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阿里(Mohamed Ali,1769—1849),埃及近現代史上延續一個半世紀之久的阿里王朝的奠基者。他熱心改革,勵精圖治。在他統治的44年(1805—1849)期間,埃及發生了數百年來未有的變化,一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①實際上贏得了獨立。
埃及自十六世紀初,淪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行省,日益衰微。土耳其人的橫征暴斂,曼麥魯克②的相互混戰, 以及1798年的法國入侵,使一個物產豐盈、人煙阜盛的埃及雕零殘破,滿目凄涼。埃及自古以來以地中海的“糧倉”聞名于世,這時則農田荒蕪,河渠淤塞,廣袤的尼羅河三角洲平原近1/3的農田變成一片荒漠,產量不及羅馬人統治時期的1/4。手工業凋敝不堪,受封建行會束縛的手工作坊仍占支配地位。人口遽速下降,由法蒂美王朝統治時期(967—1171)的600萬銳減到250萬。廣大人民呻吟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渴望擺脫外來統治的羈絆,結束曼麥魯克的動亂,爭取國家的統一、安寧和獨立。
阿里正是在這個時候登上埃及的歷史舞臺。他原系阿爾巴尼亞人,生于希臘的沿海城鎮卡瓦拉。其父是該城的駐軍小頭領。阿里自幼驃勇強悍,1801年應征入伍,編入土耳其軍隊,開赴埃及。由于他能征善戰,計謀深遠,很快由一名下級軍官晉升為土耳其駐埃及省督的主力部隊——阿爾巴尼亞軍團的主要將領之一。他依靠這支軍團,借助埃及人民的支持,于1805年削弱了土耳其省督和曼麥魯克的勢力,奪取埃及政權,登上埃及省督的寶座。
這時,埃及仍處于內憂外患之中。英法虎視眈眈地盯著埃及。土耳其對阿里的崛起如芒刺在背。曼麥魯克盤踞在上埃及對開羅政權構成極大威脅。1807年3月,英國勾結曼麥魯克入侵埃及,妄圖乘阿里政權立足未穩,將它顛覆。英軍占領亞歷山大后,立即攻打臘席德城,企圖奪取這一要塞,溯尼羅河而上,長驅直入,直逼開羅。臘席德軍民在各地人民的支援下,同仇敵愾,巧妙地打擊敵人,擊退多次進攻和包圍,在埃及人民反殖斗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曼麥魯克見英軍首戰失利,不愿離開上埃及去接應英軍。 4月間,阿里揮師北上,進擊英軍。兩軍在哈馬德村相遇,英軍被打得潰不成軍,被迫退守亞歷山大城,不久從海上逃竄。英國占領埃及的企圖歸于失敗。
英軍撤離后,阿里表面上繼續向土耳其蘇丹稱臣納貢,內心里卻想擺脫蘇丹的統治。有一次,他接到蘇丹的一份詔諭。閱后,他激動地說:“我作為一個不知名的冒險家來到埃及。我一步步地向前邁進。如今,我在這里已站穩腳跟。 不錯,我已站穩腳跟”。他狠狠敲打著這份詔諭說:“我從來就沒有什么主人!”阿里雄心勃勃,一心向往以埃及為中心,建立一個龐大的阿拉伯帝國,以取代日益衰敗的奧斯曼帝國。他深知要實現這一計劃,必須富國強兵,發展工農業,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為此,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數百年來,埃及農村中盛行腐朽的包稅制,大部分土地為曼麥魯克包稅人所掌握。他們是埃及社會長期處于封建割據、內戰不休的根源,嚴重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阿里決心消滅他們。1811年,他在開羅城堡擺設“鴻門宴”,將曼麥魯克大小頭領及其侍從470人一網打盡,只有一人逃跑。旋即,四處搜捕,總共消滅1千余人,沒收了他們的全部土地,廢除了包稅制。從此,曼麥魯克作為一股政治勢力不復存在,長期分裂的埃及社會復歸統一。
被沒收的土地名義上歸國家所有,實際上屬阿里占有。他把部分土地賜給王親國戚、文武百官和地方豪紳,由這些人組成新地主階級,成為他的統治基礎。他把另外的部分土地分成小塊租給農民耕種,每戶約3—5費丹(每費丹合6.3市畝)。他改革了賦稅制。在包稅制度下,賦稅未統一規定,由包稅人任意決定。阿里統一了賦稅,規定只向農民征收土地稅。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阿里積極鼓勵發展經濟作物,特別是棉花生產,以換取發展工業必不可少的外匯。著名的埃及長纖維棉花就是在這時種植和發展起來的。為了適應農業的發展,他非常重視興修水利:疏通河渠,開挖20余條新渠;加固堤壩,修筑近30座水壩;推廣經過改良的用畜力和風力帶動的水車。這些水利設施發揮了極大效益,不僅控制了河水,擴大了耕地面積, 使農田由1821年的200萬費丹增加到1840年的385.6萬費丹;而且提高了水位, 增加了常年灌溉面積,使同一塊土地由每年一熟變成三熟,產量隨之上升。棉花、甘蔗、靛青等經濟作物大幅度增長。棉花從1821年起成為主要出口商品,出口量由當年的944堪他爾(每堪他爾約等于44.928公斤)猛增到1849年的25萬7千余堪他爾,擴大了270倍。稻米、玉米、蠶豆、扁豆等農作物也有一定的增長。為了增加經濟作物和控制農業生產,政府規定各地的種植品種和播種面積。農民只有在完成指派的任務以后,才能在多余的土地上自由種植。政府向貧苦農民提供必要的種子、農具、牲口和貸款。農民無權處置自己的產品。政府指派的產品由政府全部收購。農民自由種植的產品,在扣除本人需要那部分以后,也由政府全部收購。
與此同時,阿里在埃及創辦了第一批近代機器工業。他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全面控制,積累資金, 從西方購買機器,聘請技師,吸收少量外資。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他大力培養本國技師,開辦技術學校,選派留學生出國,指示阿拉伯子弟“要記住從外國技師那里學來的東西,以便將來取代他們”。阿里生前曾允許少數外商在埃及開辦工廠、航運公司和開墾土地,但他們的資金有限,并受到種種限制。因為埃及政府壟斷了工農業生產,外國商人不能從生產者手中直接收購產品,只能向政府高價購買。他們出售的工業品在埃及市場上銷路也不廣,因為埃及政府將官辦工廠的產品通過強制手段賣給廣大人民。對于那些有損于埃及主權的經濟滲透,阿里堅決制止。如十九世紀中法國提議在地中海和紅海之間開鑿一條運河,英國則主張從亞歷山大到蘇伊士修筑一條鐵路。阿里一概反對,擔心這樣做會有助于西方滲透,有損于埃及的獨立。他深有感觸地說,我不想使埃及成為第二個博斯普魯斯海峽。
阿里創辦的工業以軍事工業最為重要。他一再強調:“我們所干的每一件事意義重大,但最重要的莫過于增加槍支”。他建立了幾家兵工廠、造船廠和火藥廠。其中以亞歷山大造船廠規模最大。全廠共有5千5百人,分成15個車間,主要制造戰艦,并仿制和維修機器。紡織工業是阿里關心的另一項工業,到1829年已在各地新建近30座棉紡廠,擁有紡紗機近1千5百臺,織布機1千2百余臺,產品大多用于制作軍服。此外,還發展與國計民生有關的民用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工業。
正因如此,民族工業在阿里統治時期獲得相當發展,在廠工人達3萬1千人,另有4萬人在建筑新的廠房。投資總額約1千2百萬英鎊。產品基本上能滿足國內需要,有的還有多余,可供出口。
工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1836年進出口貿易總額比1800年增長8倍。在阿里統治期間,為了發展生產,盡管進口大量機器、原料和燃料,進口總額增加了6倍,但是埃及并未因此而大舉外債。相反,由于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增加出口,除個別年頭外,出口一般多于進口,略有盈余,很少出現赤字。
阿里進行改革是為了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他懂得,軍隊是維護民族獨立,建立阿拉伯帝國的重要支柱。1820年,他著手創辦一支新的陸軍,在阿斯旺開辦第一所步兵學校,從西歐聘請教官。同時,大力發展海軍事業,建立地中海艦隊和紅海艦隊。最初,埃及的艦只大多從國外訂購,由于受西方列強的阻撓,后改為在國內自造。亞歷山大造船廠制造的戰艦噸位較重,式樣新穎,炮火猛烈,可與歐洲最新式戰艦媲美。隨著對外戰爭的不斷擴大,軍隊人數激增,到1839年已擁有陸軍23萬余人,海軍1萬5千人,戰艦32艘。
為了培養一批訓練有素的官吏、軍官和技師來領導政府、指揮軍隊和管理工廠,阿里花費不少金錢創辦各類專科學校,包括工程學校、炮兵學校、騎兵學校、步兵學校、醫學院、獸醫學院和農業學院等。他一方面聘請外國專家來埃及講學和幫助管理學校;另一方面選拔有才干的人出國留學,并辦了一所語言學校,培養翻譯人員,將一批科技書籍譯成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供國內學生學習。
阿里還改革了行政制度。他在中央設立最高國務會議,下設7個部,處理日常事務;簡化行政區劃,把16個區合并為7個省,省以下設立縣、鄉、村三級行政機構,確立了中央集權制。
阿里進行的各項改革并未觸動舊的生產關系,它是在保留封建農奴制基礎上的改革,因此是封建性的。但是,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消滅了曼麥魯克勢力,統一了全國;興辦起第一批近代機器工業,發展了商品經濟,培養和造就了第一代新型的知識分子,使長期停滯落后的工農業生產獲得飛速發展,為捍衛民族獨立創造了必要條件。這一切都是順應歷史發展的。
然而,阿里畢竟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他進行改革的目的,固然有發展生產,抵御外來入侵的一面,而更主要是為了對外擴張,掠奪新的領土,奴役其他民族,建立一個幅員遼闊、國勢強盛的阿拉伯帝國。因此,他在國內進行各項改革的過程,也是不斷向外擴張的過程。阿里從1811—1841年的30年間,窮兵黷武,參與鎮壓阿拉伯半島瓦哈布教派的起義,武裝入侵蘇丹,卷入鎮壓摩里亞半島希臘人民的起義,出兵攻占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甚至越過托羅斯山脈,占領土耳其部分本土。1833年其勢力達到頂點,版圖東起敘利亞沙漠,西至利比亞沙漠,北起地中海和托羅斯山脈,南至阿拉伯海和蘇丹南部,一個地跨非、亞兩洲的帝國勃然興起。
這些非正義的戰爭耗盡了埃及的資財,把廣大埃及人民推入苦難的深淵。隨著對外戰爭的擴大,國庫財源枯竭,軍費開支通常占去財政收入的一半。人力奇缺,一個人口不足450萬的農業國要維持25萬常規軍是難以承受的。政府加緊勒索,四處抓丁。廣大人民被苛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強制的兵役逼得走投無路,采用各種方式進行反抗和斗爭。特別是在阿里統治后期,斗爭更加頻繁。這些斗爭從內部動搖了阿里的統治。
與此同時,歐洲的一些列強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加緊對外侵略和殖民掠奪,它們絕不容許地處要沖、物產豐富的埃及由于
阿里的改革而擺脫被侵略、被奴役的地位, 變成一個獨立的強國。特別是英國,竭力反對在通往印度的道路上出現一個強大的對手。1840年,它拉攏俄、奧、普、土四國召開倫敦會議,以武力相挾,迫使埃及接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外部大軍壓境,內部起義不斷的情況下,阿里陷入了絕境。過去法國一向以支持阿里的面貌出現,然而在這時卻背信棄義,遺棄了他。他只好忍辱屈從,接受倫敦條約規定的條件,從國外撤回全部軍隊,僅保留埃及省督的世襲權和蘇丹地區的終身管轄權。
倫敦條約的簽訂,不僅標志著以埃及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的瓦解,而且意味著阿里改革的失敗。按條約規定,埃及軍隊在和平時期不得超過1萬8千人,未經蘇丹許可不得建造戰艦。它要求埃及大量裁軍,結果使以軍工生產為主的埃及工業發展喪失了原動力。條約還規定埃及必須取消各項產品的專賣權,降低關稅,準許外國商人自由經商,從而為西方商品傾銷埃及市場敞開大門。許多工廠隨之倒閉,工人人數大減,1847年僅剩下1萬6千余人。著名的亞歷山大造船廠變成維修小船的簡陋小廠。進出口貿易也減少將近一半。這一切在精神上給阿里以沉重打擊。他積郁成疾,精神錯亂,于1849年去世,享年80歲。
上一篇:穆罕默德·禮薩
下一篇:穆罕默德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