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2 彩色片 136分鐘
法國洛桑日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安杰·瓦依達 編劇:讓-克洛德·加里葉 攝影:伊果爾·路德 主要演員:杰拉爾·德帕迪厄(飾丹東) 瓦依謝什·波佐尼亞克(飾羅伯斯庇爾) 帕特里克·謝羅(飾德木蘭) 羅杰·波朗松(飾富紀葉·丹維爾) 鮑居斯洛·林達(飾圣-居斯特)雅克·維勒海 (飾維斯特曼) 安吉拉·溫克萊 (飾呂克莉·德木蘭) 安杰·塞維亞 (飾布爾東) 阿蘭·馬斯 (飾埃隆)
【劇情簡介】
共和歷二年,即1793年,巴黎。
法國大革命時代,雅各賓派執(zhí)政時期。最高權力機關為國民公會,實權掌握在以羅伯斯庇爾和圣-居斯特為首的救國委員會和公安委員會手中。他們實施的恐怖政策,日益引起民眾不滿。在血與火中,監(jiān)禁、酷刑和斷頭臺已使人民厭倦和不安。如果不及時扭轉局面,大革命的前途已不難預見。
影片開始時,焦慮不安的羅伯斯庇爾正在家中思忖對策。他的兒子吃力地背誦著《人權宣言》中有關民主與自由的條款,他對這些條款聽得很不入耳。他已經(jīng)意識到,雅各賓派內(nèi)部的分裂是由濫殺和高壓政策引起的,但他不能容忍寬容派首領丹東的聲望日益上升,并將凌駕于他之上。對于巴黎人民要求丹東上臺執(zhí)政的呼聲,他認為是威脅革命命運的首要之敵。
與獨居一隅、惡夢連翩的羅伯斯庇爾相反,衣著華麗、笑聲朗朗的丹東在民眾的歡呼聲中,談笑風生地出現(xiàn)在人群當中。他說自己要以公眾的名義結束恐怖局面,建立祥和的新社會秩序,因此他的身邊很快聚攏了無數(shù)要求改變激進政策的人士,其中包括羅伯斯庇爾的好友、著名報人加米爾·德木蘭、丹維爾和維斯特曼。德木蘭在報紙上公開支持丹東掌權,軍事首領布爾東也試圖兵變,結束暴力統(tǒng)治。這一切使救國委員會和公安委員會極度恐慌,他們主張及早下手,像當初鎮(zhèn)壓埃貝爾派一樣,整肅丹東勢力。老謀深算的羅伯斯庇爾同意查封德木蘭的報紙,但反對立即整肅丹東,因為那樣一來,不但自己會陷于不義,而且大革命將完全變成了恐怖的代名詞。
丹東的支持者感到形勢危急,竭力勸說丹東采取果斷行動奪取政權,但遭到丹東的斷然拒絕。他力主在議會的講壇上抨擊羅伯斯庇爾的恐怖統(tǒng)治,致使秘密警察頭子埃隆在國民公會上遭到猛烈攻擊。救國委員會的一系列錯誤也被揭發(fā)出來。
丹東派大獲全勝,在一家豪華飯店中擺宴慶功。羅伯斯庇爾感到形勢越發(fā)對己不利,所以他決定與丹東攤牌。兩人原是多年并肩作戰(zhàn)的摯友,今天因政治觀點的分歧已成為對手。羅伯斯庇爾勸丹東改變立場,站到兩委員會一邊。這樣一來,公眾還會認為雅各賓派是團結一致的,這是革命勝利的保證,也是人民大眾的要求。丹東冷靜地告訴他,羅伯斯庇爾根本不了解人民的需要。老百姓當時最渴望的,是能夠平平安安地過日子,而不是像羅伯斯庇爾主張的要不斷地繼續(xù)推進革命,因為民眾已經(jīng)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了。他對羅伯斯庇爾說:“你要是不停止恐怖統(tǒng)治,你將不得不把所有的人頭都砍下來。”他向羅伯斯庇爾怒吼:“你懂得什么是人民的要求嗎?走,跟我到街上去看看,你親口去問問他們!”然而,羅伯斯庇爾對此毫無興趣。丹東感到羅伯斯庇爾還將一意孤行,他把對方的手放到自己的脖子上,對他說:“我寧肯上斷頭臺,也不會改變我的觀點”。羅伯斯庇爾無奈,沉思良久,而丹東酒后卻坦然入睡,鼾聲如雷。羅伯斯庇爾憤然將其推醒,拂袖而去。
德木蘭在丹東和羅伯斯庇爾會談時,一直站在門外偷聽,但始終看不出雙方有和解之可能。他回家時已過午夜,妻子呂克莉問他,外面?zhèn)髡f羅伯斯庇爾欲加害丹東和德木蘭是否屬實,德木蘭支吾其詞。正在這時,羅伯斯庇爾深夜來訪,勸他與丹東劃清界限,因為他和羅伯斯庇爾是多年好友,羅伯斯庇爾除掉丹東的主意已定,但不愿看到故友也人頭落地。但正直的德木蘭對他的警告無動于衷,讓羅伯斯庇爾立刻滾出門去。
陷入絕望的羅伯斯庇爾連夜召集兩委員會首領開會,出人意料地宣布要立即逮捕丹東及其追隨者。多數(shù)委員認為此舉不妥,應等到次日在國民公會上討論通過。但羅伯斯庇爾的決定不容置辯,他說:“要么現(xiàn)在,要么永遠不。”最后終于集體簽署了對丹東等七人反革命集團的逮捕令。羅伯斯庇爾還想寬限德木蘭一天,以爭取他改弦易轍,但多數(shù)委員根據(jù)《懲治嫌疑犯條例》加以反對。次日清晨,丹東等七人全部被捕入獄。當?shù)履咎m告訴丹東羅伯斯庇爾昨日夜訪之事,丹東說:“如果他來看過你,這說明逮捕令已經(jīng)簽好了。”在監(jiān)押所內(nèi),丹東對同伴們說:“等待我們的將是一場沒有多大生存希望的政治審判,我們必須利用這個講壇,呼吁人民起來進行最后的斗爭。”
法庭以陰謀推翻革命政權、貪污腐化等罪名對丹東等人起訴。按當時法律規(guī)定,只要在法庭上宣讀一下罪行,就可以定罪處決。但丹東堅決要求出示證據(jù),致使法庭陷入尷尬境地。首席法官富紀葉·丹維爾只得破例允許丹東為自己辯護。
丹東義正詞嚴地說:“如果政府不再站在人民一邊,人民就無需服從政府。現(xiàn)在,他們要送我上斷頭臺,唯一的原因是我代表人民。殺死我的目的是試圖向世人表示他們無所不能。這樣的政府已無權審判我們,他們已成了暴君!有權審判我的只有你們,法蘭西人民……”
臺下群情激憤,法庭秩序大亂。本來逮捕丹東這件事就已在國民公會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但律師出身的羅伯斯庇爾以雄辯的口才控制住了局面。他說:“首先,國民公會已授與兩委員會全權,兩委員會有權逮捕任何反政府者。大家應完全信任兩委員會的行動。其次,任何人,包括丹東,都無權凌駕在人民之上。總之,現(xiàn)在整個世界都注視著法國,如果政府表現(xiàn)出絲毫的軟弱無能,這就意味著大革命的滅亡。我們必須向革命的敵人表明,我們不僅有力量打垮他們,也同樣有力量鎮(zhèn)壓我們內(nèi)部的叛亂分子。”支持丹東的人都被羅伯斯庇爾說服了。全體與會者高唱 《馬賽曲》表示對政府的忠誠。
丹東的審判日復一日地拖延著,富紀葉請羅伯斯庇爾出示丹東集團反對革命的證據(jù),羅伯斯庇爾對他說,絕對不能這樣做,因為這會導致政府垮臺。密謀之后,一些公安委員拼湊了一份“德木蘭妻子在街頭收買人民”的文件,脅迫一名丹東的同情者簽了字。
法庭據(jù)此宣判丹東等人死刑。丹東知道不出三個月就會執(zhí)行。
執(zhí)行死刑這一天,共和國廣場上人山人海,人們紛紛為丹東鳴不平,羅伯斯庇爾在家中也惶惶不安。圣-居斯特前來祝賀他已掌握全權時,他無可奈何地低下了頭,說出一句恐怕連自己也吃驚的話:“……那么說,民主只不過是一個幻影而已”。圣-居斯特走后,羅伯斯庇爾的妻子領著小兒子來到床前,兒子機械地背誦著《人權宣言》的條款,羅伯斯庇爾覺得這些詞句距現(xiàn)實生活是那么遙遠……
【鑒賞】
這是一部從新的視角探索和評價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片,揭示了革命陣營內(nèi)部的國民公會與救國委員會、公安委員會之間在政策和路線上的矛盾與斗爭。在山岳派取代吉倫特派掌權后,成立了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公安委員會,為了鎮(zhèn)壓反革命暴亂和打擊投機分子而實行的恐怖政策,因打擊面過寬而造成人人自危,在雅各賓派內(nèi)部分裂出以丹東為首的寬容派,他們主張立即結束恐怖政策,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這一主張深得民心。
波蘭導演瓦依達執(zhí)導的這部影片,成功地再現(xiàn)了法國大革命成功后進入第四年時,經(jīng)濟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的現(xiàn)實,面包店前的長龍比比皆是,龐大的警察機構大權在握,橫行鄉(xiāng)里,斷頭臺下的鮮血流淌成河,對這一切已不勝厭倦的民眾怨聲載道,人們不禁要問:雖然王朝被推翻了,但在斗爭中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廣大民眾究竟獲得了什么實際利益呢?這也正是導演瓦依達向每個觀眾提出的問題。誠然,他想得更多的還是他的祖國波蘭,80年代初的波蘭,革命的年代似乎已很久遠,但百業(yè)蕭條,市民每天仍要排隊買面包,緊急狀態(tài)法頒布后,人民有什么民主自由可言?誰不渴望出現(xiàn)一個丹東,早日結束這個局面?
面對沸騰的國民公會,欲救民眾于水火的丹東,冒著開罪于鐵腕首領會被處死的危險,以天下為己任,正面地與羅伯斯庇爾展開了斗爭。法國影星德帕迪厄在宴請羅伯斯庇爾的餐桌上,通過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情緒變化,向觀眾展示了丹東的內(nèi)心世界:起初,在友人的建議下,他欲與羅伯斯庇爾達成諒解,所以他佯裝十分熱情,殷勤備至地為羅氏斟酒遞菜。但羅伯斯庇爾根本不為所動,拒絕與他共進晚餐。性情急燥的丹東于是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歷數(shù)羅伯斯庇爾及其政府實施暴政的嚴重后果,把自己心中的怨氣發(fā)泄得淋漓盡致。然而羅伯斯庇爾仍然不發(fā)一言。丹東感到,用語言說服羅伯斯庇爾已無可能,與他進行其它方式的抗爭勢在必行。但是,面對這個大權在握、鐵石心腸的對手,他自感勢薄力單,有以卵擊石之感,所以又冷靜下來,用一種凄愴的語調(diào),悲嘆自己的命運:“或許落個送上斷頭臺的下場。”他說這話時,緊張地注視著羅伯斯庇爾的反應。羅伯斯庇爾在對峙中,以不變應萬變,緊閉嘴唇,佯裝思索,讓丹東如墮五里霧中。萬般無奈,丹東只得裝醉昏睡,鼾聲如雷,試圖迷惑羅伯斯庇爾。羅伯斯庇爾叫他不醒,只得離去。這場戲中有一個細節(jié):丹東大發(fā)雷霆時,粗暴地把羅伯斯庇爾假發(fā)弄亂,羅伯斯庇爾大驚,但又壓住性子,不發(fā)一言地把假發(fā)撫平,而丹東卻手足無措起來,既想伸手幫助羅氏整理假發(fā),又覺得說道歉的話有失面子。丹東既恨羅伯斯庇爾又從心里怕他,既想為民請愿,又想不通過暴力推翻羅伯斯庇爾取而代之,這就注定了這位末路英雄必然失敗的命運。
羅伯斯庇爾走后,丹東回到家里,正直的報人德木蘭前來探視。他問丹東:“既然全體民眾都支持你,你為什么不為自己辯護呢?”坐在壁爐前的丹東,慢慢撥著炭火,眼神迷茫恍惚,對于自己失敗的命運似乎無可奈何。
被捕之后,丹東忍無可忍只得進行了反擊。他步入法庭時,與群眾頻頻握手,微笑致意。他對大家說:“法庭是個騙子。只有你們——人民——才有權審判我。”“我畢生致力于和平、幸福、公正和衛(wèi)護公民權利的斗爭。”“人民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現(xiàn)政府。”“我死而無憾,因為我把生命獻給了人民。”他講完話,坐到了在場的群眾中間。上斷頭臺時,他的大無畏精神充分得到了體現(xiàn),他說:“把我的頭交給人民吧!”
德帕迪厄塑造的丹東有肉有血,他忠于人民,有革命理想,也有苦有悲。影片通過許多細節(jié)的描寫使觀眾感到這是一個可親可敬的男子漢。波蘭影星波佐尼亞克扮演的羅伯斯庇爾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他和人們心目中的羅伯斯庇爾的形象毫無二致,所以立即得到了觀眾的認同。他冷峻、傲慢,喜怒從不形于色。這部影片對他性格的軟弱面進行了曝光,表現(xiàn)出羅伯斯庇爾極度多疑又惶惶不可終日的心態(tài),他越是大權獨攬,越為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焦慮不安,越是進行血腥鎮(zhèn)壓,他的內(nèi)心越不平靜。在片末丹東大義凜然地走上斷頭臺時,羅伯斯庇爾似乎預感到自己的厄運就在眼前。他那副神經(jīng)質(zhì)的表情,虛汗淋漓的面孔,驚恐萬狀的眼神,都流露出內(nèi)心的極度不安。
影片中,德木蘭的形象也塑造得很成功:這位文人革命家感情豐富、熱愛生活,但性格脆弱。他忠于友誼、忠于信仰,絕不茍且偷生。他始終擁護丹東的寬容政策,堅定地要替民眾爭取民主和自由。當羅伯斯庇爾前來私訪對他勸誘時,他也曾有過遲疑不決,因他熱愛自己的妻子兒女,但最終還是信仰占了上風,把羅伯斯庇爾趕出家門。德木蘭具有一般文人的弱點,他害怕死,在等待審判時,坐立不安,甚至神經(jīng)質(zhì)地號啕大哭;在上斷頭臺前,獄卒給他剪去長發(fā),剪刀還沒落下,他就緊張得驚跳了一下,似乎鍘刀已向他的脖子砍來。這種文人普遍具有的性格特點的表現(xiàn)真切可信,卻絲毫不影響人們對他高風亮節(jié)的贊賞和崇敬。
關于丹東之死,早在1835年,德國作家畢希納就曾寫過一個著名的劇本,劇名即為《丹東之死》。劇情大意是:雖然丹東1792年曾經(jīng)英勇地拯救過剛剛誕生的共和國,但他居功自傲,變成了一個酒色之徒,沉湎于醉生夢死的享樂之中。他脫離了人民,公然聲稱:“革命應該停止了。在我們的立國原則中,必須讓權利代替義務,讓舒適的生活代替德行,以自衛(wèi)代替懲罰,每個人應該按自己的方式享受。”由于他與羅伯斯庇爾在恐怖政策上發(fā)生分歧,終被押上了一年前他自己創(chuàng)立的革命法庭。丹東被控與吉倫特黨、與法國貴族、與米拉波等勾結叛國。然而丹東卻以他能言善辯的口才,歷數(shù)自己在革命過程中的功績,申辯自己無罪,并且指責雅各賓專政沒有改善人民生活,至今仍使他們餓著肚子、光著身子,在法庭上爭取群眾對他的同情。他說: “你們要面包,他們卻擲給你們頭顱,你們口渴,他們卻叫你們?nèi)ヌ驍囝^臺臺階上的鮮血。”他的講話一時博得了很多人喝采。羅伯斯庇爾卻用不容質(zhì)疑的證據(jù)揭露了丹東今天犯下的罪行。他說:“丹東有美麗的衣服,有一幢漂亮的房子,有一個美麗的老婆,他在勃艮第酒里洗澡,用銀質(zhì)的盤子吃野味,當他喝醉時,還與你們的老婆、女兒睡覺……丹東過去和你們一樣窮,他現(xiàn)在從哪兒弄來的這一切?”聽到這一切,群眾全倒向羅伯斯庇爾一邊,對丹東的同情立即化為烏有。丹東臨刑前,他的妻子朱麗葉自殺了,丹東及其追隨者在斷頭臺上都表現(xiàn)出視死如歸的氣概。
1921年,德國導演季米特里·布紹維茨基把從路易十六倒臺到處決丹東的全過程,以印象派的攝影方法搬上銀幕,片名 《丹東》。
1932年,法國導演安德烈·胡伯仍以 《丹東》為片名,以第三共和國時代的政治視角,敘述了丹東不同凡響的一生。
上述兩部影片都以丹東革命成功后,生活腐化墮落為主線,導致他與羅伯斯庇爾發(fā)生政治分歧,在布紹維茨基的影片中,他把丹東描繪成唐璜、卡桑諾瓦式的人物,甚至暗示德木蘭的妻子綠茜也與他有染。然而波蘭導演瓦依達1982年拍攝的《丹東》,可以說是以現(xiàn)代人的觀點為丹東正名翻案的一部影片。人們不禁要問,這位蜚聲世界影壇的導演為什么要為一位歷史人物翻案呢?對此我們必須對瓦依達的電影創(chuàng)作道路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瓦依達于1926年出生于一個波蘭軍官家庭,在克拉科夫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yè)后,就讀于羅茲電影學院。1952年畢業(yè)時,曾拍出《當你熟睡的時候》,1957年他的第二部影片《他們熱愛生活》在戛納電影節(jié)參賽時,受到評論界極大關注。這是他創(chuàng)作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中他的美學觀點是超越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新現(xiàn)實主義”,他說:“在這個時期,我深受影評界和觀眾的影響,我的創(chuàng)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迎合他們的標準和口味。”從1970年拍攝的《戰(zhàn)后景象》起,瓦依達進入了他創(chuàng)作的第二階段,這時波蘭開始“解凍”,他拍出《婚禮》(1973)和《希望大地》(1975)幾部對于波蘭民族命運和前途進行思考的影片,有人稱他的第二階段為“人文詩意現(xiàn)實主義”階段。1978年在戛納電影節(jié)獲得影評獎的《大理石人》,標志瓦依達進入了他的創(chuàng)作第三階段。他說:“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必須經(jīng)過一段精神的孤獨,才能告別過去,進入不受任何潮流左右的‘個人至上主義’階段。”在《大理石人》中,人們已不難發(fā)現(xiàn)波蘭團結工會對傳統(tǒng)價值觀念提出質(zhì)疑的直接影響,瓦依達所說的超越現(xiàn)實的觀點未必屬實。
拍攝《丹東》一片的用心是明顯的,波蘭人民在革命成功后,不但生活未得到改善,政治上也未獲得自由解放。群眾對政府當局不滿,罷工起義時有發(fā)生。領導層內(nèi)的有識之士建議實施經(jīng)濟改革,但均被實權人物排斥。在瓦依達看來,波蘭當前的現(xiàn)實與法國大革命后的社會何其相似乃爾。拍攝這部影片可以引起世人對現(xiàn)實進行深刻的反思。丹東這位歷史人物可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他為民請命,由于要求結束暴政、高壓、獨裁而被處死,因此不失為一位革命英雄。這類不顧個人安危、敢于向獨裁統(tǒng)治者奮死直諫者,在當今社會中,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因此要為他們正名昭雪。
上一篇:《中國姑娘》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為戴茜小姐開車》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