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司馬遷的《史記》中有很多古文名句,其中,名句“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便出自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指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個別錯誤。原文寫道:
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原效愚忠。”
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請他去攻打楚的盟友趙國。
趙國的主將成安君陳余嚴陣以待,準備正面迎戰。謀士李左車獻計說:“韓信大軍二十萬,遠道來攻,勢不可擋。請將軍堅守城池,不要與他決戰,我愿率三萬軍馬,繞道去襲取他們的輜重糧食,阻斷他們的后路。大軍絕糧,進退兩難,就一定能戰勝他們。”陳余自以為勇猛善戰,能夠打贏,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
結果,漢趙大戰,趙國全軍覆滅,陳余被殺,李左車也給韓信俘虜了,被綁著送進大營。
韓信急忙親自為他松綁,請他上坐,待李左車以師長之禮。韓信說:“陳余不聽先生之言,韓信才僥幸獲勝,要不然,韓信早已被陳余擒拿了。”接著,他告訴李左車,下一步將進攻燕國和齊國,并向他請教,該怎么打法。
李左車不慌不忙地說:“韓將軍名聞四海,左車是被俘的敗軍之將,按理沒有我說話的余地。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認為,現在將軍破趙國,殺陳余,威鎮四海,這是你的長處;但漢軍在大戰之后,將士疲憊,糧食不足,這是短處。所以應該揚長避短,先派使者到燕國去陳述將軍之威和漢兵之勇,燕國勢必聞風投降;燕國降順,齊國也不敢頑抗了。”
韓信聽了十分佩服,便按照李左車的建議,一面讓部隊休整,一面派能言善辯的使者到燕國去游說。結果完全如李左車分析的一樣,燕國、齊國都愿意割斷同楚的關系,歸順了漢王劉邦。“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便是這個故事中的名句。
上一篇:智慧使你脫離險境
下一篇:有了夢想就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