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最適合你的情緒發泄口
心理學界曾經有過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翻譯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負面情緒會給我們帶來的一系列連鎖的糟糕反應。踢貓效應源于這樣一個案例:
有一家企業的老總準備重新整理一下公司的系列事務,于是作好了自己未來一個星期的時間計劃,精確到了早晚上下班的具體時間。誰知僅僅就在第二天,早上起來后,他邊吃早飯邊看報紙,由于看報看得太入迷以至于忘了時間。于是,為了不遲到,他只好加快出行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駛,結果被執勤的警察撞個正著,受到了處罰,最后還是耽誤了時間。
憤怒的老總終于到了公司,心里十分窩火,為了轉移別人對于他遲到一事的注意力,他將銷售總監叫到辦公室訓斥了一頓。銷售總監無緣無故被斥責了一頓,心里更是窩火,于是將他的秘書叫到辦公室里面平白無故地挑剔了一番。受到挑剔的秘書也很郁悶,就故意找了接線員的碴兒,接線員沒有能欺負的下級,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家里。他剛到家,正巧碰上他兒子問他某件事情,說了一句無關痛癢的話,接線員頓時勃然大怒,沖著兒子大發雷霆。他兒子被爸爸莫名其妙地斥責了一頓,也很生氣,就沖著自己家的貓狠狠踢了一腳。
這個經典案例講的就是情緒沖動之下的負面情緒給人帶來的一系列反應,如果控制不好,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無盡的惡性循環。生活中的我們也會有一樣的經驗:通常來說,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不懂得及時排解自己負面情緒的人,最終的結果往往都是因小失大,由情緒的一個糟糕點擴大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另外,從上述的案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找到正確的情緒發泄對象”的重要性。踢貓效應之所以能夠形成,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環節中的每個人都將“人”作為自己的情緒發泄對象。老總對銷售總監,銷售總監對自己的秘書,直到接線員的兒子對自己家的貓咪,每個人都在尋找比自己弱一等級的人,將他們作為自己情緒的發泄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出氣筒”。人們只會欺負比自己弱勢的人,而不敢也沒有能力欺負強于自己的人,這是常識,也是人的本性使然。因此,你會發現,如果每個人都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對象定義為人,那么,循環下去,最終遭到最嚴重損失的只會是生物鏈最底層的人員。而這,只會給原本悲慘的人們雪上加霜,這一點對于整個社會或者人類世界來說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因此,親愛的朋友,找到利人利己的情緒發泄口,找到合適自己的“出氣筒”,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并掌握的能力。
大學畢業以后,王彤選擇回到老家工作,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雖然是自己的爸媽,卻仍舊有吵嘴的時候。父母總是喜歡在自己的面前提及別人家的誰誰多么優秀,年紀輕輕已經拿了多高的工資,或者誰誰已經談了多么好的對象,再或者誰誰已經結婚生子。仿佛全世界就只有她還依舊單身、依舊貧困、依舊沒有事業。對于父母的嘮叨以及恨鐵不成鋼,王彤很不滿。有關和父母一起居住的情緒也由一開始的滿足變成了湊合直至厭煩。終于有一日,王彤起床稍微晚了一點,母親又在嘮叨責備的時候,王彤徹底爆發了。她將這些日子以來的所有委屈和不滿全部都傾吐了出來,不管父親如何地勸阻,王彤依舊剎不住車,不依不饒地與母親爭吵,將心中所有的不滿全部都發泄了出來。母親頭一次見到如此歇斯底里的女兒,一時竟愣住了,過了好久,母親對著撒潑的王彤說道:“你是一個成年人了,應該明白媽媽跟你說的究竟是什么道理,也能明白很多埋怨并非出自爸媽的本心。但是你今天選擇撒潑這樣的發泄方式,你仔細想一想應該嗎?”那時的王彤哪里聽得進父母的任何話語,一個勁兒地縱容著自己的任性,放大著自己的情緒。就這樣,整個家到處籠罩著吵架過后死一般的沉寂,誰也不愿意先開口求和。
王彤依仗著父母對自己的寵愛,下定決心不向父母承認錯誤。母親一氣之下胃病復發竟什么東西也吃不進去,第二天更是胃疼得下不了床。這下可急壞了王彤,她和父親連夜將母親送到醫院診斷。經過醫生的診斷,母親竟是由于太生氣導致了胃潰瘍,需要立刻做手術。這下王彤傻眼了,原本只是想著任性一下,卻不承想會讓母親生氣至此。如果當初自己能主動調節,幫母親找到其他的情緒發泄口,父母也不會一直嘮叨自己,如果自己能夠在與母親吵架的時候找到其他的調節方法,母親也不會生氣到需要做手術。但是,時光不會倒流,這一切的如果都不存在,即便再悔恨,王彤也只能接受目前的現實了。
確實,故事中的王彤如果能夠早點懂得轉移父母的注意力,早點懂得表達情緒要適可而止,找到與家人相處的正確模式。或許,又會是另外一個不一樣的結果。
上一篇:找出最適合你的情緒發泄口
下一篇:找到人生的拐點,就能走上一條上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