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千里,終有一別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江蘇興化人,曾在錢塘做過官,因與當政權貴不合,棄官歸隱,閉門修書。他根據民間流傳宋江起義的故事,寫成長篇小說《水滸傳》。
《水滸傳》由民間傳說關于梁山泊英雄故事敷衍而成。宋史上宋江確有其人,也有聚眾犯軍、招安討賊之事,但《水滸傳》只取史中的一點一滴,再加以想象,自由創造,并不拘泥于歷史。書中描寫的多是出身寒微的好漢、生龍活虎的英雄,各有各的個性,人物刻畫十分生動,著名古文“送君千里,終有一別”便出自《水滸傳·第三十一回》,意思是說,盡管伴送千里也終有分別之時。原文寫道:
武松挽住宋江說道:“尊兄不必遠送。常言道:送君千里,終須一別?!?/p>
古時候,因為交通不便,朋友相見不易,分別時往往數里相送、依依不舍。我們就常在古裝劇上看到眾家英雄屈膝抱拳說:“送君千里,終有一別,來日相見,后會有期?!?/p>
如果是書生,還要折柳、贈詩呢,因為“柳”與“留”同音,折柳便有殷勤留別的意思。至于官道旁“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旅客休息的亭子,便常被作為餞別之用,也是題詩的好所在。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無咎寫下《朝中措》便說:“短亭楊柳接長亭,攀折贈君行。莫怪尊前無語,大都分外多情?!?/p>
廣東洪陽鎮有一座“百里橋”,并不是說橋長百里,而是蘊藏著一個送別故事:
清康熙年間安定枚任普寧縣知縣,他體察民情,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離任時,百姓依依惜別,相約要百里送行。安知縣為了不讓百姓辛苦遠送,走出城門到溪邊橋頭,便與百姓道別說:“‘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就以此橋當作百里的界限吧?!币院筮@座橋就稱為“百里橋”。
這則故事也讓人聯想到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六回》中意境可相媲美的名句:“千里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就算為餞別設宴搭起長達千里的長棚,終究還是會有酒闌人散的一刻。“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正說明了有聚便有散,再熱鬧歡樂的聚會也有終了的結局。
關于送別,近代學者梁實秋先生在《雅舍小品·送別》中便說:對于自己真正舍不得離開的人,離別的苦痛最好能避免,所以“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頗能道盡摯友間不忍相別的心情,率真而感人。
上一篇:說話要小心謹慎
下一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