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槍的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38 黑白片 90分鐘
蘇聯列寧格勒電影制片廠
導演:謝·尤特凱維奇 編?。耗帷ぐ晖?攝影:伊·馬爾道夫 主要演員:米·施特勞赫(飾列寧) 鮑·杰寧(飾沙特林)弗·盧根 (飾契畢索夫)
【劇情簡介】
1917年夏,俄德戰爭前線的戰壕里,一群士兵唱著烏克蘭民歌。這時俄國國內已經發生了二月革命,沙皇遜位,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在進行。這些為鄉愁所苦的士兵們在給列寧寫信,請教他下一步怎么辦,如何得到和平、土地。眾人簽名后,把信交給獲準休假的老兵沙特林帶走,這位農民出身的老兵表示,他一定親手送到。
當一群俄國士兵正準備到德軍戰壕去找德國士兵們宣傳反戰主張時,一位軍官命令向這些“叛徒”開槍。沙特林拒絕開槍并奪下了軍官的槍,于是軍官宣布取消沙的假期。恰在這時一枚炮彈落下,軍官當場斃命,沙特林得以揚長而去。
列寧在辦公室里正起草《告全體勞動者書》,在草稿的字行之間出現了十月革命武裝起義的場面:攻打冬宮,臨時政府成員被逮捕,蘇維埃政權宣告成立。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沙特林出現在十月革命剛剛爆發過的彼得堡街頭。
沙特林在百萬富翁的宅邸外張望,但是看門人不許他進去找當女傭的妹妹卡佳。這時契畢索夫等工人赤衛隊隊員出現了,經過盤問,契畢索夫才知道沙特林是自己未婚妻卡佳的哥哥,便與他一起大搖大擺地闖入宅邸,并向正在“請神”的貴婦人和紳士們宣布:蘇維埃政權征用此樓,他們必須立即騰房子,女主人昏了過去,男主人則宣稱:這是我的私有財產,總有一天我還要回來。
沙特林與妹妹見面時表示,他已決定暫不回鄉,而同契畢索夫一起到革命大本營斯莫爾尼宮去見見世面。到了斯莫爾尼宮后,沙特林在各個房間走來走去,感到一切都十分新奇,同時,他的行動引起了一位工人的懷疑,甚至當眾說他是奸細,但是在水兵們的幫助下,誤會很快消釋了。那位工人深感內疚,便遞給沙特林一張傳單。粗通文墨的沙特林發現這是列寧親自簽署的《土地法令》:今后地主的土地無償交給農民耕種。喜出望外的沙特林突然覺得口渴難耐,便拎起水壺去打開水。在熙熙攘攘的走廊里一隊隊士兵、工人和水手來去匆匆,無人回答他打開水的地方在何處。正在不知所措的時候,一個個子不高、蓄有胡須的人走來,沙特林忙問他在哪兒打開水,并與這個親切的“陌生人”聊了起來。列寧得知沙特林是剛從前線來的老兵,便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問題:士兵們在前線的處境,他們在想些什么。列寧通過自己的閑談,引導沙特林說出心里話,即在士兵們厭戰情緒十分普遍強烈的條件下,一旦布爾什維克號召他們為保衛蘇維埃政權而去作戰,士兵們會支持革命政權嗎?沙特林認為人民為了保衛自己的利益會去作戰。這時列寧瞇著雙眼戲謔地問道:不怕嗎?沙特林說,是有點兒怕。列寧對這個回答很滿意,并進一步同沙特林交心說:決不可放下槍桿子,而且從今天,從現在開始就要投入戰斗。當列寧在食堂附近同沙特林握別時,這位老兵已經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為了土地、和平,不戰斗是不行的。他順便問了一下身邊的戰士,剛才跟自己聊天的人是誰,對方回答說是列寧。沙特林全身晃了一下,把茶壺也丟了,跑進起先待過的房間并大聲告訴人們,他剛剛同列寧談了話……
列寧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同斯大林通過電話交談。列寧說,季諾維耶夫和加米涅夫是出賣革命的小丑,主張更嚴厲地鎮壓反革命勢力和叛徒,并要求斯大林及時匯報托洛茨基的情況。這時,契畢索夫和沙特林來到列寧辦公室,請求上前線作戰。斯大林隨后也走進列寧辦公室,并親自任命沙、契二人為隊長和政委。
在斯莫爾尼宮廣場上,一隊工農武裝正列隊準備出發。隊長沙特林站在臺階上,斯大林出現了。他在講話中要求農民出身的士兵們教會工人出身的戰士作戰的技巧和方法。當沙特林表示自己準備犧牲時,斯大林說,為什么這么快就犧牲?我們大家要活下來保衛工農聯盟,熱愛人民。在沙特林的口令下,這支工農隊伍出發了。斯大林對開拔的隊伍繼續喊著:對敵人要無情斗爭,光榮屬于革命戰士。這時天空上烏云浮起,雷雨就要來了。戰士們高唱戰斗歌曲走向納爾夫區前沿陣地。
白軍將領克拉斯諾夫率軍來到彼得堡市,企圖撲滅十月革命之火。沙特林奉命帶領部隊把白軍擋住,使白軍不能越過亞歷山大火車站一步。為此,沙特林大力開展瓦解白軍士兵的宣傳工作:他釋放一名俘虜并讓他帶一封信給白軍上兵們。不久,一群白軍士兵舉著白旗來到革命隊伍里進行談判。談判時沙特林介紹了自己同列寧的談話,而最令士兵們感動的是有關土地與和平的問題。突然一名白軍軍官出現,把沙特林逮捕了。白軍士兵押送著沙特林走過火車站站臺,許多白軍士兵從運兵車上下來尾隨著沙特林,因為他正在給押送他的白軍士兵講述列寧的談話。得知布爾什維克的土地政策之后,士兵們表示愿意同沙特林站在一起并高呼“列寧萬歲!”于是,沙特林把這些士兵帶回自己的駐地。
沙特林帶領士兵們到皇村偵察時,俘虜了一位儀表堂堂的將軍。農民出身的沙特林在將軍面前十分膽怯,竟同意將軍繳槍之后去同戰馬告別,將軍卻乘機逃之夭夭。
經過多次激戰之后,沙特林完成了阻截白軍將領克拉斯諾夫的任務而回到彼得堡的工廠里。半夜,列寧突然出現在工廠黨委辦公室。工人們請列寧吃燒土豆,斯大林也隨后而來。大家談起前線情況:工農戰士的革命情緒很高。至于工廠里的工程師們卻令人遺憾地仍然在怠工。談話之間工人們講了個故事,說有位農民出身的老兵抓了個將軍,但是由于生來就怕地主老爺和將軍老爺,竟上了被俘將軍的當而讓人家逃跑了。恰在此時沙特林來辦公室辦事,聽了這段故事后十分尷尬,并老實承認說,這是自己干的蠢事。斯大林說,其實那個將軍更怕你哩。
在工廠院子里,工人們圍著列寧和斯大林,沙特林也在工人中間望著正在講壇上發表演說的列寧。列寧強調,在保衛十月革命的勝利果實的斗爭中,農民們暫時還不夠勇敢,也不夠堅定。但是正如一位老太婆在火車車廂里說過的那樣,如今老百姓用不著怕帶槍的人了。老太婆說有一次她在樹林里拾柴禾,偶然遇見了一個帶槍的人,而這位大兵當時還幫助她拾柴禾呢!列寧認為,這個故事說明,人民今天看到的是帶槍的人保護著勞動者,鎮壓并反對剝削者。
工人們開動了修好的裝甲車,沙特林和戰士們乘著裝甲車出發了。列寧和斯大林目送著工農的隊伍,這支隊伍在炮火中前進著。
【鑒賞】
《帶槍的人》是列寧題材戲劇的開山鼻祖尼·包戈廷的成名之作,也是為了紀念十月革命20周年而創作的三部列寧題材劇作中最優秀的一部。1937年11月13日《帶槍的人》在莫斯科瓦赫坦戈夫劇院首次上演時,觀眾和演員們都很激動,因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把革命領袖的藝術形象搬上舞臺。當扮演列寧的著名演員史楚金第一次出場并疾步走向觀眾時,臺下先是鴉雀無聲,接著全場霍然起立,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和歡呼聲。然而影片《帶槍的人》卻未能達到同等的轟動效應。從舞臺走向銀幕時,《帶槍的人》經歷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舞臺演出的成功使當局對原劇本的內容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包戈廷在審查官員監督之下反復修改劇本近一年之久。另外,在舞臺劇中飾演列寧的史楚金由于在影片《列寧在十月》中扮演列寧而奔波于舞臺和攝影棚之間,他已經十分疲憊,再在影片《帶槍的人》中擔綱已是力不從心的事,因而不得不起用新秀施特勞赫扮演列寧。當本片于1938年問世時,《列寧在十月》已經在前蘇聯的全國銀幕上獲得了光輝成就。盡管本片在銀幕上遲到一年而失去了先聲奪人的機會,但就其藝術魅力而言,仍不失為早期列寧題材影片的一部佳作。
如果說《列寧在十月》的編劇卡普勒和導演羅姆是通過史楚金的表演直接再現了十月革命前后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如攻打冬宮、逮捕臨時政府成員等精彩場面),那么《帶槍的人》則是從另一角度詮釋了革命時代的精神實質,革命歷史事件只是在主人公們的言行中被間接地反映出來。這兩部影片的故事情節都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起義前后發生的,而本片的主要情節是由農民出身的士兵沙特林與革命領袖的偶然相遇以及時間不長的談話構成的。革命領袖和他領導的歷史事件是通過沙特林的觀察與思考折射出來的。
導演尤特凱維奇在處理列寧題材時采用了既不同于話劇《帶槍的人》,又與《列寧在十月》有別的方法。導演著意突出了大時代的小插曲的詩意氛圍:在熙熙攘攘的斯莫爾尼宮中沙特林同列寧相遇和聊天這一情節本身雖屬虛構,但是導演把情節浪漫化了,致使小插曲反映了大時代,情節既有令人信服的歷史具體事實依據,又賦予了歷史真實人物和虛構人物以生動的個性,而且從哲理的高度進行了思想剖析。
編導盡管未說明沙特林在影片中出現前走過的道路,也未講述這個文化水平不高的莊稼漢是怎樣參軍作戰,怎樣在革命的日子提高了革命覺悟,但是通過沙特林在百萬富翁的豪華宅邸前的膽怯和按門鈴時的可笑動作,影片作者們突出了這個農民出身的士兵在擺脫根深蒂固的奴性時的心態:即使有了契畢索夫這個“工人階級代表”撐腰,沙特林還是把伸出去按門鈴的手幾次地縮了回來,好像被燙了似的,然而一旦按了門鈴,他就決不松手了,似乎以此證明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甚至在執行軍務時,沙特林依然被一個“威嚴的將軍”嚇住了,在該逮捕將軍時卻未予逮捕,以致使他有了逃跑的可能。與此同時,沙特林又是另一個人,這個人要通過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并決定自己的命運。他同列寧的相遇具有重要意義:重要的不是他接受了列寧的什么指示,而是在領袖的啟發下,沙特林從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覺悟水平出發,根據自己的利益決定了自己要走的路。這是千百萬普通農民在1917年十月革命的重要關頭站到布爾什維克一邊的主要原因。導演和演員在影片中很有分寸感地表現了一個淳樸的俄羅斯“農民大兵”的憨厚、固執的性格,充滿幽默感地揭示了這一性格中忠厚而又狡黠的一面。沙特林這樣的小生產者的轉向對十月革命的勝利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不過,影片作者一直強調的是:農民的轉變只有在黨和工人階級引導下克服狹隘的農民意識才可能實現,如影片中描寫沙特林在遇見列寧前就對《士兵真理報》和《土地法令》很感興趣,而契畢索夫對沙特林說的一句話也使他不安:在大家都去干革命的時候,你卻袖手旁觀,這樣做好嗎?
本片的主題思想是領袖和人民的一致,而導演在詮釋這一思想時,著筆最多的當然是列寧本人的形象。在尤特凱維奇看來,列寧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其主要性格特點是與人民的血肉聯系。他生活在群眾之中,他為群眾的利益而戰斗,同時,他又是一個能率領群眾去爭取勝利的偉大理論家和戰略家,因此,作為領袖的他才可能創造不朽的歷史功績。
影片在塑造領袖形象方面充滿了詩意的激情。如在列寧出現的第一個鏡頭里,畫面上是列寧伏案疾書《告全體勞動者書》傳單的形象,而在列寧的手稿上,在字里行間則出現了攻打冬宮的場面,戰士們爬上有雕紋的大鐵門,火光沖天;人們在冬宮里寬大的階梯上奔跑和廝殺。在這一特寫鏡頭中,也體現了演員施特勞赫的創作個性: 他善于在自己塑造的列寧形象中表現沉思著的列寧這位思想家的復雜而又敏銳的性格特點。他扮演的列寧與史楚金的列寧不同,后者善于表現列寧充滿精力和毅力的形象,史楚金的列寧具有為實現目的而迫不及待地要行動起來的迫切感。施特勞赫的列寧則富有幽默感和人情味。演員本人的語言修養很高,形體動作準確而和諧。施特勞赫塑造的列寧形象在60年代及其以后的列寧題材電影(諸如《列寧的故事》、《列寧在波蘭》)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
列寧在影片中的第二次出現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情調: 在斯莫爾尼宮寬大的走廊上響徹著有力的腳步聲和口令聲,這是工農兵群眾正在整裝待發;從辦公室里傳來了打字機的噠噠聲,武裝起義前斯莫爾尼宮里是一片緊張而又興奮的氣氛;一個剛剛讀完《土地法令》的大兵卻拎著水壺到處找開水沏茶,而日理萬機的領袖這時正朝著大兵走來,于是兩人便開始“閑”聊起來,這是充滿幽默和喜劇色彩的一個場面,然而導演卻從這里提煉出嚴肅的政治意義。領袖同普通人的對話特點不是教訓人和下指示,而是渴望了解人民的處境及敵我力量的對比,從而判斷和平是否有可能實現,已經厭戰的士兵們今天是否可能拿起武器同布爾什維克一起打倒地主資本家政府,等等。這是領袖和普通人之間平等的對話,因為他們都渴望知道對方知道的事物。在這里突出了列寧的深邃思想和淵博知識的來源:向普通人學習的寶貴品質。在這次不慌不忙、隨隨便便但推心置腹的談話中,沙特林從列寧提出的問題中學到了更多的東西,從而不知不覺地得出了簡單明確的結論: 必須拿起槍桿子。
然而本片在上述談話之后,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前半部和后半部之間出現了斷層。談話前,沙特林的一切言行是來自前線的大兵的合乎邏輯的本色流露,而參加革命以后,他的舉止卻成了按照編導者規定的任務而動作的假定性形象的所作所為了。影片中后來出現的許多戰斗場面只是說明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不是主題思想的深入和升華。劇本本身也限制了導演使影片顯得更加生動的創造空間,戰斗場而強調的只是沙特林和契畢索夫等人如何勇敢作戰而已。只是在列寧暢談現在人民不再怕帶槍的人時,才又一次出現了情節的高潮。施特勞赫在表演列寧講故事時,突出了列寧容光煥發,充滿必勝信心和一個革命者的幸福感的性格特點。
話劇和影片《帶槍的人》幾十年來對中國幾代觀眾和藝術界人士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片將和許多其它列寧題材影片一樣把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光輝形象永遠留在中國億萬觀眾的心中。
上一篇:《希望與光榮》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幻想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