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摩衍那》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印度古代史詩,相傳為蟻垤所作。主要寫羅摩與妻子悉多悲歡離合的故事。全詩分七篇:第一篇《童年篇》,古代拘薩羅國十車王有三妻,生四子,長子羅摩。毗提訶國悉多公主選婿大典,羅摩拉斷神弓,得悉多為妻。第二篇《阿逾陀篇》,十車王年邁,小王后受侍女煽動,要求國王將羅摩流放山林14年,立她生的兒子婆羅多為太子,國王痛苦地接受后,不久便死去。第三篇《森林篇》,羅摩與弟弟羅什曼那、悉多在森林中過流放生活,十首羅剎王羅婆那用調虎離山計將悉多劫往楞伽城。第四篇《猴國篇》,羅摩和羅什曼那遇到猴王和神猴哈努曼。第五篇《美妙篇》,哈努曼越海到楞伽城見到悉多。第六篇《戰(zhàn)斗篇》,羅摩兄弟在神猴幫助下打敗羅剎(即妖魔)軍,殺死羅婆那。羅摩流放期滿,攜妻回國復位。第七篇《后篇》,羅摩疑悉多在楞伽不貞,將她棄于恒河對岸。悉多生一對雙生子。后悉多投入地母懷抱,羅摩兄弟升天,二子繼位。
《羅摩衍那》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在羅摩除魔救妻的中心故事中穿插許多古代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羅摩與羅婆那的斗爭是全書關鍵所在。主題是歌頌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剎帝利國王羅摩對奴隸主頭子化身的婆羅門十首羅剎王羅婆那的勝利斗爭。史詩順應歷史潮流,反映了印度封建社會初期的政治風貌,具有進步意義。史詩作者懷著強烈的愛憎之情,把十首羅剎王的后宮渲染為窮奢極欲的奴隸主的樂園,把十首羅剎王描繪成一個暴虐無道的奴隸主頭子,又把他與羅剎結合為一,巧妙而深刻地揭露了這一人物兇殘的反動本質,詩人為十首羅剎王安排注定滅亡的命運,這反映了新興的地主階級的政治愿望,也傳遞出受壓迫受奴役的廣大勞動群眾的心聲,表現(xiàn)出鮮明的人民性。
書中的羅摩既是忠臣孝子,又是賢夫益友,后來又成為明君圣主,是符合封建道德規(guī)范的“完美”典型,是理想的英雄和國王。作者把這一人物置于內外矛盾交織的背景下,濃墨重彩,著力刻劃,獲得了深入人心、流傳千古的藝術效果。當然,羅摩身上還有許多應當擯棄的糟粕,如宿命論、封建家長制、等級制和歧視婦女等。女主人公悉多是一個賢妻良母的典型;羅什曼那則是一個敢于斗爭,公然反對宿命論,批判封建道德,富于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此外,神猴哈努曼、十首羅剎王等人物形象也都十分生動,表現(xiàn)了作者刻劃人物的杰出能力。詩人在安排矛盾沖突上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整個故事在矛盾中展開,縱橫交錯,波瀾迭起。詩人又長于寫景和抒情,描繪種種自然風光,無不筆墨酣暢;抒發(fā)生離死別之情,尤其真摯感人。樸素淡雅的白描手法,為讀者展示了一幅幅古代印度社會生活和斗爭的雄偉畫面。詩中瑰麗的想象,清新的比喻,令人美不勝收。史詩的藝術成就使之千百年來成為印度詩歌的典范,被稱為“最初的詩”。
上一篇:《紅房間》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羅米歐與朱麗葉》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