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討巧,怕吃虧,恐為人之常情,巧為何物?得多利也。商戰中算計了對方,假劣商品使顧客受騙,貪小便宜者遇到賣主算錯了賬,官場上置政敵于敗地,毆斗中多打到對手兩記老拳……這時,似乎沒有不覺討巧而高興者。生活在今天的某些人,由于生活現實的一點點無奈,竟會時常學習起如何占些便宜、討些巧至少也要防備怎樣不吃虧來。
某家庭,男方是縣處級干部,整日不沾家;女方本是教師,由于她的管教、輔導,兒子小學、初中成績拔尖。后來丈夫利用職權,將妻子調入政府機關,提了科長,妻子也整日工作、應酬,幾乎沒有時間管兒子。現在兒子學習下滑到考大學根本無望的程度,夫妻倆整天為兒子會不會違法犯罪而提心吊膽。望著別人的子女進了大學,做母親的于是省悟:以兒子的命運前程為代價,換個科長及一時的榮耀,實在不值。也不奇怪,事情總是有得必有失的。
貪官污吏的貪污沒有不是從討巧開始的。開始討小巧,吃吃喝喝,小占小得;繼而討大巧,巧取豪奪,受賄勒索。人云:“巧不可占盡,福不可享盡,權不可用盡。”總要討巧,習慣討巧,無巧不討,倘到“盡”時,災禍便隨之而來。招來的是辱門之羞,牢獄之苦,殺身之禍,吃了“大虧”。
吃虧討巧的事,有時還須辯證地看,所謂見仁見智。有位教導主任,兢兢業業工作四十年,退休沒幾個月突發腦溢血辭世了。有人說她吃了大虧,少拿了多少退休金,白忙活了一輩子,沒享到清福。果真如此嗎?若我們細想一下,就會知道,她的一生實在是太充實了!她走的是一生最輝煌的一段,又免卻了老來疾病的痛苦折磨。
透辟地看,人世間無巧可討。人生只有生存方式的不同,沒有本質的區別。人一生只能吃自己的一份糧、睡自己的一張床、活自己的一份壽、忙自己的一份活兒。什么是自己的呢?說行政職務吧,“一張紙”而已;說功名吧,似若浮云;說錢財吧,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帶不去。歷經數千年推敲,最終結論竟是:千里來做官,為的吃和穿。按說吃到肚里該是自己的了,可這也經不起推敲。君不見官爺、款爺、大爺們盛宴不斷,山珍海味,哪知腸胃吸收有限,大多排泄掉了,白忙活一番;吸收稍多一些,身體消耗又有限,營養會在身體的各部位,尤其是腹部積存起來,反成累贅,鬧出病來。
討巧的路不通,人們便聯想到它的反面——吃虧。鄭板橋鐫了兩枚印章:“難得糊涂”、“吃虧是福”。佛典里有一句話:“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丟了。播了種子一定會有收獲,用了力決不至于白費。《戰國策·齊策》記載了馮諼為孟嘗君“市義”的故事。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馮諼“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篇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馮諼回報,孟嘗君不悅。“后期年,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就“吃虧”而言,上代人和下代人比較,歷代人和當代人比較,上代人、歷代人總是吃虧的,有了這種“吃虧”,人類社會的財富才會不斷增加,人類社會才會發展、進步。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孝順父母、歌頌祖先、贊美歷史。倘若“吃光用光”,斷了子孫的生路、種糧,不只要遭后人怨怪,連當代人也要責罵的。
“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均要吃虧,連虧也不愿吃的人永遠不能成為社會的脊梁。
或許我們可以說,“討巧”是在揮霍財富,而只有學會“吃虧”才能夠最終尋得人生的寶藏。
(邵孔發)
上一篇:《如何巧語化解社交中的尷尬》青少年快樂成長智慧文章
下一篇:《完美的人生需要智慧》青少年快樂成長智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