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莓》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7 黑白片 90分鐘
瑞典AB影片公司攝制
編導:英格瑪·伯格曼 攝影:居恩納·費希爾 主要演員:維克多·斯約史特洛姆(飾埃薩克·波爾格) 碧比·安德森(飾莎拉)英格麗·杜林(飾瑪麗安) 居恩納·布約恩斯特蘭德(飾艾瓦爾德)于隆·欽達爾(飾艾格達)
本片獲1958年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英國電影學會雜志最佳音樂獎,英格麗·杜林獲最佳表演獎,維克多·斯約史特洛姆獲國際電影記者協會最佳表演獎及終身成就獎,挪威展覽協會最佳影片獎;1959年美國全國影評家協會最佳外國影片獎和最佳演員獎;1960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
【劇情簡介】
畫外音:我的名字叫埃薩克·波爾格,現年76歲。我有一個兒子, 已婚多年,但沒有孩子。我母親96歲,仍然健在。我的9個兄弟姐妹都已去世。我妻子凱琳已去世多年,我的婚姻非常不幸,好在我有一個非常出色的女管家。我幾乎已經完全退出了社會生活,只是獨自埋首于我感興趣的少數事情。下面是我生活中某一天所經歷的各種事情、夢和回憶。
初夏的一個清晨,我像平時一樣正在大街上散步。街上闃無人跡,也無車輛,聽不到人聲或鳥語。陽光璀璨,卻不能給人以溫暖。我走過一個鐘表眼鏡店,發現門前大掛鐘上的指針不見了,我掏出懷表,使我驚奇的是,懷表的指針也不見了。我把表放在耳邊,想聽聽它還走不走,卻只聽見自己的心臟在砰砰跳動,而且越跳越快,我感到一陣莫名的驚恐。我在墻上靠了一會兒,讓我的心平靜下來。這時我看見街角上有一個人影,背朝著我。我喜出望外地沖到他跟前,可怕的是,這個迅速朝我轉過身來的男人竟沒有臉,他像灰塵或朽木一樣坍塌下來,頓時消逝得無影無蹤, 只剩下一堆衣服留在人行道上。
我驚惶失措, 胡亂朝一條小街走去。我來到一座小教堂近旁,聽到了陣陣鐘聲和得得的馬蹄聲。這是一個送葬行列,打頭的是一輛古老的靈車。我停住腳步,摘下帽子,這時發生了一件異常駭人聽聞、驚心動魄的事。靈車忽然搖晃起來,接著一個車輪飛了出來,我急忙閃開,它在我身后的墻上撞得粉碎。棺材從靈車上摔了出來,落到街心。我獨自站在摔破了的棺材旁邊,出于好奇,我走近棺材。這時一只手從棺材里伸出來,抓住我的胳膊,用力把我拉向棺材。我死命地掙扎著,死尸慢慢地從棺材里站起來,嚇得我魂飛魄散,原來棺材里穿著燕尾服的死尸就是我自己!我竭力想掙脫出來,他卻抓住不放。就在這萬分緊急和恐怖的時刻,我醒了。原來是一場惡夢!
我想起了, 今天我要到隆德去出席一個隆重的榮譽博士授銜儀式。我原與女管家艾格達商定一同坐飛機去。但是現在我改變了主意,決定自己開車去,同行的還有兒媳瑪麗安,這使艾格達很不高興,她寧愿獨自乘飛機去。我們驅車前往,天氣晴朗,陽光燦爛,我一時興之所致,把車子駛上一條通向海邊的林間小路。我們來到一幢巨大的黃色房子跟前,我們下了車,瑪麗安說她要去海水里泡一泡。我則要到草莓地去看一看。我曾在這里度過了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尤其是那片草莓地,它銘記著我永生難忘的青春和幸福。我在一棵孤零零的老蘋果樹旁坐下, 一個又一個地吃著野草莓。突然,我不知是沉入了夢鄉,還是回憶起了往事。我看見了一個穿著金黃色夏裝的少女,她名叫莎拉,是我的表妹,她正在我身旁專心地采摘野草莓。我心情萬分激動,卻竭力保持著沉默,因為我害怕這美麗動人的景象會傾刻消逝。接著,我看見我哥哥西格弗里德走到莎拉跟前,問她在干什么。她說今天是阿隆叔叔的生日,她忘了準備禮物,只好采一籃野草莓送他。西格弗里德幫她一起采著草莓,突然他迅速轉身向她,在她的美麗的脖子上印了一吻。莎拉生氣了,威脅說要告訴埃薩克,因為她已同埃薩克秘密訂了婚。西格弗里德又結結實實地吻了她一下,莎拉氣得哭起來……
我驀然發現,我站在一條昏暗的走廊上,透過窗子,望著明亮的餐廳,我的9個兄弟姐妹和莎拉正在向阿隆叔叔祝賀生日,贈送禮物,餐廳里洋溢著一片歡樂的氣氛。席間我的兩個雙胞胎妹妹拿西格弗里德和莎拉在草莓地里的事開玩笑,莎拉一氣跑出了屋子,我好奇地追蹤她,卻毫無蹤影。我發現我獨自站在野草莓地里,茫然若失……一個少女的聲音把我喚醒,她說她名叫莎拉,他父親現在是這所房子的主人,她和另外兩個小伙子想搭我們的車子去隆德。她非常像我過去的那個莎拉,我的初戀的情人——她后來嫁給了我哥哥西格弗里德。
我們繼續驅車上路,在路旁的一個加油站加了油,加油站老板認出了我。我曾在附近地區行醫15年之久,人們至今對我滿懷感激之情。中午我們在附近的餐館飽餐了一頓,把三個年輕人留在餐館,我和瑪麗安驅車去看望我的老母親。她見到我們非常高興,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重要的日子,她搬出了她一直珍藏著的我們童年時代的各種玩具,對我們訴說著昔日的歡樂和今天的孤獨與寂寞。辭別了母親,回到餐館,帶上三個青年繼續趕路。天空烏云密布,雷聲隆隆,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我感到十分困倦,朦朧地打起盹來。一些似乎絕對真實而又使我非常羞恥的夢境和形象始終糾纏著我。
我夢見我來到一個考場,阿爾曼教授出題目考我,問我醫生的頭一項義務是什么,我說我忘了。他告訴我是請求寬恕,并說我是罪上加罪,因為我被控犯有嚴重罪行:無動于衷、冷漠無情??馗嫒耸俏业钠拮印N艺f妻子已去世多年。他把我帶到一處林間空地,讓我親眼目睹妻子和另一個男人交媾的情景。妻子對那個男人說,她要把這件事告訴我,但我會滿不在乎,因為我是冷漠無情的。阿爾曼教授說,對我的冷漠的懲罰是終身孤獨。
我醒來時天在下雨,三個青年下車去了。瑪麗安告訴我,她和艾瓦爾德之間發生了一場糾紛,當艾瓦爾德知道瑪麗安已懷孕時,他堅決不要這個孩子,他說:“活在這個世界上是荒謬的,給它增添新的受害者甚至更荒謬,而相信他們將會有一個比我們更好的世界則是頂頂荒謬不過的了。”他說他自己就是一樁地獄般的婚姻所帶來的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是在冷漠、恐懼和犯罪中長大的。瑪麗安說艾瓦爾德和我十分相像,她說她現在要回到在隆德當講師的丈夫那兒去,告訴他她決定要這個孩子。誰也休想奪走他。我們終于抵達隆德,艾瓦爾德和女管家艾格達已在門口迎接我們。
授銜儀式即將開始,那一年有三個榮譽博士,除我以外一個是我的老同學,前主教霍維里亞斯,另一個是羅馬法教授泰格。儀式莊嚴隆重而又單調乏味,沉悶冗長的祝詞、演說令人昏昏欲睡。儀式結束后有一個宴會,但我實在太累,去不了啦。我乘出租車回艾瓦爾德家中,艾格達幫我脫鞋更衣。我正要躺下,突然傳來一陣音樂聲和歌聲,三個青年結伴來向我祝賀和送別,莎拉說她為我而感到驕傲,她愛我,直到永遠!
這時瑪麗安和艾瓦爾德回來了,瑪麗安的高跟鞋在舞會上折斷了,回來換鞋,她穿一身白衣服,非常美麗,他們吻了我,道了晚安,匆匆離去。他們似乎和好了。
我聽見恬靜而均勻的淅瀝淅瀝的雨聲。每當我心神不寧或憂傷的時候,我總是以回憶我的童年來求得平靜。那天晚上我也這樣做了。我漫步回到別墅和野草莓地,我看見我的兄弟姐妹和阿隆叔叔,莎拉向我跑來,帶我去找我的爸爸媽媽。她帶我來到一個小海灣,指給我看我的爸爸媽媽就在對岸,他們都穿著白色的衣服,父親坐在沙灘上釣魚,母親坐在岸邊看書,一頂大草帽遮著她的臉。我試著呼喚他們,但卻一個字也吐不出來。后來父親抬起頭看見了我,朝我揮手,母親也從書本上抬起頭來,向我點頭微笑……
【鑒賞】
《野草莓》的編劇兼導演英格瑪·伯格曼是瑞典著名影劇兩棲的導演、杰出的電影劇作家,他的一系列重要影片開辟了電影表現的新領域,展示了新的電影表現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新風格、新手法,對現代電影藝術的發展和電影語言的革新,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50年代中期拍攝的《第七封印》(1955)和《野草莓》(1957)開創了“作者電影”、“主觀電影”、“內省電影”、“哲理電影”的先河,不僅為作者本人贏得了顯赫的國際聲譽,而且進入了現代藝術電影經典名作的行列。在描寫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荒誕性、人的孤獨與痛苦、人與人不能交流、人的精神危機和內在的矛盾沖突等主題方面,在運用意識流手法深入探究人的意識和下意識活動方面,他比費里尼、安東尼奧尼、戈達爾、阿侖·雷乃還要早好幾年[例如費里尼的《8 1/2》就受到《監獄》(1949)一片的影響],這是他在世界藝術電影大師中名列前茅、備受推崇的主要原因。五六十年代是他的創作的黃金時代,除《第七封印》和《野草莓》分別在1957和1958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和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外,他的其他影片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如《夏夜的微笑》1956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詩意幽默”獎,《魔術師》1959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獎,并曾四次獲得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猶在鏡中》(1961)、《處女泉》(1962)、《冬日之光》(1963)、《芳妮和亞歷山大》(1984)],他的《沉默》一片于1963年獲得瑞典電影學院頒發的金甲蟲獎。一位電影導演幾乎無間斷地連年獲獎,這在電影史上實屬罕見。
要分析《野草莓》,必須先了解伯格曼的經歷和某些重要的創作特征。伯格曼于1918年7月14日誕生于瑞典的烏普薩拉,父親是一位虔誠的路德派教徒,歷任教堂牧師和瑞典皇家醫院的牧師。濃郁的宗教氣氛和嚴厲得近乎殘忍的管束,對他的內向的叛逆性格的形成,對他日后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童年生活、印象和感受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在他的多部影片中。因此,他的許多影片都不同程度地帶有自傳性,盡管他常常否認這一點。其次,他的影片除少數例外,都是自編自導的。他還有一個富于才華的、固定不變的創作集體(包括演員、攝影師和其他創作成員),他們一同創造出一種非常個人化的獨特風格——伯格曼風格,因此可以說他是“作者電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
作為伯格曼影片的最重要特征是他的作品都有他喜愛的主題,他的影片幾乎從不離開對下列三個問題的探討: (1)人的孤獨與痛苦; (2)生與死、善與惡的相互關系; (3)上帝是否存在?!兑安葺肪筒煌潭鹊亟佑|到了這三個問題,影片描寫了醫學教授(伯格曼的主人公多半是中上層知識分子:教授、作家、畫家、音樂家、演員等)埃薩克·波爾格的孤獨、冷漠和痛苦,他與自己的母親、兒子、兒媳、女管家都互不理解、難以交流。盡管他一生中做了不少好事,多年在鄰近地區行醫,人們都記得并感激他,在醫學科學研究上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但他的內心卻是寂寞、空虛和痛苦的,最后孤獨地死去。死亡是伯格曼偏愛的主題,他的主要主人公大都命運坎坷,生而不幸。他以柔和、溫馨、優美的調子描寫了埃薩克之死,以悲壯、嚴峻、冷酷的調子描寫了艾格納絲(《呼喊與細語》)的死。對于荒謬痛苦的存在而言,死亡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解脫。伯格曼的影片雖然往往帶有濃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是關于“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似乎表現出一個從懷疑到否定的過程。在《野草莓》、《第七封印》、《猶在鏡中》、《冬日之光》等片中,主人公們一再提出這個問題:上帝是否存在,上帝為什么沉默著?而在《芳妮和亞歷山大》(1984)一片中,伯格曼對宗教和上帝采取了非常明確的批判態度,在這里,上帝變成了一個“碩大無朋、臉面浮腫的木偶”,而上帝的代表維爾吉洛斯主教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面人物、惡的化身、兇殘的色情狂,最后被火燒死。這個主教與《蛇蛋》一片中的法西斯分子同名,并不是偶然的。
在敘事方式上,《野草莓》打破了傳統的線性結構,采用了多主題、多線索、多層面的復調結構。它的故事框架是主人公埃薩克本人直接向觀眾講述自己的一次“旅行”,即從斯德哥爾摩到隆德去接受榮譽博士頭銜的在現實空間中的旅行,時間是從現在到未來,它的深層結構是埃薩克在自己廣袤無垠的心理空間中的自由馳騁,時間是從現在到過去。這兩條線索或相交、或對列、或跳躍,倏忽變幻,令人瞠目。其中最有名的場面是年邁的埃薩克與年輕的莎拉在野草莓地里相遇的場面,在這個場面里,伯格曼把過去與現在、夢幻與現實并列在一個畫面中,并讓二者相互對話。這在50年代應當說是一種獨創,因為傳統的“閃回”是沒有這種時空的對列的。
伯格曼的創作顯然受到了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哲學思潮的影響,不過在50年代中期,這種影響并不十分強烈。埃薩克的兒子艾瓦爾德盡管厭惡生活,認為存在是荒謬的,給這個荒謬的世界增添新的受害者甚至更荒謬,他要求死亡,絕對徹底的死亡。但他畢竟不是一個徹底的存在主義者,在影片結束時,他與妻子瑪麗安言歸于好,瑪麗安保住了自己的孩子。他們也與埃薩克親切地和解了。在伯格曼那里,這是一個少有的令人寬慰的結尾。這與50年代中期,存在主義思潮還沒有在西方電影藝術中形成大氣候有關。60年代初,安東尼奧尼的“情感三部曲”《奇遇》、《夜》和《蝕》,費里尼的《8 1/2》,阿侖·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戈達爾的《精疲力盡》相繼問世,以它們的存在主義的哲學內涵和現代主義的技巧手法震驚世界影壇。伯格曼此時也從內心的寫實或半寫實轉向了現代主義,他在這個時期拍攝的“沉默三部曲”:《猶在鏡中》、《冬日之光》、《沉默》,以及隨后的《假面》、《狼的時刻》、《安娜的熱情》、《呼喊與細語》、《面對面》等片,就具有十分濃厚的現代主義色彩,它們內容晦澀,形式復雜,難以為一般觀眾所理解?,F代主義批評把上述只為少數知識分子拍攝的影片稱為“精英電影”。“精英電影”的出現有著極其復雜的歷史原因,70年代后半期和80年代以來,西方電影已進入了后現代主義時期,伯格曼的《芳妮和亞歷山大》、阿侖·雷乃的《情節劇》就是他們已跨入這個新時期的標志。
夢幻是伯格曼的重要劇作元素之一,借助于夢,他可以深入到心靈、意識和下意識的一切領域,可以不受理性、邏輯、順序、時空等等的束縛?!兑安葺返幕厩楣澗褪怯晌鍌€相當長的夢構成的,開頭是一個可怕的惡夢,結尾是一個恬靜、美麗的夢。有的論者甚至認為,伯格曼的所有影片都是同一個夢的變奏。伯格曼十分推崇他的先輩斯特林堡的《一出夢的戲劇》,他曾三次把它搬上舞臺,80年代初,把它拍成電視片。
隱喻和象征是伯格曼的重要表現手段,盡管他說他從來不運用象征。在《野草莓》里就有豐富的隱喻和象征:“惡夢”一場象征著他的末日的臨近,大掛鐘沒有指針,他的懷表和母親的老金表都沒有指針隱喻他的時間已經完結,指針對他已毫無用處。野草莓更是他最喜愛的象征,它象征著一切美好的事物:生命、青春、愛情、幸福、光明、理想等等。在《野草莓》里,伯格曼所追求的這種超現實的氣氛由于費希爾的攝影而得到近乎完美的體現。費希爾的攝影具有明顯的表現主義風格:通過陰暗朦朧的照明、奇特的拍攝角度、富于變化的影調處理反映出主人公焦灼不安、恐懼孤獨的心境。這位擅長于黑白攝影的著名攝影師于1948年開始了與伯格曼長達10余年的合作,拍攝了《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等一系列影片,在理解伯格曼的創作意圖方面達到了高度融合的程度。
最后還應當提到的是本片中埃薩克·波爾格的扮演者維克多·斯約史特洛姆(1879-1960)。本片可以說是專門為這位有豐富表演經驗的瑞典演員兼導演創作的。伯格曼說過,他在寫埃薩克這個角色時就考慮到它的扮演者了,斯約史特洛姆看過劇本后不想演,經制片人再三說服,他才同意。演員與角色是真正的同齡人,在心理和性格上無疑有相通之處,他的高度質樸、真實自然的沒有表演的表演與整部影片的情調和氣氛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本片不僅是伯格曼影片中的佼佼者,同時也是世界電影史上一部劃時代的杰作,它的許多主題和技巧手法往往成為各國電影“精英們”模仿和追求的東西。
上一篇:《野戰排》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金錢》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