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大唐帝國締造者
——大唐帝國締造者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他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公元599年1月,李世民生于一個軍事貴族家庭。李世民從小接受儒家教育,愛好歷史、文學,練得一手好字;又因軍事世家的影響,受過比較嚴格的軍事訓練,善使弓箭。據說,百步之外,他一箭能射穿門板。
李世民對于兵法戰策也鉆研頗深,少年時就能與父親談論用兵之道。他18歲時,跟隨父親來到太原。當時農民起義正蓬勃發展,隋朝政權呈土崩瓦解之勢。他加緊結納四方豪杰,在晉陽宮副監裴寂、晉陽令劉文靜等人的謀劃下,勸父親李淵把握時機,起兵反隋,奪取天下。
這年夏天,李淵將煬帝派來監視他的副手王威、高君雅處決,正式舉兵進攻長安。李世民被任命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冬天,李世民會同其兄李建成部攻克長安。次年,李淵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唐。李世民拜為尚書令,晉封秦王。
唐朝建立之初,周邊群雄并峙。從武德元年到武德五年間,李世民東征西戰,李世民先后鏟除了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徐圓朗等各個割據勢力,鎮壓了竇建德及其部將劉黑闥等農民起義軍,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隨著軍事斗爭的勝利,李世民聲望日高,手下聚集了大批來自中小地主乃至勞動人民出身的賢士勇將,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集團,因而他與太子李建成為爭奪皇位的斗爭迅速加劇,終于導致了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采用政變手段順利登上帝位,改年號為“貞觀”。
貞觀之初,李世民便著手擴大宰相班子,發揮宰相班子的集體智慧,完善三省六部制。李世民擴大宰相班子,集思廣益,其根本目的是防止決策的乖謬,免使封建國家重蹈隋之覆轍。
貞觀之初,李世民還采取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來恢復社會生產。制定人口增殖政策,獎勵男女及時嫁娶,提倡鰥寡婚配,并把戶口的增加作為地方官政績考核的內容。
在法制改革方面,李世民也表現出封建政治家的寬宏氣魄。他主張刑法不要過嚴,但必須公正,法律條文不能過繁,必須簡明正確。
李世民的虛懷納諫,在封建帝王中也是很突出的。據史書記載,從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至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僅魏征一人就進諫200余事,大部分為李世民所接受。
在用人方面,李世民實行“才行兼備”的政策,很少受出身、家世、地域和原屬何種政治集團的影響。《舊唐書·太宗紀》說他“拔人物則不私于黨,負志業則咸盡其才”。
李世民是我國古代一位賢明的封建君主,厲行改革,廣納賢才,廣開言路,把國家治理得有條不紊,他統治的時期,史稱“貞觀之治”。
上一篇:曼德拉——由篝火旁故事得啟示
下一篇:李光耀——新加坡的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