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味是清歡
神宗元豐七年,也就是1084年,蘇軾赴汝州,也就是河南汝縣任團練使,在途中,他路經泗州,也就是安徽泗縣時,與泗州劉倩叔同游南山,之后他便做了一首名為《浣溪沙·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的詞,古文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便出自此詞,意思是說,這清新歡娛的生活,真是人生的一種快樂啊!該詞原文為: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是一首記游小詞。上闋寫早春景象,微寒天氣,乃“細雨斜風”有心“作”之,天氣放晴,灘邊之煙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漸流漸見廣遠無際。本無意之風景,于有心人眼中,卻顯得處處有情。
下闋寫作者與同游者游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別有一番風味。而全詞的主旨,最終落在"清歡"二字上,可見作者對生活情調的欣賞。
全詞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
在寒冷的冬天里,細雨初晴的午后,捧著一杯熱茶,一碟時鮮小菜,與好友閑話家常,享受生活里的閑情逸趣,人間的情味正不過如此!
蘇東坡曠達瀟灑、平和樂易的個性,使他隨時隨處都能居安自得。他有一篇短文《記承天寺夜游》,描寫與朋友月夜漫游的情形,全文只有85字,卻充分表達了閑適淡雅之趣味及美的領悟,頗耐人尋味: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全文是描述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蘇東坡正想脫解外衣上床就寢,忽然看到晶瑩皎潔的月光迤邐入窗,不禁令他欣喜萬分,趕緊起身下床,享受這番月色。想到良辰美景當前,該與誰共享呢?便踏著月光來到承天寺找老友張懷民,巧的是他也還沒入睡,兩人便一同在庭院漫步共賞月景。
此時,一片明亮的月光灑在地上,整座庭院清幽光潔宛如一潭池水,水中還布滿交錯有致的水草,不過仔細一看,原來是月下竹柏婆娑的樹影啊!
其實,何時沒有月亮?何處沒有竹柏?卻在此時此處別有悠然之感!只不過因為很少人具有像蘇東坡與張懷民這樣純真淡雅的閑情罷了!全文只是對平常景物的信手之筆,讀來猶讓人感受到完美安詳、單純自足的閑適心情。
《老子·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就是指過分追求感官的享受,終會變得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物質富裕的年代,如果縱情于各種聲色之悅,在震耳欲聾的樂聲中,要如何解得曼殊大師“山齋飯罷渾無事,滿缽擎來盡落花”的寧靜悠然呢?
上一篇: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
下一篇:以最美的姿勢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