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安·安·阿赫瑪托娃·安魂曲》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安娜·安德列耶夫娜·阿赫瑪托娃(1889—1966)蘇聯俄羅斯詩人。原姓高連珂。她生于敖德薩一個海軍機械工程師的家庭。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皇村度過,給她留下難忘的印象。她曾就讀于女子高等學校的法律系,但酷愛詩歌。1910年她與俄國詩歌阿克梅派的創始人尼·古米廖夫結婚,她也是該詩歌流派的主要成員。1912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黃昏》,得到詩壇好評。同年10月她的獨生子列夫·古米廖夫出生。1914年她的第二本詩集《念珠》 問世。詩集《白色的鳥群》于1917年出版。次年她與古米廖夫離婚。以后陸續出版的詩集有《車前草》(1921)、《耶穌紀元》(1922)。抒情詩作側重抒發內心隱秘的情感,構思精致,形式靈巧,語言表達富有音樂性、藝術形象具有雕塑感。1921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以反革命罪被槍斃 (1986年對他重新評價)。她自二十年代中期開始潛心研究普希金,從那時一直到四十年代,她的詩作很少得到發表。1935年和1938年,她的兒子兩次被捕,她在1935年至1940年間寫下動人心魄的組詩《安魂曲》,但直到1987年才得以發表。四十年代她的兒子由流放地應征入伍,參加了衛國戰爭。她在戰爭期間創作了不少愛國主義詩篇,如《起誓》等。戰后她又重新抒寫表達內心情感的抒情詩。1946年受到嚴厲批判,被開除出蘇聯作家協會。1949年其子第三次被捕,至1956年才得到自由,從事歷史研究。她本人在五十年代后期恢復名譽。她的詩歌獲得出版和再版,新作也不斷問世。晚期作品長詩《沒有主人公的歌》 (1940—1962)最負盛名,是她一生詩歌創作的總結,保持了她獨特的現代詩風。還著有長詩《光陰飛逝》(1909—1965),《阿赫瑪托娃詩選》(1974)等。除了創作她還翻譯了意大利但丁的詩歌,中國屈原的《離騷》、李商隱的無題詩等。她獲得世界讀者的喜愛。1964年意大利授予她“埃特內·塔奧爾敏”國際詩歌獎,1965年英國牛津大學授予她名譽博士學位。
內容概要 這是一部抒情組詩。詩人在其子兩次被捕期間陸續寫下12個篇章。到1957年寫了“代序”,追憶并描述蘇聯30年代大清洗時期她個人的一段經歷。她在列寧格勒監獄外等候探望兒子,排過17個月的隊,站立了整整300個小時,一天有人認出她是詩人阿赫瑪托娃,這時排在她身后的一位嘴唇發青的婦女從麻木狀態中驚醒,在她耳邊悄聲問道:“您能描寫這個場面嗎?”“能。”詩人作了肯定的回答,她看到在這位婦女已脫形的臉上好象掠過一絲微笑。1961年詩人又加了,句詩,作為組詩的序詩: “不,我不躲在異國的天空下,/也不求他人翅膀的保護,——/那時我和祖國人民共命運,/和我國的人民,不幸的,生活在一處。”組詩12個篇章分為6部分: 獻詩、前奏、判決、致死亡、磔刑和尾聲。每部分組成的篇章各不相等。1. “獻詩”寫于1940年3月,詩人用整個篇章訴說大難臨頭的極度悲苦之情,盡管群山會為此折腰,河水也會停住不流,但是關押親人的牢門始終鎖得緊緊的,只聽到鑰匙刺耳的聲響和士兵沉重的腳步聲。“我們”早起趕去監獄門口守候著,而希望之歌還在遠方吟唱。回憶當時聽到判決,“我”淚如泉涌,心似刀絞,步履踉蹌。由此聯想到一同慘遭不幸的姐妹們,今在何方? “我”想給她們寄去告別的敬意和惦念。2.“前奏”由四個篇章組成,分別寫于1935年秋、1938年、1939年。那些被判處有罪的人們走在一起,苦難把他們折磨得失去智力,火車還要把他們帶走,無辜的俄羅斯在血淋淋的皮鞭下和黑色囚車的車輪下呻吟輾轉。就在拂曉的時候,兒子也被抓走,那樣的情景歷歷在目,難以忘卻。夜晚月光射進門樓,照著一個枯瘦的人影,這是個女人,身患疾病,孤苦伶仃,丈夫已死,兒子在坐牢,她不再是富有個性的女人,也不再是朋友們的寵兒,更不是皇村學校那個愉快的淘氣鬼,而是第300名前來給犯人送點衣物的探監者,她知道,大墻背后有多少無辜生靈涂炭。“我”呼喚著兒子,盼望他回家,甚至不惜給劊子手下跪。但是黑白已經顛倒,人獸難以分清,“我”只有忐忑不安地等待判處死刑的消息。死亡之星似乎時時都在發出威嚇,“我”不能不日日夜夜牽掛兒子的生死安危。3. “判決”寫于1939年夏。判決終于來臨,如一塊巨石落下壓住“我”的胸膛,從今以后,“我”有好多事要做: 要讓記憶泯滅,要把心腸變硬,要學會重新生活,獨自一人。“我”早巳預見到這一天:“明朗的日子和空空的家”。4. “致死亡”寫于1939年8月19日和1940年5月4日,由兩個篇章組成。“我”等待著死亡,隨它以任何形式降臨到“我”身上,“我”已無所謂了,心中只留下兒子那雙藍眼睛,遮住了種種恐怖的場面。“我”向死神乞求,哪怕讓我僅帶走兒子那恐懼而沉默的眼神,或是那來自遠方的溫馨慰語,但它什么也不允許我隨身帶走。5. “磔刑”沒有注明寫作的日期。小標題下的引語是:“媽媽,不要為棺中的我號啕痛哭。”這是用兒子的口吻寫成的兩個篇章。“我”,作為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兒子,忍受著地獄般的折磨,聽天使在頌揚偉大的時刻,卻眼見烈火熔化了蒼穹,“我” 埋怨父親:“為什么把我撇下!” “我”勸慰母親: 不要為“我”痛哭。“可是沒人敢把視線轉向/母親默然佇立的地方”。6.“尾聲”是和“獻詞”寫于同一時期1940年3月,兩個篇章。還是以母親的身份來寫,“我”觀察到罹遭磨難的人在外形上是如何變化的: 臉龐消瘦,眼神恐懼,皺紋如楔形文字一般刻在面頰上,黑發一下子變成銀白,微笑枯萎……。這就是“我”,同時也是那些和“我”一起排過隊的所有的人們。我想一一提到每個人的姓名,“可惜名單被搶去,我已無處再打聽。”“我”不會忘記她們,“千萬人用我苦難的嘴在吶喊狂呼”,她們也會懷念“我”,倘若有朝一日有人想為“我”樹紀念碑,不要把它建在“我”的出生地——大海邊,也不要建在皇村,而是建在這兒,“在我佇立過300小時的地方建起來”,為的是永遠不要忘記囚車的呼嘯,牢門的死閉和人們如受傷的野獸般的痛泣,為的是能“讓獄中的鴿子在遠方啼鳴,/讓輪船在涅瓦河上悠悠航行”。
作品鑒賞 母親常常與搖籃曲相連,那柔和溫馨的曲調從母親嘴里輕輕哼出,滋潤著孩子的心田,催他甜甜入睡。然而在這部組詩中,母親唱的卻是一首安魂曲,由黑發突然變白的母親為年輕的兒子唱挽歌,憑添了全詩的委婉悲愴。組詩從“前奏”開始基本按母親個人遭際的順序逐步展開,并反復抒情詠嘆,一位悲痛欲絕的母親形象作為全詩的主體意象貫串始終。兒子被捕,拉開母親個人痛苦的序幕。詩人逼真地描寫兒子被帶走時的情與景,那種束手無策的絕望,那種生離死別的打擊,詩人貼切地用“象是送殯”來形容,并精心描繪出細節:兒子雙唇上還有小圣像的冷氣,額上滲出了冷汗,這些都沒有逃過母親的眼睛和感覺。遭到如此橫禍,母親當然要禁不住放聲號啕。如果說詩人在抒寫兒子被抓時表現出母親無法抑制的巨大情感波瀾,那么在這之后,詩人則用冷觀的筆調來反襯母親內心的極度痛楚。詩人變換抒情的人稱,用第三人稱和第二人稱,這是因為母親已痛苦得沒有勇氣直面自我,為能減輕痛苦,將自我分離為旁觀者或對話者,再把自己看作“是另外一人在悲哀”。那個女人越是貌似平靜地回憶昔日往事,越是映襯出此時此刻的凄楚悲苦。詩人轉而又用第一人稱,把情感的波瀾推向高潮:“我呼喊了十七個月,/召喚你回家,/我曾給劊子手下過跪,/我的兒子,我的冤家”。這不是捶胸頓足的哀號,而是柔腸寸斷的泣訴。母親下跪這一倍受屈辱的意象震人心魄,牢牢地印在讀者心中。為了兒子能獲得自由,她愿付出任何代價,哪怕是個人的尊嚴,她所處的走投無路的困境,她所作的徒勞而忘我的犧牲,令人心碎。對母親來說,清白的兒子受到任何有罪的判決,無疑都等于向她宣判死刑,她將背負沉重的十字架踽踽獨行。母親似乎理智而冷靜地歷數此后要做的、實際上難以做到的那些事,蘊含著她最無法忍受的人生現實。試想,記憶何以會泯滅,心靈怎能變頑石,生活哪堪重新開始! 當她凄然而麻木地想到死時,這首安魂曲就不僅僅是為兒子而唱,也是在為自己而歌。人寧愿以死的安寧來換取生的煎熬,不能不是人之為人的最大悲劇。死神同劊子手一樣冷酷無情,母親的絕望也就有增無減。詩人又用兒子的口吻從另一個側面強化母親深沉的悲哀,她已欲喊無聲,欲說無言,欲哭無淚,悲哀達到了極至,她變成一座雕像,默默站立著,人類的良知無法正視母親承受的這種不人道的摧殘。從號啕痛哭的母親形象,到忍辱下跪的母親形象’到默然佇立的母親形象,三個雕塑般的形象遞進地揭示了一位母親遭受巨大不幸的心路歷程。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抒寫母親的痛苦時始終交織著對同命運的人們的關注。詩人多次用“我們”來稱呼母親和他們。在她與兒子的背后,站著成行成隊的人們。“獻詞”和“尾聲”更把組詩連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獻詞”是獻給那些失去自由的姐妹們,“尾聲”也是祭奠那些不知姓名的姐妹們。這許許多多人都疊化在母親這一主體意象上,母親的苦難也就深廣起來,不僅是個人的,也是時代的。她希望建立的那座紀念碑成為一個非常時期人民苦難的標志,成為人民的愿望一不要悲劇重演的象征。“代序”和“序詩”對此作了進一步的注解。過了將近20年之久寫下的“代序”還如此清晰地記得那不易察覺的一絲微笑,這刻骨銘心的一幕是詩人抒情的深厚基礎。尤為可貴的是,遭受如此災難之際,詩人在絕望中還閃爍著自信,憂憤中還飽含著希望,悲痛中還懷抱著善良的祈禱。這首安魂曲是詩人唱給兒子和自己的,才唱得如此深情,如此真切;這首安魂曲也是詩人唱給所有不幸的兒子和他們的母親的,更是所有不幸的母親唱給她們的兒子和她們自己的,才唱得如此博大,如此深邃。對于千千萬萬受冤屈的人們和他們的親人來說,阿赫瑪托娃唱出他們悲憤的心聲,傾訴了人間存在的真情,他們的靈魂可以安息了……。阿赫瑪托娃的詩歌是不朽的,難怪蘇聯當代詩人葉甫圖申科認為,普希金是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阿赫瑪托娃則是俄羅斯詩歌的月亮。
上一篇:《法國文學·娜塔麗·薩羅特·行星儀》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英國文學·安東尼·伯吉斯·帶發條的桔子》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