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德的道路》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法國新小說派作家克洛德·西蒙(1913— )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述的是發生在1940年的弗蘭德戰役。當年5月,上尉德雷薩什被德軍的一個傘兵擊斃。上尉是否是毫不猶豫地盡軍人之職,視死如歸地倒斃疆場呢?他的表兄喬治——曾和他一起在同一個騎兵團里服役的戰士——竭力想弄清事實真相。喬治通過曾在戰俘營里度過苦難歲月的布呂姆的幫助,向昔日在德雷薩什家里當過賽馬騎師的伊格雷加打聽原委。小說圍繞上尉之死,同步地重現了戰時的一幅幅慘景及上尉家鄉里的一幅幅風俗畫:馬廄里的死馬,荒原上的死尸,被摧毀的城市,被燒焦的田莊,俘虜營里的黑暗、瘟疫、死亡……無名氏的性愛生活,賽馬場上的激烈追逐……喬治解甲歸田,上尉貴族家庭的衰落……四個騎兵潰敗逃跑落難,上尉之死的結局……西蒙曾說:“我曾在特別殘酷的條件下打過仗,當過戰俘,經歷過饑餓乃至筋疲力竭的苦役折磨。我曾逃出戰俘營,身染重病,幾度掙扎在暴力或自然的死亡線上。”小說《弗蘭德的道路》重現了他這一時期的親身經歷,表現了作者認為世界荒誕,缺乏理性,人為莫名其妙的歷史事件所左右而常常陷入厄運之中的文藝觀和出世觀。
作為新小說派的代表作之一,《弗蘭德的道路》中的人物形象是支離破碎的,因而通過主人公的命運揭示作品主題的這一傳統特點也是不明顯的。讀這類作品,要求讀者綜觀全局,把握情節發展的脈絡,進行藝術的再創造。
《弗蘭德的道路》的獨創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故事情節“零亂”,但故事發展的主線始終在握。小說的故事情節沒有連續性,夢幻世界與現實世界交織出現,輪流著筆于對眼前的事物的描寫和對往事的回憶,讀來大有撲朔迷離、困惑不解之感。但是作品的主線十分清楚,這就是上尉之死。圍繞上尉之死,引出了一系列的人和事。其次是謀篇布局時空交錯,但整體結構渾然一體。西蒙自己曾說:“我把一切壓縮在戰后一個夜里的幾個小時之內,濃縮在喬治的回憶之中:1940年5月的戰爭災難,帶領一隊龍騎兵的上尉之死,喬治的被俘時期,運送他去戰俘營的火車等等。一切都在回憶的同一平面展開:對話,激動的情緒,共處的幻覺。我所追求的,就是……再現一種純粹的感覺構圖。”最后是語言文字詩畫相間,但小說敘述語言的魅力始終自成一格。詩的語言藝術在于用詞凝煉,內涵豐富,聯想由此及彼;畫的藝術語言在于色彩性、透視性和瞬間的共鳴性。《弗蘭德的道路》將這兩者有機而又巧妙地結合了起來。在作者的筆端,時而是點點油彩,幅幅生活的場景(戰場——家園;戰俘營中的窒息空氣——一情人相會時的脈脈情意),時而是筆筆重墨,中心突出的“集成塊”(德雷薩什之死及其對他家史的追蹤),時而又是不厭其煩的敘述,濃筆重抹的“特寫鏡頭”(騎兵隊的潰敗,戰俘營里的生活,逃跑者的內心獨白)等。1985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克洛德·西蒙諾貝爾文學獎,表彰他那“與他的時代緊密結合的詩人與畫家的想象力”。
上一篇:《幻滅》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彼得大帝》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