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王國的巨人王安
提起王安,在電腦世界可說是無人不曉。他28歲發明的磁芯存儲原理,奠定了電腦進行高速運算的基礎。為此,1986年美國總統里根向他頒發了“杰出成就獎”;1988年,美國發明家紀念館將王安列為繼愛迪生、貝爾、萊特兄弟等人之后第69位大發明家。
1937年,王安進入大學二年級時,抗日戰爭爆發。畢業后,他投入抗戰工作,為中國軍隊設計和制造專用的發射機和收音機。當時有一項計劃,中國將派一批工程師到美國去培訓,以便為戰后中國重建作好準備。王安以總分第二的成績被錄取。1945年4月,25歲的王安只身告別祖國,來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
1948年2月,王安通過了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答辯,獲得了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的博士學位。取得博士學位的王安,向哈佛計算實驗室提出了工作申請。
實驗室負責人霍華德·艾肯博士是第一代電腦的設計人之一。他非常欣賞王安的才華,在接受王安作為實驗室研究員的第一天,就交給王安一個有關電腦資料存儲的課題,一個當時計算機研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剛剛問世,艾肯博士等研制的第一臺電腦是個龐然大物,有數千個機械繼電器,數據的存儲和運算都用這些繼電器來完成,所以工作起來不僅聲音響,耗能大,而且速度很慢,功能很有限。
為了提高計算機的工作速度和擴展計算機的功能,人們急需尋找一種不用機械操作就能快速處理、存儲資料的方法。這就是艾肯教授給予王安課題的內容要求。
電腦的核心部分是中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除了可以處理和儲存資料,而且要有記憶功能。記憶功能是人們衡量電腦容量的一個主要技術指標,記憶資料越多,儲存的速度越快,電腦的功能就越大。
當時,在各種各樣的計算機上,人們使用的存儲記憶裝置有多種,王安分別進行反復的實驗和分析,并一一進行對比后,他把眼光停留在了最有潛力的“磁性”材料上。
王安憑著他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和對課題敏銳的思考,提出了用電代替機械操作來實現資料儲存的辦法。但是,王安卻遇到了一個障礙:每當磁通的方向轉變時,它所記住的資料隨即遭到破壞。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成了王安攻克用電磁材料存儲資料的關鍵。
王安日以繼夜地用各種辦法試驗,無數次的失敗促使王安另辟研究的途徑,后來,他想到:讀取資料時破壞的磁通,只要在讀取資料后把它重新寫下來,不就可以保持它原來存儲的信息了嗎?
王安順著自己的新思路重新開始實驗,果然成功了。這種重寫資料的構想,成為他發明電腦磁芯記憶體的基礎。王安這一被稱為“記憶磁芯”的發明,為計算機研制工作的突破擎出了一片天地。
王安在哈佛計算機實驗室發明了“記憶磁芯”以后,為了盡早地把自己的發明投入實際應用,王安決定創辦自己的電腦公司。
1951年6月30日,王安公司掛牌成立,王安開始了在電腦王國里的創業之路。從1960年開始,王安的發明和新產品層出不窮。他在與同行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逐步發展壯大。王安公司制造的辦公室自動化電腦系統遍及了全世界。
以后,王安的公司成為美國著名的上市公司,在美國各個州都設立了分支機構,全世界都有他的跨國公司。1988年王安成為全美華人中的首富,王安電腦譽滿全球。
由于王安在電腦創造發明方面的突出貢獻,以及在企業經營方面的成就,人們贊譽他為“電腦巨人”。
上一篇:電梯的發明
下一篇:畫荻教子成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