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敢于走向世界
尹同耀是奇瑞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汽車行業的“技術狂人”。他帶領奇瑞,走上了民族汽車產業的自主創新之路,出口銷量領銜國內汽車業。2005年4號《環球企業家》對他進行了專門報道。
2008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安徽視察工作時,對奇瑞汽車有限公司進行了視察。指出:自主創新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一流企業關鍵是培養一流品牌。
2001年的夏天,一位敘利亞的商人在北京看到了剛剛正式上市幾個月的奇瑞汽車。感到這種汽車造型很漂亮,于是便追到蕪湖要求出口,可是卻遭到拒絕。沒辦法,這位敘利亞商人又跑到上海找到正在蕪湖開會的奇瑞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尹同耀。
尹同耀當時也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奇瑞”走出去的最好商機,經不住對方的多次要求,于是,兩個人就在馬路邊上談起了生意。尹同耀并沒有把這事當真,但使他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幾天貨款真的到位了。
于是,200輛奇瑞汽車當年10月發往中東。而這也是“奇瑞”在國外做的第一筆生意。此后,尹同耀才開始認真地對待國外出口業務。因為通過中東的案例,他認識到海外擴張勢在必行。因為從市場容量來看,中國市場只占全球市場的7.5%左右,國外還有92.5%的市場。
世界上有三、六、九等的車廠,也有三、六、九等的市場。認識不同,行動就不一樣了。2001年底,伊朗兩家汽車制造企業的主要零部件配套生產廠家之一—伊朗SKT公司成了他們第二個合作伙伴。
雙方確立采取進口奇瑞汽車散件在伊朗組裝轎車的合作關系。一年多以后,即2003年2月,雙方在蕪湖正式簽訂了合作協議,從而開辟了中國自主品牌轎車技術轉讓和海外生產的先河。
2004年11月12日,“奇瑞”與馬來西亞的阿拉多公司簽署了技術轉讓和汽車出口合同,全面授權這家公司制造、組裝、配售和進口代理奇瑞汽車。2005年,阿拉多公司引進三款奇瑞汽車,到2006年,將完成所有六款車的引進。以此為開端,“奇瑞”又打開了東南亞的市場。
2004年12月14日,“奇瑞”與美國夢幻汽車公司簽署了在2007年向美國出口25萬輛的協議,從“第三世界”走出去,出口到“第一世界”,這使國內同行對“奇瑞”都感到瞠目結舌。
2004年底和2005年,“奇瑞”在埃及、古巴也都找到了市場。按照“奇瑞”老總尹同耀的設想,2005年是“奇瑞”開拓國際市場進入實質性階段的一年。他們計劃在巴基斯坦、埃及、委內瑞拉和敘利亞等地建造汽車組裝廠,與東歐多個國家的整車出口的談判也已經進入了后期階段。
迄今為止,只有8歲的“奇瑞”已經具備了年生產35萬輛整車和發動機的能量。根據“奇瑞”的創始人、現蕪湖市委書記詹夏來的設想,到2010年“奇瑞”的年生產能力將達到100萬輛。
“奇瑞”的崛起,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從2004年初開始,在一年之內已經有3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安徽蕪湖奇瑞汽車有限公司視察。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視察后說:“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奇瑞。”
顛覆性創新大師、哈佛商學院知名教授克萊頓在2007年的一場與中國企業家關于“商業模式”論壇對話中說:“誰可以毀掉豐田呢?是韓國人。韓國人從產業底部進來,不斷向上改進他們的產品。誰有可能殺死韓國現代公司呢?中國人。中國的奇瑞與美國克萊斯勒簽訂了協議,可以打賭,豐田汽車、現代汽車將來會被奇瑞打敗,在低端市場上中國人已經進來了。”
中國企業要走出去,中國企業必須學會走出去。要像“奇瑞”的創始人尹同耀那樣認識到,“到海外擴張勢在必行”。奇瑞走出去,是從“不自覺”走向“自覺”的,其他企業為什么總是完不成這個過程呢?
一是缺乏自主創新的技術,就像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1月視察安徽奇瑞時說:“自主創新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二是缺乏這個眼光和志氣。滿足于在國內經營就行了,沒有想到把企業做得那么大。多數企業可能還是屬于后一種情況。
不破除后一種思想,在國際化的今天,企業不可能大有作為,只能是越做越小。中國企業要做大,就必須敢于和善于走出去。在這一點上,“奇瑞”是我們很多企業的榜樣。
上一篇:要敢于挑戰創新
下一篇:要機智應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