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與光榮》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7 彩色片 112分鐘
英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攝制
編導:約翰·布爾曼 攝影:菲利普·魯斯洛 主要演員:塞巴斯蒂安·賴斯-艾德華茲(飾比爾·羅昂) 杰拉爾丁·繆爾(飾休·羅昂) 薩拉·米爾斯(飾格麗絲·羅昂) 大衛·海曼(飾克萊夫·羅昂) 薩米·戴維絲(飾唐·羅昂)
【劇情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比爾·羅昂正好9歲。他和他的全家——父親克萊夫、母親格麗絲以及15歲的姐姐唐和才5歲的妹妹休住在倫敦郊區的一幢房子里。
戰爭爆發的第二年夏天,收音機里傳來了邱吉爾首相的聲音。他向不列顛的公民們宣布,英國大使已結束了在德國的使命,英國將加入對德作戰。隨后,比爾家居住的地區遭受了第一次空襲。盡管一切很快就都過去了,但小比爾的生活已開始發生了改變。他的爸爸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老兵,此時也應征入伍。一天晚上,小比爾夢見爸爸和鄰居家的馬克叔叔駕駛著飛機與敵人作戰,被打死了。當然,他的爸爸實際還活著。他在臨走前教小比爾打板球,并把一個迷惑對手的絕招——一種叫做曲線球的打法教給了兒子。它使小比爾第一次懂得了生活中存在著 “欺騙”二字。
爸爸走后,母親為孩子們的安全,決定把比爾和他的妹妹送到澳大利亞的親戚家去。但在火車站,她臨時又改變了主意,把孩子們帶回了家。不久,空襲變得更加頻繁了。一天夜里,比爾的母親被警報驚醒,她急忙叫起孩子們,躲避在樓梯下。炸彈爆炸的沖擊波震得樓梯上的土紛紛落下。比爾的姐姐唐在恐懼中沖出房門,小比爾也緊跟著沖了出去。外面卻是另一番情景:炸彈和高射炮彈爆炸的火焰在遠方頻頻閃亮,如同節日夜晚的焰火。唐興奮地跳起了舞,小比爾也在院子里揀到了一件希罕的東西——一塊炸彈皮。直到第二天清晨,比爾才看到了戰爭的真面目。他居住的街區上,許多房屋被炸成一片廢墟。他還聽到了一個受傷的老人不斷發出陣陣慘叫。
生活在發生著變化。但變化似乎又是緩慢的。比爾還像往常一樣要去上學。一天,他遲到了,手板被老師用板條狠狠地抽打了一頓。當校長喋喋不休地對學生們進行演講時,比爾的手還在鉆心地疼著。就在這時,空襲的警報響了,學生們急忙跑進防空洞。他們仿佛由這場空襲獲得了解放,在狹窄的防空洞里歡呼雀躍,笑著鬧著。小比爾也忘記了自己手上的傷痕。
戰爭給原來平凡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新的東西。那里有布滿天空的防空氣球,在地上還可以找到沒有爆炸的雷管。一天,小比爾正在一幢被炸毀的房子里搜尋,突然被一群孩子捉住了。這群被戰爭解放了的孩子先是把比爾當做“間諜”審問了一番,然后讓他加入他們一伙,在教他說了幾句臟話之后,孩子們的破壞欲開始被激發起來。他們興奮地叫喊著,揮動手中的鐵條或木棒,瘋狂地砸著那些沒有被炸壞的桌椅和瓶瓶罐罐……
戰事在繼續。一個晴朗的日子,一架德軍飛機在居民區的上空被擊落,飛行員乘著降落傘降落在一塊菜地旁。街區的居民們懷著恐懼與好奇圍了上來。一個街區警察手持警棒,小心翼翼地走上去,終于平靜地把他帶走了。
戰爭生活中的另一變化是穿軍服的人逐漸多了起來。而居民們似乎正在從最初的緊張中恢復過來。他們開始重新舉行舞會,街區里的女人們盡情地伴著來自海外的士兵跳個不停。一天晚上,小比爾正夢見自己駕駛飛機被敵人打中,突然,一陣敲擊窗戶的聲音把他驚醒。這是姐姐唐深夜跳舞歸來。她從窗戶里爬進來,身后還帶一個她剛剛認識的名叫布魯斯的加拿大士兵。夜里,空襲又來了。母親一個個叫醒孩子們。強烈的炸彈爆炸產生的沖擊波震開了窗戶,把窗簾吹得高高飄舞,刺眼的火光照亮了整個屋子。睡意未消的唐責備媽媽對她不夠關心,沒有早點把她叫醒。這次轟炸給街區的居民和孩子們帶來一些震動。一個叫波林的女孩子的母親被炸死了。孩子們帶著有幾分神秘的神情互相傳遞著這個消息。倒是比爾的妹妹休像個大人似地上前去對波林表示了關心。對婦女們來說,這次轟炸似乎并沒對她們產生太大的影響。在一間倒塌的房屋里,她們彈起鋼琴,載歌載舞。而孩子們也很快就忘記了這一切。在那間已變成廢墟的大房子里,波林經不住那些男孩子們的要求,讓他們排起隊,一個個走上來看她的身體。對這些孩子們來說,這的確有些神秘。只有靦腆的比爾缺少這種膽量。他終于羞澀地跑開了。接下來,又是一場發泄式的“破壞行動”。這時,比爾突然發現他的姐姐在一棟倒塌的房子后面和布魯斯在做愛。他憤怒地用石頭向他砸去。其他的孩子們也趕上來,向這一對戀人扔著石頭。唐和布魯斯驚慌地跑開了。比爾難過地站在那里,一動不動。
晚上,姐姐梳妝打扮了一番又要去和布魯斯約會。母親擋住了她。兩個人撕打起來。最終,她們又擁抱在一起。母親同意唐去見布魯斯,她告訴她,在戰爭中,什么都有可能發生,人有權利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盡情地去愛。正在樓上的比爾看到了這一切。他似乎又明白了一點兒生活的復雜。
冬天來了,天上下起了雪。比爾的爸爸回來了。他在訓練中沒有通過考試,最終被分配在英國本土服役,經常可以利用休假時回家來看看。他還帶回一罐繳獲的德國人的果醬。最初,大家都不敢去碰它。但在爸爸帶頭吃了幾口之后,比爾和妹妹終于忍不住誘惑,上去吃了起來。
圣誕節到了。比爾一家和他的外祖父團聚在一起。布魯斯也從軍營趕來。但歡樂的氣氛并沒有持續多久。布魯斯告訴唐,他的部隊要換防,他只能和她就此告別了。唐開始的反應是憤怒,繼而痛心地哭起來。第二天,她趕到軍營,布魯斯已經離開了。不久,她接到布魯斯的一封信,信中告訴她,他們從此只能一刀兩斷。唐傷心地把布魯斯送給她的戒指丟到雪地里。
冬去春來,比爾的母親格麗絲帶著幾個孩子和已與妻子分手的鄰居馬克到海灘去玩。回來的路上,格麗絲禁不住向馬克敘起了舊情。原來,他們曾經傾心相愛。此時的馬克雖然也舊情難忘,但還是委婉地拒絕了。當他們回到家里時,一件意外的事情正在等待格麗絲一家,他們的房子燃起了熊熊大火。但那不是因為炸彈,而只是一次意外事故。
家沒有了。格麗絲只好帶著孩子們搬到泰晤士河畔自己的父母那兒去住。就在此時,唐告訴媽媽她懷孕了。外祖父家的環境優美。門前就是綠樹掩映的泰晤士河。在整個暑假里,比爾常和外祖父及姐妹一起在河上蕩舟。這里幾乎找不到戰爭的痕跡。唯一的“戰爭”是發生在外祖父和他的四個女兒之間。他總是在向比爾抱怨,他的女兒太多了,而她們又都嫁給了一些無能的丈夫。但令外祖父感到寬慰的是自己有個爭氣的外孫。在一次他和比爾打板球時,他驚異地發現,比爾竟然打出了一個極具欺騙性的曲線球。
一天,比爾和姐姐正在泰晤士河上劃船。布魯斯突然在對岸出現了。他不顧一切地跳進水里,向唐游來,兩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歡樂的生活達到了它的高潮。比爾的爸爸也回來了。全家人在一起照了張相。但就在這時,兩個憲兵出現了。他們帶走了從部隊開小差出來的布魯斯。比爾和父親又打起了板球。他又一次用出色的曲線球戰勝了父親。看到孩子的進步,克萊夫感到由衷地高興。這時,唐的產期到了。她就在家里生下了孩子。比爾第一次看到這一情景,他嚇得暈了過去。
愉快的暑假過去了。比爾不得不回學校去上學。當外祖父開車把他送到學校時,他驚喜地發現,德國人發動的又一次空襲摧毀了教學大樓,學校只能停止上課。全校的孩子們都為這一發現興奮異常。他們在院子里歡呼跳躍,把書報和裝防毒面具的小箱子高高地拋向天空。
比爾終于又和外祖父一起回到了他的泰晤士河。那涌流著的河水召喚著他去度過那些意外得到的日子。在他的一生中,再沒有比那段生活更愉快的時刻了……
【鑒賞】
戰爭早已成為電影中一大永恒的題材。童年生活的回憶也是各國電影中并不罕見的手法和視角。但英國著名導演布爾曼的這部《希望與光榮》同樣給這兩者都帶來了一種屬于他自己的東西。
布爾曼在影片中描繪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是日常的——它所拍攝的不是士兵的死亡、犧牲,也沒有去描繪真正的戰火和硝煙——而且是有悖于“常理”的。在小主人公比爾眼里,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留給他的記憶與其說是血腥和恐怖,不如說是一種解放和歡欣。戰爭帶給他許許多多前所未聞的新奇之物。從漂浮在天空上那銀灰色的巨大的防空氣球,到那些形狀奇特的彈片;從那些來自異國的士兵,到跳傘的德軍飛行員。這其中甚至還包括他爸爸帶回來的那罐包裝簡陋的德國果醬和夜空里節日焰火般的炸彈爆炸的閃光。這一切都在小比爾眼里打開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于是,戰爭不僅給比爾,也給差不多所有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新奇和自由的樂園。他們從一個彈坑跑到另一個彈坑,并在那些被摧毀的房屋的廢墟中建立起自己的王國(片中的一個畫面里,一個孩子甚至把自己打扮成國王般的模樣,坐在一張被遺棄的床榻上,“領導”著那群廢墟上的兒童。)。戰爭也給了孩子們幻想的靈感。小比爾幾次在睡夢中幻想出飛機格斗的場面。戰爭甚至使孩子們有機會面對對他們來說有幾分神秘的死亡。當波林的母親被炸死后,孩子們仿佛擁有了一個自己的“秘密”,用帶著幾分神秘色彩的神情互相傳遞著這一“傳奇”式的信息。而隨后,它的當事人波林也變成了一個具有“新聞性”的人物。男孩子們開始排成隊輪流去看她的身體。對于小比爾來說,戰爭簡直就像是他的一個盛大的節日。影片中把他在戰爭中度過的一段最美好的生活(在外祖父家的日子)放在他的暑假里,似乎就是對此的一個隱喻。而在其中與此相關的一個更加富于意味的場面則是:一顆炸彈落在外祖父家門前的河中。它不但沒有造成任何破壞,反倒炸死了許多魚。于是,小比爾和他的外祖父不費吹灰之力,就滿載魚兒歸來。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影片結尾時那個高潮場面——孩子們為學校被炸而盡情地歡呼。
如果這一“戰爭等于自由和歡樂”的公式僅僅是對孩子們建立起來的,布爾曼的視角還不能說是大膽。而事實上,他把這一法則也應用到了成人們的身上。正如片中經常出現的被炸成一片廢墟的家的畫面一樣,戰爭使那些被圈進家庭中的成人們也獲得了“解放”和建立新生活的機會。來自異國的軍人使婦女們得到了一次選擇的自由。比爾的姐姐唐借助于這場戰爭獲得了愛情(這一“獲得”是雙重性的:她不僅由于戰爭結識了來自加拿大的布魯斯,而且如片中所顯示的,正是由于戰爭的特定時期和情境,她才獲得了母親對她愛情的首肯。)。而她的母親也同樣由于戰爭——丈夫的離去,獲得了愛情的解放。對此,在影片后部,她試圖與馬克重溫舊情時,兩人的一段對話似乎頗能代表導演的思想。在這里,當馬克對她說:“戰爭破壞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時,格麗絲回答道:“的確如此。當我們為了建立一種正常的生活時,我們卻失去了愛情。而戰爭使這一切又變為可能”。而馬克顯然沒有真正理解導演所闡述的這一戰爭的“非常態”的“真諦”(事實上,正是由于這一非常態,他的妻子已拋棄了他)。他仍然以一種常態式的思維告訴格麗斯,由于他已失業,他無法與她重敘舊情。
找到這一獨特的生活和情感的視角和建立起對它的敘述對一部成功的影片是同樣重要的。布爾曼的一個成功之處是為他的內容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敘事支點,即片中的小主人公比爾的視角。比爾事實上成為影片結構的掌握者。他的兒童的視角,他的來自畫外的斷斷續續的敘述,使這場充滿“歡樂”的戰爭生活具有了合理性。與此同時,通過比爾的視點和這種非常態的生活,導演也隱喻著人類行為中的虛偽性。成長中的比爾不得不學會掌握這一點。就此,片中的一個重要隱喻是父親教比爾打板球的情節。當父親第一次使他知道了曲線球的方法時,比爾驚呼道:“這是撒謊”。爾后,他發現他周圍充滿了謊言。當父親準備從軍時,他母親說,如果丈夫去當兵她將無法應付一切,但實際上她卻很高興,巴不得他離去。而他的姐姐與她的男朋友、家庭和她自己都過著一種令人頭暈目眩的充滿矛盾的生活。甚至比爾自己也無法拒絕這種謊言。他不愿意被疏散到澳大利亞,但當他母親帶他回來時,他卻拼命地反抗。片中一個最大的謊言大概就是這場戰爭本身了。那些斷壁殘垣和頻繁的空襲使戰爭看起來的確像是一場災難。但實際上,它卻充滿了歡樂。比爾正是在這種生活中成長起來的。在影片后部,他用父親教給的曲線球的方法打敗了他的外祖父,爾后,又打敗了回到家里來的父親本人。這段奇特的戰爭生活終于使他走向成熟。
本片導演約翰·布爾曼60年代中期開始電影故事片的拍攝。盡管他的拍片生涯中包含了英、美兩地,并為美國的制片商拍攝過不少商業性的影片,如科幻片《扎爾多茲》、恐怖片《驅魔人2集: 異教徒》等,但他在自己最成功的影片中仍不失歐洲電影文化的風貌。1970年,他因導演英國影片《最后的萊奧》而榮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在本片中,他再一次顯示出自己作為一個英國導演的“本色”:善于在迷人、流暢和自然的生活細節的敘述中抓住令人神往的東西;并且,與當時大量關于這場戰爭的影片不同,它明確拒絕著一種“國際化”的標準口味。這不僅表現在其對一場充滿“歡樂”的戰爭生活的描寫上,而且也見之于它對待那個傳統歷史中的歐洲的拯救者——美國的態度。影片故事結束于1942年,恰好在美國大舉在英國采取行動以前。而著名的珍珠港事件和美國的參戰甚至連一點都沒有提到。
上一篇:《布拉格的大學生》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帶槍的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