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肯定感很重要,允許孩子合理撒嬌
平時生活中,我們對于“小皇帝”的報道聽得很多,對于嬌生慣養的危害也印象頗深。因此,大多數的父母都會有這樣的認識:不能嬌慣孩子。這本來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嬌生慣養,縱容孩子一些不合理的傾向、習慣,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如吃零食、看電視、買玩具、玩游戲等。假如對孩子的行為沒有約束,那恐怕他們會無節制地追求,就好像成年人迷戀金錢、名譽、權利一樣。
不過,父母都是喜歡矯枉過正的。在不知不覺間,連對孩子正常的愿望、欲望也限制了,連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也視為嬌氣。父母開始對孩子有比較高的要求,著急孩子可以早點堅強、自立、成熟。孩子是慢慢長大的,如他們小時候怕狗、怕貓,這樣的恐懼心理是莫名的,不是想不害怕就可以做到的,與意志無關,也不是嬌氣的事情,父母需要適時滿足孩子內心的自我肯定感。
昨天晚上凌晨一點鐘的時候,我和孩子爸爸剛剛睡下去,就聽到5歲的女兒喊:“媽媽,媽媽,我要去廁所。”我對寶貝說:“你自己去吧,來媽媽這里拿手電筒。”女兒直嚷著:“我不去,我害怕,我要媽媽陪著我去。”我好心勸導:“寶貝,你自己去吧,我們先不睡覺,在床上看著你,直到你回來,好嗎?”但是,不管我怎么說,她就是不肯去,在床上哼哼唧唧的。頓時,我覺得自己火氣直往上冒,然后就說:“要去就自己去,不然就自己拉在床上。”女兒聽后哇哇地大哭起來。
我越聽越生氣,把孩子說了一通。盡管我潛意識里覺得自己不應該發火,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總是覺得都那么大的孩子了,也太嬌氣了,自己上個廁所都不肯。她總是跟我說怕鬼怕壞人,我也無數次告訴她這世界上是沒有鬼的,所有關于鬼的一切都是我們人類自己編造的。而壞人嘛,家里的門都是鎖得死死的,壞人哪有那么容易就進來了,而且爸爸媽媽都在家里,干嘛啥事都需要爸爸媽媽陪伴呢?
自我肯定感,是讓孩子意識到“我是有存在價值的,是被別人需要的,做我自己就可以”。孩子只有有了自我肯定感,才會有學習欲望,才能進而提高素養,形成良好習慣。假如缺乏自我肯定感,孩子會認為自己活得沒有價值,從而容易喪失努力學習和提高素養的欲望。
日本教育作家明橋大二曾提出,父母應在孩子童年時期培養其自我肯定感,讓孩子撒嬌,促使其形成獨立的人格。自我肯定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根基,0~3歲是培養孩子自我肯定感的最佳時期。然而,許多父母大多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貼士
1.多擁抱孩子
怎么樣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明橋大二認為,父母要應多擁抱孩子,仔細聆聽孩子講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當然,對于幼兒來說,多給孩子換尿布、喂母乳等也是培養孩子自我肯定感的有效方式。
2.允許10歲以前的孩子撒嬌
讓孩子撒嬌,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孩子10歲以前要允許其撒嬌,讓孩子獲得依賴感和安全感,有依賴感和安全感的孩子才有意愿向往獨立。父母要允許孩子撒嬌,不要無視或放任不管,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
3.允許孩子合乎情理的撒嬌
父母要學會區分孩子的撒嬌哪些是合乎情理的,哪些是不合乎情理的。比如,孩子生病、身體不舒服時,就比較容易撒嬌;嬰兒每天的午后和晚上要睡覺時會撒嬌;外界擾亂了孩子的生活習慣就可能導致孩子吵鬧、撒嬌,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因為不熟悉環境而產生心理不愉快也會撒嬌;當孩子情緒低落、心情不舒暢時也容易撒嬌……對于這些合理的撒嬌,父母應該予以理解、原諒。
4.允許孩子撒嬌而非嬌慣孩子
允許孩子撒嬌和嬌慣孩子是兩個概念,允許孩子撒嬌,更多的是理解和適度滿足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孩子本來就是孩子,一點兒都不嬌氣那就是大人了。而嬌慣孩子更多是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欲望,縱容孩子過分的表現。讓孩子撒嬌與嬌慣孩子不同,前者是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對孩子依靠自身能力可以做到的事要盡量放手;后者是滿足物質上的需求,對孩子的事大包大攬。允許孩子撒嬌,他并不會被“慣”得嬌氣,孩子自身的生命力和自立能力是茁壯的,會自然地生發出來。
上一篇:自己人效應:用相似的方式去表達
下一篇:觀察考官,準確地表達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