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成功,感受自己的能力
很多內(nèi)向的孩子都缺乏自信,這是因為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么強。在家庭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將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代替孩子去做了所有的事情,結果孩子長大之后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干些什么。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一旦離開父母的照顧,他們就感到無所適從,自然會感到自卑。實際上,孩子雖然小,但是孩子的能力是隨著成長不斷增強的。例如,孩子在九個月前后可以學會獨立行走,在一歲半前后就能夠胡亂涂鴉了,到了三歲左右,孩子就可以流利地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了。如果父母總是對于孩子能力的發(fā)展采取熟視無睹的態(tài)度,或者采取壓制的做法,到了孩子該走路的時候,舍不得讓孩子走路,到了孩子該拿起鉛筆來涂鴉的時候,又不讓孩子涂鴉,到了孩子能夠流利說話的時候,卻很少與孩子溝通,到了可以獨立吃飯、穿衣服的時候,卻依然事無巨細地代替孩子去做,那么孩子的能力發(fā)展就會受到限制。這不但會使孩子各個方面的能力發(fā)展滯后,而且會讓孩子對自己形成錯誤的認知。他們會覺得自己能力有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取得良好的結果,因而判定自己的能力有所欠缺。在此過程中,他們不會獲得成就感,自然會感到越來越自卑,甚至在遇到一些挑戰(zhàn)的時候,也會畏縮膽怯,遲遲不敢展開行動。
對于父母來說,一定要及時地放手。對于新生命來說,父母無論怎么照顧都是不為過的。但是隨著成長,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在增強,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依然對孩子亦步亦趨,保護得非常嚴密,不愿意讓孩子做任何的事情,那么孩子的成長就會受到限制。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孩子在九個月前后就會試圖獨立行走,那么父母要抓住這個機會對孩子進行引導,也給孩子提供機會,讓孩子嘗試著獨立走路,這樣孩子才會順利地學會走路。但是如果父母總是把孩子抱在懷里,把孩子放在小推車里,那么孩子即使長到三歲,也不能走得更好。所以父母一定要及時地對孩子放手,才能讓孩子獲得成長。
有一些父母從小到大都把孩子照顧得非常好,等到孩子長大成人之后,父母依然心甘情愿地被孩子啃老。而等到有一天父母老去,離開了人世,只剩下一個巨嬰留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這個巨嬰就會感到生活無趣,也會覺得自己脆弱得不堪一擊。他們不能照顧好自己,因此只能夠選擇結束生命,這是家庭教育導致的悲劇。
只要孩子在身體上沒有缺陷,那么到了該自立的年紀,父母就要及時對孩子放手,讓孩子嘗試著去做各種各樣的事情,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哪怕孩子遭遇了失敗也沒有關系,因為失敗也比什么都不做要更好。如果一個孩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還是不能獨立生活,那么就是一個悲劇。這樣的悲劇不是孩子天生的能力缺陷導致的,而是因為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無法面對現(xiàn)實的生活。這樣的父母雖然給了孩子生命,也給了孩子無憂無慮的幾十年成長,但是最終卻以這樣溺愛的方式剝奪了孩子生存的權利。如果父母能夠預期到這樣的后果,還會對孩子如此嬌縱寵溺嗎?
每一個父母都要認識到一點,那就是孩子并不是與生俱來就會做每一件事情。孩子在呱呱墜地的時候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弱,必須依靠父母的照顧才能生存下來。隨著年齡的自然增長,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會得以提升。如果父母能夠隨著孩子的成長,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鍛煉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那么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期就會獲得很大的進步,孩子也會從什么都不會做到學會做更多的事情,從而自理能力越來越強。對于孩子而言,動手做事是他們認知世界的有效方式之一,如果父母不給孩子動手做事的機會,那么孩子與世界之間就會產(chǎn)生很大的隔閡。他們仿佛游離于世界之外,寄生在父母的人生之中。有一些孩子在父母的督促之下的確在學習上有很好的表現(xiàn),也取得了很高的分數(shù),但是他們與這個社會卻格格不入。他們不能深入認識社會,對于人生也從來沒有進行過深刻的思考,甚至對于自己的能力也不能做出正確的評估。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孩子的自信心當然會越來越弱,甚至陷入自卑之中。
具體來說,父母在培養(yǎng)孩子能力、讓孩子認知自身能力的過程中,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父母要正確地評價孩子。很多父母一旦看到孩子的表現(xiàn)不能讓自己滿意,就會批評或否定孩子,甚至會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父母很少會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確有效,而只會認為孩子之所以表現(xiàn)不好,是因為孩子天賦不足或者是孩子沒有認真努力。父母要知道,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還沒有形成,他們往往會把父母對他們的評價作為自我評價。如果在這個階段里,父母不負責任地對孩子做出負面評價,就會讓孩子對自己產(chǎn)生錯誤的認知,也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所以不管孩子的表現(xiàn)如何,父母都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評價孩子,都要給予孩子正向的引導,這樣孩子才能快樂地成長,獲得進步。
其次,在家庭生活中,除了要給孩子提供做事情的機會之外,還應該讓孩子積極地參與家庭討論和決策。孩子是家庭的一員,而且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員,父母不要覺得孩子小,就在做出很多家庭決策的時候把孩子排除在外。的確,孩子在剛開始參與家庭討論的時候,并不能給出父母有分量或者有價值的參考意見,但是他們總是要不斷練習,不斷思考,不斷成長,才能給出更有分量的參考意見。作為父母,可以積極地詢問孩子真實的想法,即使孩子的想法不夠成熟也沒有關系,只要發(fā)現(xiàn)孩子的想法中有可行的意見就行。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切實際,那么父母要為孩子指出想法中不足的部分,這樣孩子才能積極地改進自己的觀點,讓自己在未來考慮問題的時候更加全面細致。
再次,父母或者孩子遭遇失敗的時候,不要因為愛面子就對這個問題避之不提,而是要坦然面對。正如人們常說的,失敗乃成功之母,借助失敗的機會,我們才能汲取經(jīng)驗,吸取教訓。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讓孩子把事情的經(jīng)過記錄下來,這樣孩子就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是擅長的,在哪些方面是不足的。
最后,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難免會發(fā)生各種分歧,也會產(chǎn)生各種矛盾。作為父母,如果與孩子之間發(fā)生了矛盾和分歧,那么可以相互討論,協(xié)商解決。如果父母之間發(fā)生了矛盾,卻不知道如何解決,那么可以讓孩子充當裁判官,這會讓孩子非常重視自己,認為自己的話是特別有分量的,這樣他們在作出裁判之前會更加慎重地思考。看到自己能夠成為爸爸媽媽矛盾的協(xié)調者,孩子也會獲得很大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恰恰能夠激發(fā)孩子成長的內(nèi)部驅動力,讓孩子從被動到主動地去做一些事情,從被父母提出要求到主動地要求自己必須超越自己,做得更好。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大的進步。
總而言之,孩子的能力需要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孩子能力發(fā)展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作為父母,要在生活中看到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進步,也要看到孩子在各個方面的成長,既要給予孩子及時的肯定,增強孩子的信心,也要在孩子做得不足時給孩子一些提醒和督促,這樣孩子才會成長得更加快樂,更加充實。
上一篇:寬容,是最美好的品質
下一篇:幫助孩子戰(zhàn)勝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