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柵門》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日本作家國木田獨步(1871—1908)的短篇小說。作品描寫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公司職員真藏家籬笆外的小屋里住著花匠夫婦倆。為用真藏家的水井,花匠夫婦經主人同意,將籬笆拆開一條通路,用青竹做了一道柵門。夫婦倆貧困不堪,買米買炭都靠預支借貸。為這道柵門的簡陋,妻子阿源遭到真藏家女用人的奚落,說是為賊開了方便之門,阿源甚為氣憤。天氣漸寒,家中燒水的炭都斷了,阿源不得不到真藏家廊椽下炭簍里摸幾塊燒水,不料被主人撞見,主人雖沒說什么,但她已羞愧難當,回家倒頭便睡。想想貧寒的生活,真是痛苦至極。她向丈夫哭訴,勸丈夫振作起來工作。丈夫外出借錢,沒有結果,回家路過炭鋪,順手背了一簍回家。謊稱是向人賒的。阿源看到丈夫為家著想,甚為高興,對未來的生活寄予一線希望。后來得知木炭是丈夫偷來的,失望之下,懸梁自盡。阿源是個飽受生活之苦的少婦。丈夫在沉重生活的壓力下,脾性古怪,對生活抱消極態度。婚后三年,她忍饑挨凍,含辛茹苦,總希望過上象人樣的生活,不要“僅僅為了活命而吃飯”,活在世上還有人的尊嚴。作品從人格自尊這一點上賦予形象以熠熠光彩。在生活的逼迫下,不得不偷拿別人幾塊木炭,她為此覺得無臉見人。丈夫卻偷來一簍炭,這是她脆弱的靈魂無力承受的,只有以死來解脫。她是被生活逼死的。作品展示了明治末年日本下層人民貧窮悲苦的生活畫面,但對貧困的社會根源揭示不太深刻。小說語言樸素、敘述平直,但在質樸的字里行間蘊藏著作者對貧民的深切同情。竹柵門在作品中是一個道具,一門之隔,阿源家和真藏家形成對照。真藏家雖說不上太富裕,但還能雇用女仆;阿源家卻是衣食無著,冷落寒酸。小說往往通過真藏家的小康氣氛反襯阿源家的貧寒,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童年》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第二十二條軍規》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