支持孟加拉民族獨立運動。
今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原由印度隔開的兩個完全不相聯結的地區——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構成,兩地相距1,600公里。據1969年底統計,總人口12,843萬人,西巴為5,849萬人,東巴為6,994萬人,80%以上的人信奉伊斯蘭教。東巴的主要居民屬孟加拉族,講孟加拉語,不少人信奉印度教。
本世紀六十年代后期,東巴基斯坦孟加拉人民普遍要求實行區域自治。1970年12月7日全國大選后,東巴人民聯盟①成為議會第一大黨,要求東巴“充分自治”。1971年2月21日,巴基斯坦葉海亞·汗總統同東巴人民聯盟主席穆吉布·拉赫曼舉行會談,協商給予東巴充分政治自治問題。因雙方分歧太大,會談破裂。3月,葉海亞·汗宣布,無限期推遲召開討論東巴自治問題的國民議會。這一決定激起孟加拉人民的極大不滿。穆吉布·拉赫曼再同葉海亞·汗進行會談, 3月25日會談再次破裂。
3月26日穆吉布·拉赫曼宣布東巴為自主、獨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同一天,葉海亞·汗逮捕穆吉布,宣布人民聯盟為非法,譴責東巴“反巴基斯坦的和分裂主義的分子”的活動,派軍隊進駐達卡和吉大港等東巴主要城市。駐東巴的各孟加拉軍團和步槍隊紛紛起義。齊亞·拉赫曼率領第八東孟加拉步兵團等吉大港駐軍部分官兵占領了吉大港電臺,并以“孟加拉國解放軍總司令”名義,宣布東巴脫離巴基斯坦而獨立,成立孟加拉國臨時政府。從此,東巴的民族獨立運動演變為爭取獨立的武裝斗爭。8月,齊亞·拉赫曼晉升為中校,在若馬尼組建孟加拉國陸軍第一旅。孟、巴戰爭持續了九個月。
在蘇聯的支持下,印度插手東巴的分治活動。11月21日,印度政府派遣軍隊入侵東巴,12月16日,印軍占領達卡。流亡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孟加拉國人民聯盟政府遷回達卡。1972年1月8日,穆吉布·拉赫曼從西巴獲釋,10日回到達卡,正式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就任總理。齊亞·拉赫曼被任命為庫米拉旅旅長,同年6月,擔任陸軍副參謀長。但穆吉布和齊亞的政見并不一致,穆吉布對齊亞在古大港電臺發表廣播講話自稱國家領導人亦有所不滿。
穆吉布·拉赫曼在建國之初得到了群眾的支持。但到1974年,由于他未能解決國家面臨的經濟問題,工農業生產下降,穆吉布本人又熱衷于建立獨裁統治①, 袒護人民聯盟政府官員及其親屬貪污、瀆職,因而越來越不得人心。1975年8月15日,一批青年軍官發動政變,穆吉布被殺害。原商業、外貿部長穆什塔克·艾哈邁德繼任總統,他任命齊亞·拉赫曼為陸軍參謀長,晉升為少將。
穆吉布的支持者不甘心失敗,以國防參謀局長哈利德·穆什拉夫為首的一批軍官,于1975年11月3日又發動政變,推翻艾哈邁德政府,逮捕了齊亞·拉赫曼。穆罕默德·賽義姆出任總統兼軍法管制首席執行官。四天后,親齊亞的部隊挫敗了政變集團,穆什拉夫被士兵殺死。愛國軍民一致擁護齊亞復職。
11月7日,齊亞恢復陸軍參謀長職務后,賽義姆繼續留任總統兼軍法管制首席執行官。齊亞和海、空軍參謀長分別任軍法管制副首席執行官。齊亞還兼任財政、內政、商業、外貿、情報和廣播部長,掌握了軍政部門實權;賽義姆成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新政府執政后,采取一系列穩定政局的措施,齊亞重申建立文官政府,提出逐步恢復民主政治。新政府于1976年7月公布政黨法,至1976年底已批準20個政黨恢復活動,其中包括人民聯盟、民主聯盟、民族聯盟、穆斯林聯盟、統一人民黨和穆斯林聯盟(大會派)等重要政黨。
1976年11月29日,齊亞接任軍法管制首席執行官。1977年4月21日,賽義姆總統辭職,齊亞繼任孟加拉國總統。齊亞就任總統后,宣布了被稱為“十九點綱領”的施政方針,其主要內容包括: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堅持四項建國原則——忠于和信仰真主、民主、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努力達到經濟獨立和自力更生;優先發展農業,加強農村經濟;爭取糧食自給自足,保證無人挨餓;對私營部門進行必要的鼓勵;制止人口激增;建立公平的社會,清除貪污腐化;保障公民權利等。他還宣布將采用公民投票的辦法來檢驗人民對他是否支持。1977年5月30日舉行公民投票,有85%的公民參加投票,擁護齊亞政綱的票數占99%。
不久,齊亞宣布在1978年6月3日進行總統選舉。選舉前,各種政治力量進行了新的組合。民族民主黨、民族人民黨(巴沙尼派)、統一人民黨、穆斯林聯盟、工黨和表列種姓聯盟等六個政黨組成民族主義陣線,聯合提名齊亞為總統候選人。另外六個政黨組成民主聯合陣線,提出A·G·奧斯馬尼為總統候選人。在選舉中,齊亞主張實行擁有主權議會的總統制政體;強調“使人民回到政府法治程序中來”的重要性;號召“恢復秩序和穩定、消滅昔日的貪污和瀆職”。選舉結果,齊亞獲得77%的選票,當選總統,于1978年6月12日宣誓就職,任期五年。齊亞任命了一個由28人組成的內閣,恢復了文官政府。
1978年9月1日,支持齊亞競選總統的六個政黨合并成立民族主義黨,由齊亞擔任主席。該黨從中央一直發展到縣、區、鄉,并成立了黨的婦女和青年組織。它以民族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其綱領除包括齊亞提出的“十九點綱領”,還主張獨立、不結盟,實行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的對外政策。該黨的成立,是鞏固和完善齊亞體制的重要步驟,標志著齊亞完成了從軍人到政治家的轉變過程。
1979年2月18日,孟加拉國舉行議會選舉,齊亞宣布全部政黨都可提出候選人。選舉結果,齊亞領導的孟加拉國民族主義黨獲勝,取得了300個席位中的210席。
1979年4月2日,新議會開幕,齊亞在演說中提出,他一生中有三個重要目標:參加國家獨立戰爭、建立民主和發展本國經濟。他說:“我已完成了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也部分地取得了成功,第三個目標尚待完成”。這是齊亞對他政治生涯的回顧與前瞻,也可以說是他參加孟加拉國國務活動的實踐。 6日,齊亞宣布取消軍法管制。15日,齊亞新內閣宣誓就職。11月27日,齊亞政府解除了1974年12月28日宣布的緊急狀態,1975年頒布的緊急權力法令和緊急權力條例亦隨之失效。至此,公民基本權利受到法律保護,齊亞在國內建立民主的目標業已達到。孟加拉國的民主政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齊亞當選總統后,強調發展民族經濟,首先制定了經濟建設兩年探討計劃(1978—1980),以取得經驗。在此基礎上又制定了第二個五年計劃(1981—1985),強調優先發展農業和輕工業。齊亞提出把增產糧食、控制人口和普及教育作為“革命”的三項主要任務,納入第二個五年計劃,并制定出具體指標和措施。總目標為:糧食產量爭取到1985年達到2,000萬噸;人口增長率下降到2.23%,控制在1億人以內;掃除文盲,在開發人力資源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所采取的措施為:穩定糧、麻比價;實行糧食價格補貼;擴大投資,增發農貸;提倡科學種田;從解決防洪、灌溉、肥料、種子、田間管理等各個生產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使糧食作物逐步向穩產、高產的方向發展。在他執政期間,孟加拉國糧食產量從執政初期的1,000萬噸,增加到1981年的1,500萬噸。
齊亞非常重視興修水利,因地制宜修建大、中、小型的水利工程,用“以工代賑”的辦法,動員群眾參加水利建設。他親自主持達卡北松達爾普爾運河疏通工程和杰索爾縣的烏爾希水渠工程的開工儀式。齊亞主張走合作化道路,他曾說: “象孟加拉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除通過合作社制度合理地利用勞動力和自然資源,使經濟得以自力更生外,沒有其他選擇的道路。”
齊亞經常訪問農村,有時深入到一些偏遠和貧困地區,鼓勵農民多生產糧食;教育婦女節制生育;走訪學校,向掃盲和普及教育作出貢獻的教師表示祝賀;他還同地方上的伊斯蘭教毛拉①進行交談,說明宗教信條不能保證獲得好收成,說服他們不要抵制利用化肥,并向他們解釋讓婦女走出家門外出工作的必要性。
齊亞·拉赫曼為發展民族工業,停止執行穆吉布政權時期制定的工業國有化政策,實行開放政策。他公開宣布,今后不再實行國有化,在肯定國營企業作用的同時,逐步縮小國營企業的經營范圍,并對已經實行國有化的本國和外國的原企業主給以賠償;對私人和外國資本家實行經濟開放政策;鼓勵本國私人資本興辦企業,以發展民族工業;利用外國資金和技術開發本國資源,以促進工業發展;利用當地原料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工業,以增加外匯收入;興辦代替進口的企業,以節約外匯開支。
齊亞推行的上述工業政策為發展經濟、吸收外資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取得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其他援孟國家的信任。孟加拉國不斷獲得大量經濟援助,投資于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齊亞執政的頭一年,工業產值就增長了5%,其后五年逐年增加9%左右。獨立前(1969—1970年度)孟加拉國國民生產總值為64.8億美元。1978—1979年度為79.175億美元。1979—1980年度為84億美元,比上年度增長6.1%。1980—1981年度為88.125億美元,比上年度增長7.6%以上。人均收入96.8美元。但仍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齊亞·拉赫曼在國際事務中,一貫奉行獨立和不結盟政策,強調在主權平等、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同一切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和貿易關系,特別注意加強同鄰國和廣大穆斯林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的斗爭,積極發展同第二世界國家的友好和貿易關系。齊亞經常出國訪問,以改善和加強雙邊關系。
孟加拉國獨立初期,同印度關系密切。1975年8月15日政變后,雙方關系趨于緊張。1977年3月,印人民黨政府執政后,兩國關系有所緩和。同年11月,兩國簽訂為期五年的“關于分配在法拉卡地區的恒河河水和增加恒河水流量的協定”。同印度解決了分享恒河河水問題之后,又簽訂了轉口貿易條約,便利了孟加拉國同尼泊爾之間的貿易活動,為尼提供了出海口。1977年12月,齊亞訪印,印度同意孟加拉國繼續使用原先提供的經援貸款。1980年1月,齊亞再次訪印,同印總理討論恒河河水和邊境事件等雙邊問題。孟、印關系有了較大改善。
1977年7月,齊亞訪問緬甸,兩國領導人就兩國陸地邊界和海域進行會談。1978年7月—8月,孟加拉國同緬甸解決了逃往孟加拉國的緬甸穆斯林難民問題①。
齊亞執政后,孟加拉國同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張關系開始好轉。巴承認了孟新政府。1977年12月,齊亞訪巴。孟加拉國同巴基斯坦解決了一些遺留問題,兩國簽訂了航空、海運、郵電通訊等協定,發展了兩國的友好關系。
在同美國和蘇聯的關系上,齊亞力求維持平衡。齊亞遍訪歐洲一系列國家和東亞、南亞主要國家,尋求友誼和援助。他經常出席各種國際會議,像英聯邦國家首腦會議、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以至聯合國所屬有關組織的會議等,在會上,他申張正義,如要求越南從柬埔寨撤軍、蘇聯從阿富汗撤軍等。
齊亞非常重視發展孟加拉國同中國的傳統友誼,為促進兩國之間的友好和合作關系作出了重大貢獻。他親自為象征孟、中友誼的孟加拉高僧阿底峽①的紀念塔奠基。他曾兩次(1977年1月,1980年7月)訪問我國。他說:“中國是我們的友好鄰邦,是我國最可靠的朋友。”孟、中兩國先后簽訂了海運、經濟技術合作、科技、文化和貿易等協定。
1981年5月30日,齊亞在吉大港視察時遇刺,不幸逝世。
上一篇:拉薩爾
下一篇:拿破侖·波拿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