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勒·阿齊茲·伊本·阿卜杜勒·拉赫曼·費薩爾·沙特(Abdul Aziz ibn Abdul Rahman al Faisal al Saud,1880—1953),沙特阿拉伯王國的奠基人,沙特家族第十代國王。
阿卜杜勒·阿齊茲1880年12月2日(回歷1297年12月29日)出生在內志利雅得的宮殿中,七歲學習《古蘭經》,11歲讀畢全部經文,又學習伊斯蘭教教法。
阿卜杜勒·阿齊茲童年時,阿拉伯半島上群雄割據。納季德(內志,在半島腹地)、希賈茲(漢志,在內志西部)、杰貝勒沙馬爾(在內志的東北邊陲)、蓋西姆(在內志東部)、哈薩(在蓋西姆東部)、阿西爾(在漢志以南)和錫爾漢谷地(在內志以北)等地區,分別由酋長和總督統轄,形式上臣服于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實際上各自為政。這些地區內還有著100個以上的游牧部落,其首領自立為王,常相殺伐。阿卜杜勒·阿齊茲的父親阿卜杜勒·拉赫曼,以埃米爾(即酋長)的身份管理內志地區,雄據一隅。
阿卜杜勒·阿齊茲12歲時,王室內訌,另一部落首領本·拉西德伺機出兵,吞并內志。阿卜杜勒·阿齊茲隨沙特家族去科威特避難,追隨在父親跟前,參加各種會議,了解到阿拉伯人的境況、歷史。隨后,他得到科威特酋長穆巴拉克的青睞,有機會結識各階層的有識之士,獲得了豐富的歷史、社會、經文注釋、宗教禮儀等方面的知識。
阿卜杜勒·阿齊茲21歲時,立志恢復家園,重振祖業。他懇求科威特酋長給予支援,獲得步槍30支,駱駝40匹,于1901年率領百余名戰士攻打利雅得。途中遭遇敵人遏阻,致使人員流散,最后只剩下60名戰士。但阿卜杜勒·阿齊茲不氣餒,發誓要攻占利雅得。他再次率領余部進入沙漠,迂回前進,晝伏夜行,潛往目的地。不少人都以為這支隊伍早已葬身沙海。
1902年10月3日,阿卜杜勒·阿齊茲抵達利雅得城郊。他親率七人潛入城內,隱伏在當地長官官邸附近的民房中。接著又潛入30人。當夜發起襲擊,殺死守軍司令,迫使守軍投降。次日黎明,阿卜杜勒·阿齊茲在廣場宣布恢復王位。這一神奇般的勝利,贏得附近地區一些部落的折服。他們陸續前來歸附。阿卜杜勒·阿齊茲與宿敵拉西德展開了爭奪毗鄰地區的斗爭,于1904年攻占阿尼則、布賴達;1906年攻占蓋西姆,在蓋西姆一役中,擊斃了拉西德,為沙特家族報仇雪恥。阿卜杜勒·阿齊茲把利雅得定為內志酋長國首都,自封為內志埃米爾。
阿卜杜勒·阿齊茲站穩腳跟后,秣馬厲兵,歷五大戰役,擴展勢力范圍,統一阿拉伯半島。1913年,他采取突然襲擊,一舉攻占了土耳其的直轄省哈薩,取得了出海口,為發展經濟、特別是海外貿易創造了有利條件。從此,阿卜杜勒·阿齊茲自稱“內志蘇丹”。為了應付強敵,尋求庇護,他在1915年和英國簽訂了“達林條約”。根據條約,英國承認阿卜杜勒·阿齊茲為內志、蓋西姆、哈薩的埃米爾,保證協助埃米爾防御外患,每年付給埃米爾六萬英鎊的補助金;埃米爾則接受英國的保護,不得英國同意,不與第三國簽訂條約和協議,不侵犯英國在阿拉伯各保護領地的利益。“達林條約”實際上取消了內志埃米爾國的獨立地位。
阿卜杜勒·阿齊茲的統一戰爭是在宗教旗幟下進行的。他規定牧民要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瓦哈比教派的教義,并規定國王兼任教長。他號召阿拉伯半島各部落團結起來,趕走非正統的穆斯林——土耳其人。他主張恢復初期伊斯蘭教的純潔性,反對崇拜先知和其他經徒,反對經院神學,禁止上墳祭祖,不許朝拜先知們的陵墓,譴責迷信思想,嚴禁吸煙、喝酒、歌舞、賭博。1910年,阿卜杜勒·阿齊茲憑借宗教教義,推行“伊赫萬”(敬奉唯一真主的兄弟會)運動,建立亦農亦軍的“伊赫萬”村落,組織起一支忠于他并充滿宗教狂熱的軍隊,依靠這支武裝力量,創建了國家,并統一阿拉伯半島。
1918年,漢志統治者侯賽因出兵攻陷臣服內志的胡爾馬,大肆洗劫和殺戮。信奉瓦哈比教派的胡爾馬人派信徒向阿卜杜勒。阿齊茲求援,他派12,000名伊赫萬軍,進軍胡爾馬,抗擊并大敗漢志的萬人軍隊,繳獲了戰利品,增強了軍隊實力,打開了通向麥加城的大門。
1920年,他率軍攻打沙馬爾教長國首都哈伊勒,圍城55天,迫使其投降,擄回教長國的埃米爾,并把整個教長國地區并入內志版圖。接著乘勝北上,攻占錫爾漢谷地、海巴爾、太馬等地區。
1922年,內志和伊拉克因錫爾漢谷地一些地段的歸屬問題發生爭議,邊境兩地部落為爭奪牧場和水源不斷發生沖突,釀成流血戰斗。在英國脅迫下,阿卜杜勒·阿齊茲簽訂“烏凱爾條約”,劃定了內志的東北邊界,并將內志部分地區劃歸伊拉克和科威特。
1923年,阿西爾酋長因內部叛亂,請求阿卜杜勒·阿齊茲保護。他迅即派兵穩定局勢,至1926年10月21日,同該酋長簽訂協議,阿西爾成為內志的“保護國”。
1924年,阿卜杜勒·阿齊茲以漢志國王侯賽因妄圖稱霸和阻撓朝圣為由,率軍在塔伊夫與之對峙,擊敗對方主力,進占麥加,圍困吉達和麥地那。1926年1月8日,漢志投降,阿卜杜勒·阿齊茲被擁立為漢志國王。從此,他的稱號為“漢志國王、內志及其屬地蘇丹”。他不但在阿拉伯世界遐邇聞名,而且成了國際上的新聞人物。
阿卜杜勒·阿齊茲征服了幅員遼闊的地區后,著手鞏固國家的統一。他迅速平息了一些部落首領的反叛活動。1926年,內志地區木太爾部落的酋長費薩爾·達維什聯合烏太巴、阿季曼等部落的首領,在英國人支持下,發動叛亂。至1927年,有越來越多的部落卷了進去。1928年10月19日,阿卜杜勒·阿齊茲在首都召開非常代表大會,發表長篇講話,嚴厲譴責叛亂活動。他對代表們說,如果他們要他遜位,他決定讓賢。他說:“我并不是留戀王位、等候被逐的那種人。你們可以從沙特家族推戴任何一人,我將給予支持。”代表大會通過決議,表示擁戴阿卜杜勒·阿齊茲。之后,他組織了12,000人的隊伍,平息了達維什的叛亂,達維什身負重傷,其他首領投降。
1929年底和1930年初,魯阿勒部落酋長法爾罕·馬木耳聯合一些伊赫萬首領,發動更大規模叛亂。叛亂遍及從杰貝勒沙馬爾到波斯灣的廣大地區。達維什又一次起事。英國及伊拉克當局支持叛亂。阿卜杜勒·阿齊茲動用了裝甲車等機動部隊,戰勝了叛亂者。1930年1月,英國當局不得不把叛亂首領達維什等引渡給阿卜杜勒·阿齊茲。這次叛亂被平息后,阿卜杜勒·阿齊茲廢除了伊赫萬軍事組織,開始建立以現代化武器裝備起來的正規軍。
三十年代初,阿卜杜勒·阿齊茲挫敗了侯賽因的兒子、外約旦的埃米爾阿卜杜拉策劃的叛亂。阿卜杜拉提出“漢志歸漢志人”的口號,陰謀肢解這個統一國家。
這些叛亂活動的被平息,標志著阿卜杜勒·阿齊茲的國家進一步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
1926年8月3日,阿卜杜勒·阿齊茲公布“漢志王國約法”,宣布“管理漢志王國的全權歸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陛下所有”,漢志是一個“設有諮議機關的、內政外交獨立的穆斯林君主國家”。
1927年1月,他把內志蘇丹國更名為“內志王國”,他本人改稱“漢志、內志及其屬地國王”。同年5月20日,阿卜杜勒·阿齊茲通過外交途徑同英國簽訂新約——吉達條約,以取代1915年的“達林條約”。英國承認阿卜杜勒·阿齊茲領有的疆域的絕對獨立權,英國的特殊權益被取消;阿卜杜勒·阿齊茲則承認英國與科威特、巴林、亞丁等保護地的特殊關系。
1931年,阿卜杜勒·阿齊茲下令組成由國王親自主持的漢志大臣會議。他還廢除了土耳其人使用的行政區劃名稱,代之以統一的埃米爾區。
1932年9月18日,國王頒布“統一阿拉伯王國各個地區”的詔令,授命漢志的大臣會議起草王國的憲法、王位繼承法和行政組織法。阿卜杜勒·阿齊茲把統一國家正式命名為“沙特阿拉伯王國”。這個消息在9月23日的《首府報》第406期上正式公布, 9月23日被定為王國國慶節。阿卜杜勒·阿齊茲也改稱為“沙特阿拉伯王國國王”,簡稱沙特國王。
根據伊斯蘭教的慣例,王位繼承法有“委任法”、“挑選法”、“協商法”、“王儲法”和“長子世襲法”等,阿卜杜勒·阿齊茲另創新制,規定:現任國王要在執政初期挑定王儲;不管年齡大小,王儲為兄終弟及,而不是父子相傳,世襲王位僅限于阿卜杜勒·阿齊茲的嫡系子孫。這個規定已成為當今沙特阿拉伯王國國王的繼承法規。
在鞏固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同時,阿卜杜勒·阿齊茲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發展社會經濟。他引進西方的汽車、電話、無線電、武器裝備等現代化設施。1926年,政府開辦了第一個汽車營運處(1927年并入“沙特經濟開發公司”),從此,汽車運輸業迅速發展起來,國內出現了“汽車熱”。1935年5月15日,阿卜杜勒·阿齊茲下令成立“阿拉伯汽車公司”,管轄20家汽車行。1937年5月23日,他又下令成立“內志汽車公司”,經營國家內地同東部地區的運輸業務。1950年王國創辦了運輸辛迪加。
阿卜杜勒·阿齊茲改革了稅制。1925年,他公布在漢志境內征收“扎尕提”稅法令。規定井水灌溉的地畝稽征收成的二十分之一。牲畜則直接索取實物。商人按資金或商品價值交稅。阿卜杜勒·阿齊茲還降低了關稅,規定從吉達港運往麥加及內地的貨物,國家只收一次稅(侯賽因統治時,從麥加運出的貨物加征一次稅)。
這些措施符合商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它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人民生活的改善。一些保守的部落首領、神職人員和宗教狂熱分子,反對阿卜杜勒·阿齊茲的改革措施。他們把一切現代化的東西都視作魔鬼的把戲,砸汽車、毀武器、打電臺、甚至聚眾鬧事,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27年哈爾卜部落的暴動。阿卜杜勒·阿齊茲毫不留情地鎮壓了暴動,對一切不馴服的部落,采取了稱為“伊斯提斯巴赫”的集體滅絕的作法。與此同時,他提出了開明的瓦哈比教義理論,即對于任何新技術,只要和伊斯蘭精神沒有抵觸,縱使《古蘭經》上沒有明文規定,也可以接受。
阿卜杜勒·阿齊茲改革了傳統的司法制度。1927年8月19日,他在詔令中宣布用宗教司法程序代替部落習慣法,用教法裁判官(哈吉)代替原來起法官作用的酋長,組成普通法庭(管理一般民事及刑事案件),高級法庭(管理普通法庭權限不及的民事、刑事及其他案件),以及大理院(即終審法庭)。1932年又設立專門監察機構,以監督各法庭的工作。為了維護商人們的利益,1926年7月12日,國家在吉達設立了商事法庭,審理同商人及商業活動有關的案件;1931年6月1日,國家頒布“商業法典”,使商人們的權益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1936年,阿卜杜勒·阿齊茲頒布整頓而不是廢除奴隸制度的法令,限制奴隸買賣,只準獲得政府特許的奴隸販子從事販運,禁止從海上向國內輸入奴隸,違反奴隸法令的人判處一年監禁。
阿卜杜勒·阿齊茲對阿拉伯諸國實行睦鄰政策。1931年、1933年他先后同伊拉克、外約旦締結“友好睦鄰”條約。1936年、1942年同埃及、科威特簽訂友好條約。1937年,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也門三國簽訂“阿拉伯親善同盟”協定。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國家聯盟”(1945年3月成立)的成員國。阿卜杜勒·阿齊茲反對美、英支持以色列的侵略擴張政策,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斗爭。
1933年5月29日,沙特王國同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等簽訂了為期60年(后延長為66年)的石油勘探、開采協定,其開采面積占沙特阿拉伯國家面積一半以上。這家公司于1941年改名為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簡稱阿美石油公司。以后,沙特阿拉伯陸續發現八大油田,修建了1,068英里的輸油管,至1953年,石油年產量為300萬桶,王國年凈收入達兩億美元。
石油財富的增長,使沙特阿拉伯有可能在東部建立現代化港口達蘭和新興城市達曼,并改造了利雅得、吉達、麥加、麥地那等城市,公路四通八達,1949—1951年建造了從達曼港到利雅得的全長571公里的鐵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卜杜勒·阿齊茲在德、意與英、美兩大集團之間標榜“中立”。沙特阿拉伯早在1929年同德國、1932年同意大利訂有“友好條約”。德、意為爭奪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一直同美、英進行斗爭,竭力拉攏阿卜杜勒·阿齊茲。由于美、英的壓力,戰爭爆發后,阿卜杜勒·阿齊茲廢除了同德國訂立的“友好條約”,1941年9月,他驅逐了德國公使格羅巴; 1940年斷絕同意大利的外交關系。
1943年5月,沙特阿拉伯同美國建立外交關系。同年12月,美國近東武裝力量總司令羅伊斯訪問了沙特阿拉伯,洽談在達蘭和達烏克修建軍用機場問題。1944—1946年,美國在達蘭修建了軍用機場。1945年2月1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參加雅爾塔會議后返國途中,同阿卜杜勒·阿齊茲舉行會談。會談中沙特阿拉伯重申它同意美、英艦隊自由使用波斯灣各港口、修建巨型軍用機場、保證美國石油租讓權益、允許美國敷設一條聯結哈薩和地中海的橫貫阿拉伯的輸油管。
戰后,阿卜杜勒·阿齊茲進一步倒向美國一邊。1951年同美國簽訂“第四點計劃總協定”、“共同防御援助協定”和“達蘭機場(租借權)協定”。1952年,美國在沙特阿拉伯成立“沙特阿拉伯貨幣機構”,控制其財經事務。美國對沙特阿拉伯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滲透大大加強。
阿卜杜勒·阿齊茲于1953年11月9日(回歷1373年3月2日)在塔伊夫逝世,終年73歲,遺體運回利雅得,安葬在沒有任何建筑物的簡陋墓穴內。
上一篇:阿卜杜·卡德爾
下一篇:阿基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