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的長篇小說。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因貧窮而輟學,靠母親和妹妹的接濟勉強度日。他謀殺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和她的妹妹,犯罪后銷贓滅跡以逃避懲罰,但在精神上卻無法擺脫恐懼感和良心的譴責。當他精神陷于崩潰時,遇到了靠賣淫養家的少女索尼雅,她甘為人類受苦受難的“基督精神”感化了他。在索尼雅面前,他承認了自己的犯罪事實和動機,并投案自首,去受苦贖罪。小說結尾以拉斯柯爾尼科夫枕下的福音書暗示他將成為虔誠的基督教徒,實現精神的復活。
小說以主人公犯罪和受懲罰的故事為中心情節,反映了俄國農奴制解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勃起的歷史轉折時期深刻的社會矛盾,描繪了處于沙皇專制和資本主義雙重統治下,城市貧民和平民知識分子走投無路的悲慘處境,揭露了資本主義現實的黑暗與罪惡,批判了資產階級的極端利己主義和“超人”哲學。馬爾美拉道夫是個退職小官吏,一家六口貧困不堪,不得不靠女兒索尼雅賣淫來供養,他也因醉酒而慘死在馬蹄下。作家通過這個家庭的悲慘故事,寄托了對下層貧民的深切同情。律師盧仁奉行“只愛自己”的極端利己主義的處世哲學,是個自私卑鄙的資產階級市儈。舊式農奴主斯維德里加依洛夫一生荒淫殘暴,最后因獸欲得不到滿足而飲彈自盡。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個極端個人主義者,他對社會的不平等極為憤慨,卻又把人分為“平凡”和“不平凡”兩類,平凡的人必須順從,不平凡的人卻可以隨意犯罪,不受良心譴責。他還認為,殺掉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可以用她的錢造福窮人。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他不惜殺人犯罪,卻未能逃脫良心的懲罰。這個形象客觀上是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超人”哲學的否定,具有積極的意義。然而,作家又力圖通過主人公理論的破產和行動的失敗,來證明任何反抗都是行不通的,因而,具有消極因素。索尼雅是被侮辱被損害的弱者的形象,是苦難的化身。她篤信上帝,甘愿忍受苦難,犧牲自己,去換取對人類的愛,成為拉斯柯爾尼科夫精神復活的引導者。這一形象體現了作家關于寬恕、忍受和順從的道德理想,這是一種絕望中的宗教幻想。
小說結構嚴謹,情節曲折,氣氛緊張。作家把社會矛盾提升到哲學高度加以探討,在小說中提出了犯罪與受罰的問題,并讓兩種相互對立,相互沖突的人物思想體系環繞著問題展開論爭,使小說充滿了社會哲理的思辯色彩。擴大了小說的思想容量。小說深入地探索了人物的心靈奧秘,刻劃了他們對人類悲慘命運的思考以及尋求出路時的思想斗爭,展示了人物的心理變態,并把筆觸伸到人物的潛意識之中,生動地描繪了他們的夢境、夢魘和下意識行為,具有心理小說的鮮明特色。
上一篇:《羅米歐與朱麗葉》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老婦還鄉》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