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Tiglath-Pileser,公元前745—727在位),古代亞述帝國的國王,帝國從一度衰弱轉向強盛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自稱是國王阿達德尼拉列三世的兒子。在他的同父異母兄阿淑爾尼拉列五世為國王的后期,他在卡拉赫任總督。公元前746—745年,國內爆發了一場反對國王的動亂。阿淑爾尼拉列在動亂中死去,他得到了王位。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成為國王時,亞述帝國已積弱近一個世紀。這期間國內發生了多次動亂,其中大規模的內訌,就有公元前827—822、772—758、746—745年的幾次,還可能有一些人民起義。公元前十到九世紀前期帝國興起時征服的地區,有的已不再向帝國納貢,如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王國等,有的地方總督的權力大大加強,實際已經獨立或表現出要求完全獨立的傾向。帝國北方烏拉爾圖王國強盛起來,原來臣屬于帝國的阿巴德王國(在敘利亞北部),這時實際已倒向烏拉爾圖一邊;烏拉爾圖切斷了帝國通向敘利亞、小亞細亞、外高加索和伊朗的商路。住在巴比倫的一些阿拉米亞人的部落(阿拉米亞人為塞姆族的一支,公元前二千年代后期進駐兩河流域南部一些地方),也常活動反對帝國。帝國商業收入、貢稅收入大大減少,軍隊兵源不足,軍事組織不能適應維護帝國統治和發展奴隸制的需要。
公元前74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首先向南部進軍,進攻阿拉米亞人。他勝利進軍到達西帕爾,征服了阿拉米亞人的幾個部落。他從西帕爾轉向東方,乘筏渡過底格里斯河。在這里,巴比倫幾個神廟祭司的代表來見他,以神的名義對他表示歡迎。他沿著底格里斯河繼續南進;他派出的一支軍隊征服了尼普爾一帶。他將新征服的地區劃為一個新的省區,派官員進行統治。在他的編年記(發現于卡拉赫,已殘缺)中,他自稱對當地被征服的居民所實行的政策,是“我把他們看作亞述人”,即象對待亞述人那樣給予優待。在他這次南征后,巴比倫國王拉布那爾沙還保持著對巴比倫部分地區的統治。
公元前744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發動了對東方和東南方的遠征。他東向沒有遇到烏拉爾圖的軍隊,占領了米底人的一些地區,轉而率軍南下,直到埃蘭的北部邊境。他把新占領的地區劃為一個省區,派將軍阿淑爾拉達尼率軍鎮守,以防東方米底人。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對南方、東方和東南方弱敵的勝利,使他的國力開始由弱轉強。他在從事征伐擴張的同時,進行了行政、軍事的改革,并改變了帝國對戰爭俘虜和被征服地區居民的政策。
在行政改革方面,他將原來由總督掌管的大區改為較小的省區,并改由他任命的別爾—帕哈提(省區長官)負責治理。到公元前738年,帝國內這樣的省區達到80個。省區長官負責收取賦稅,貯存軍需品,號召并組織居民執行國家義務,如組織勞役、募集兵員等。省區長官比原來總督的權力小,沒有免除居民賦稅和義務的權力。同時,他另任命別爾—庇啟提(“委任官”)治理政務,以把地方和宮廷聯系起來。他還規定,亞述人可以直接上書給國王,據此以檢查各級官吏的忠誠和履行職責的效率。此外,他還下令普查過國家的人口。他建立了一個用驛站傳遞消息的情報網,以掌握各地的軍政動態和加強控制。他的行政改革加強了中央和國王的權力,減少了內部的紛爭。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在軍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亞述軍隊早在公元前二千年代就有幾個兵種,步兵分輕裝和重裝兩部分。公元前九世紀阿淑爾那吉爾帕當政時期,出現了騎兵和戰車兵。提格拉特帕拉沙爾軍事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一)實行募兵制,由國家提供給養以組成常備軍。這樣,就使已經喪失或部分喪失土地的貧民能夠加入軍隊,大大增加了軍隊的人數;(二)除直屬中央、國王的“中樞”兵團及各兵種外,建立地方兵團,以戍守地方,或供出征時調用;(三)除在亞述人當中征集兵員外,也在認為可靠的被征服地區居民中征集兵員,一部分補充步兵,大部分用作輜重兵、工兵的勞動力;(四)建立工兵①,由其擔負開路、搭橋、修筑營壘等任務。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將工兵組建成為一個獨立的兵種,在世界軍事史上居于重要地位。經過改革,建立起了一支人數眾多、兵種齊備的強大軍隊。此外,帝國軍隊的武器和裝備本來就相當精良,兵器種類也較多。進攻的武器用鐵制造,防御的武器用青銅制造。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時,這些又有發展。在戰斗時,步兵、騎兵、戰車兵協同作戰,配合的一般比例是200名步兵配合10名騎兵和一輛戰車。戰車每輛兩人,一人作戰,一人當馭手并執盾防護。顯然,正是從這時起,“亞述給我們提供了亞洲軍隊的最早的典型”②,同時,亞述國家也更具備了軍事奴隸制帝國的特征。
在提格拉特帕拉沙爾統治時期,帝國對俘虜和被征服地區居民的政策,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此之前,亞述軍隊所到之處,往往將俘虜剝得赤裸裸的戴上頸枷帶走;對被征服地區的居民,除將留作奴隸的帶走,并不準攜帶家屬和什物外,剩下的人往往被斬盡殺絕,房屋被燒毀,留下一片廢墟。自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開始,帶走的俘虜允許攜帶妻子、小孩及一部分什物。對居民,采取了分成小股遷徙的政策。分成小股的居民被遷徙后,安置在不同族、不同語言的人當中,使他們難以組織起來反抗亞述的統治。這種遷徙和混居的辦法,后來成為一種制度(納薩胡),一直存在到亞述帝國滅亡的時候。所有俘虜和被遷徙的居民,除吸收參加軍隊和另作處理者外,都被看作奴隸。他們或屬于國家,或被賜予亞述的官員、貴族,或賣給亞述奴隸主。被遷徙的居民可分得一塊土地,讓他們從事農業或畜牧業。他們必須將大部分產品交給主人。他們的人身、財產都屬于主人,人身沒有自由。主人可以將他們和土地一起出賣,但一般不使他們的家口分離。這樣,就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奴隸制關系。這種制度較前是一個大的進步。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當政頭兩年的改革和政策的轉變,取得了加強國力的效果。這從他在公元前743年已能對強敵烏拉爾圖展開斗爭,可以得到證明。
公元前743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調集了亞述軍隊的全部主力,向敘利亞北部前進。他的對方的陣容也相當強大,包括急忙趕來支援北敘利亞的烏拉爾圖國王薩爾杜里二世率領的大軍,以阿巴德為盟主的北敘利亞各國的軍事力量,還有亞述北部獨立的總督的軍事力量。在基斯坦、哈爾普城之間的康馬汗地區雙方進行了一次大的戰斗,薩爾杜里二世戰敗。在他的兵營將受到包圍的時候,他丟下了全部兵營和他御用的戰車,倉促騎著一匹母馬逃走了。這成為一個笑柄。他的兵營全部為亞述軍所占有。亞述軍在進抵烏拉爾圖王國邊境的時候,提格拉特帕拉沙爾突然命令停止前進。從被征服地區,他遷徙居民73,000人。公元前742年,他將兵鋒轉向西南,包圍了阿巴德城。阿巴德人的抵抗非常頑強,戰爭激烈進行了將近3年。公元前740年,阿巴德城被攻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進駐阿巴德,派兵南征。在此前后,阿巴德北面的卡開密什國、敘利亞南部的大馬士革王國、腓尼基的城市國家推羅等先后表示臣服。這些國家的王公親自到阿巴德向提格拉特帕拉沙爾稱臣納貢。
公元前740至738年間,提格拉特帕拉沙爾繼續向周圍擴大戰果,征服了北敘利亞、黎巴嫩山區的19個城市。在這期間,又遷徙被征服地區居民30,300人。公元前740年,以色列王國的國王米拉赫向提格拉特帕拉沙爾表示臣服,給他送來1,000塔蘭特銀子,并請求他幫助自己鞏固王位。米拉赫向本國居民每戶收銀50西克勒①,即尼尼微市場上一個奴隸的代價。在此期間,阿拉伯的一名女首領諾巴畢也向提格拉特帕拉沙爾表示臣服。
公元前737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在準備遠征烏拉爾圖王國的本土之前,率軍回國并東向征伐馬納(今伊朗西北雷札耶湖以南一帶)和米底的一些發生動亂的部落。勝利后,于公元前736年在馬納建立了一個新的省區。
公元前73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率領大軍突入烏拉爾圖本土。薩爾杜里二世在一次戰斗失敗后,退守首都吐施帕城。位于凡湖邊上的山城吐施帕,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包圍并進攻這座城市,但他的攻城器對這個城市無能為力,沒有攻克。他派一支軍隊北進,蹂躪了一些地方,但軍事上無大成果。他下令在吐施帕城外立了一塊石碑,以紀念他的這次遠征,隨后即撤軍回國。烏拉爾圖王國因受這次打擊而衰弱下去,在兩河流域北部、敘利亞北部,已無力與亞述爭衡了。
正當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忙于東方和北方的戰事的時候,大馬士革國王列村和以色列的新國王比加結成聯盟,成為反對亞述的力量。公元前734年,他們聯合進攻猶太王國,占領了猶太的一部分地方。猶太國王亞哈斯籌集了大量的金銀財寶,派使者帶著向提格拉特帕拉沙爾求救。提格拉特帕拉沙爾應允了亞哈斯的要求。這與他立意要摧毀大馬士革王國是一致的。同年,他親率大軍再次西征。但他這次又暫時避開強敵,從北面越過大馬士革,直抵濱臨地中海的城市。他派出軍隊沿海南下,先后攻占阿斯卡隆和伽薩(亦譯加沙),伽薩的統治者漢諾逃往埃及。他責令一支降服亞述的阿拉伯軍隊封鎖了埃及的邊境。在亞述的壓力下,曾追隨列村和比加進攻猶太的以東、摩押、亞捫(在猶太王國以南和以東)等地區的首領,向亞述表示愿意臣服和納貢。公元前733年,以色列國王比加為何細亞所殺。何細亞被貴族捧上王位,隨即歸附亞述,并派兵協助亞述進攻大馬士革。這樣,大馬士革王國同盟者的力量已全部被翦除,亞述的勢力從北、西、南三面包圍了這個國家。
公元前733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集中兵力進攻大馬士革。列村的兵力處于劣勢。亞述的步兵、騎兵都比他多一倍以上。亞述調到前線的戰車為5,000輛,列村只有2,000輛。亞述工兵吹起皮囊,上敷木板,讓步兵、騎兵和戰車渡過弗爾發爾河,直趨大馬士革城下。列村在近郊的平原上應戰。提格拉特帕拉沙爾親自指揮這次戰斗。這次亞述每一戰斗單位的兵力搭配和隊列是5輛戰車在最前面,跟著的是15名騎兵,隨后是25名重裝步兵,最后是50名輕裝步兵。戰斗開始后,雙方的戰車和騎兵互相沖擊,大馬士革軍敗北退卻。城上的弓箭手射擊亞述的追兵。亞述方面命令騎兵和戰車兵讓路,步兵沖了上去。步兵頭戴高尖、半圓形金屬帽盔,分別執青銅(重裝兵)和樹條(輕裝兵)制的盾牌,射來的箭沒有什么殺傷能力。大馬士革軍戰敗。4個將領被亞述軍俘獲,列村退守大馬士革城。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下令圍城,并令砍掉城郊樹林,筑起欄柵,象“把鳥關在籠子里”一樣嚴密圍住敵軍。列村依仗有足夠的武器和糧食,固守著城池。亞述軍圍城達一年之久。公元前732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調集20具攻城器,集中于一處猛烈撞擊,一處塔樓和城墻崩塌,亞述士兵沖入城內。雙方在城內展開了爭奪一街一巷的肉搏戰。巷戰進行了7天,大馬士革軍被殲滅。第八天,已負重傷的列村成了戰俘,被帶到提格拉特帕拉沙爾面前,他下令將列村立即處死。這場戰斗雙方的死傷不計其數。大馬士革軍的一些將領被生俘后割掉了鼻子,有20,000居民被俘走,其中有800人被帶到亞述本土。提格拉特帕拉沙爾消滅了大馬士革王國,整個南敘利亞被征服。猶太國王亞哈斯趕到大馬士革覲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向他表示感謝。推羅的統治者一度拒絕納貢,這時見到亞述派來的官員立即表示臣服,國家首腦米特拉向亞述國王獻出150塔蘭特的黃金。阿斯卡隆的統治者米廷梯以前曾拒絕給亞述納貢,聽說列村戰敗被殺后急瘋了。他的兒子盧基柏圖急忙向亞述表示臣服。在這場戰爭中,提格拉特帕拉沙爾首先迂回南下,最后包圍、消滅大馬士革軍的戰略,得到了完全的成功。
公元前734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正在南敘利亞一帶征戰,巴比倫國王拉布那沙爾去世。巴比倫王國發生動亂,拉布那沙爾的兒子在動亂中被殺,迦勒底人拉布麥金澤爾奪得了王位。公元前731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率軍南下干涉巴比倫的政務。拉布麥金澤爾活動的中心薩庇亞被包圍并被攻克。薩庇亞周圍的城鎮遭到了殘酷的蹂躪,大批居民被遷徙。巴比倫的3個當權者到薩庇亞朝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其中一人名為梅羅達克·巴拉丹,號稱“濱海之王”,他的歸順使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征服了整個兩河流域下游直到波斯灣。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在自己的編年記中特別詳細地記述了這件事:“我把卡爾杜尼阿什(指加喜特巴比倫)的廣大國土直到最遙遠的邊界都收歸于自己的權力之下,并對它實行統治……雅齊納的兒子海濱國王梅羅達克·巴拉丹不來朝見我的先王,也不來吻他們的腳,現在他在我的主人阿淑爾(神)的可怕威力面前戰戰兢兢了。他到薩庇亞城來,跪在我的面前吻我的腳。我收到了黃金、大量的山上粉末黃金、金制品、金頸飾、寶石……花衣服、各種草類、牲畜和綿羊等貢物。”公元前729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由巴比倫祭司集團迎接進入巴比倫城。巴比倫以同亞述結成同盟和合并的形式并入亞述帝國。巴比倫保存了自己原有的政治制度、行政機構和宗教信仰等,居民的權利和義務與亞述居民相同。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兼任巴比倫國王,并兼掌巴比倫祭司長的權力,此后他自稱普魯(Pulu,原名普爾,Pul)。
公元前728年,亞述國內發生了一次大的暴動,但記載這次暴動的泥版已殘破,記述暴動地區和情況的部分已毀壞。公元前727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死去。他的兒子薩爾瑪拉薩爾五世即位。公元前722年,在一次宮廷政變中,薩爾瑪拉薩爾被推翻,他的同父異母弟薩爾貢二世即位。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統治的18年,是亞述帝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通過他的改革、治理和對外擴張的軍事勝利,帝國得以轉弱為強,并為后來發展到更強盛的階段奠定了基礎;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東達伊朗高原西部,西到地中海邊,南到波斯灣,北到兩河流域上游;從他統治時期形成的、帶有亞述特點的奴隸制,以后發展了一個多世紀;在他統治的時期,亞述社會經濟、文化、軍事技術有所發展;由他建立或健全起來的行政制度、驛站制度及一些軍事制度和技術,對后起的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和羅馬國家,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可稱為上古奴隸制時代帝王中一名有作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上一篇:托馬斯·阿奎那
下一篇:斯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