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羅賓森·理查·珂利》經典詩文賞析
每當理查·珂利走進鬧市,
我們,街上的人們,兩眼瞪圓:
他從頭到腳是地道的紳士,
瀟灑纖瘦、風度翩翩。
他衣著永遠淡雅素凈,
他談吐永遠文質彬彬,
當他向人問好,人們不禁
怦然心動,他走路光采照人。
他有錢——是呵,富比王侯——
令人欽佩地讀遍各種學問,
總而言之,他是無所不有,
誰都盼望能有他的福份。
我們苦干,等著福光降瑞,
整月沒肉吃,面包討人嫌,
而理查·珂利,在寧靜的夏夜,
回家朝自己腦袋放一顆子彈。
(趙毅衡 譯)
理查·珂利這個風度翩翩、神采飛揚的年輕紳士是“我們”覬覦的偶象。他不僅家資“富比王侯”,悠閑自得,而且“讀遍各種學問”,滿腹經綸;他不僅對人彬彬有禮,而且談吐和衣著都合符常情,頗得世人的景仰和欽羨。人們都因能得到他的青睞而受寵若驚,希望象他一樣擁有人世間的所有這些福份,得到生活的如此恩賜。 “我們”在人世上苦苦掙扎,為自己和家人的衣食而終日勞累, 喘息流汗,可還是溫飽得不到保障。 “我們”哪里能夠想到, 自己心目中命運的寵兒竟然會在一個寧靜的夏夜,用一顆子彈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這首詩由四個詩節組成,每詩節四行,英文原詩隔行押韻。前三個詩節述說了“我們”肉眼所見的理查·珂利形象。最后一個詩節筆鋒突兀一轉,在敘述者“我們”哭訴自己的苦處聲中和期盼“福光降瑞”之時,一聲槍響撕破寧靜的夜幕,理查·珂利用自殺勾起“我們”無限的冥思苦想。
這令人發聵的“呯”的一聲在此嘎然而止,而詩中的“我們”和作為讀者的我們卻被推上了高潮,試圖去探求理查·珂利的死因。這究竟是精神空虛幻滅,還是生活無聊迷惘?誰也說不準。詩人自己也無意說明這個問題。這種開放性的結尾總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依戀感。同時也表明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事情都是難于一言以定的,就連自己的眼睛也可能使我們產生迷津般的錯覺。這令人感發的一槍不僅打破了“我們”的希求與等待,也打破了“我們”的夢幻,使“我們”在對理查·珂利作再認識的同時對自己的思想結構和認知能力進行反思。“我們”的思維全部被自己所看見的理查·珂利在鬧市閑散漫步時所表現的那些表面“福份”所占據,卻不能深入到他那更加復雜的內心深處,因而對他和“我們”自己的處境根本就無法獲得正確的認識,也就不可能正確地對待自己的生活與命運,而且也沒能對理查·珂利采取妥當的態度。這一槍把“我們”從夢幻中喚醒,使“我們”認識到人世的艱難,人心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我們”所缺乏的不僅僅是物質,更可悲的是精神世界的貧瘠,這才是“我們”最該焚香祈求的“福份”。這才是這首詩的主調和落腳點。
(邱海明)
上一篇:〔日本〕伊東靜雄《獻給戀人的哀歌》賞析
下一篇:〔英國〕彭斯《琴》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