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人總愛爆粗口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各個場合,都會聽見一些粗口,那些不堪入耳的話就這樣順勢進入我們的耳中。其實,是否“喜歡”爆“粗口”,是和說話者本身的成長環境、家庭的潛移默化、個人的修養,以及內在和外在的文化素質是否協調統一分不開的。
很多人之所以喜歡爆“粗口”,有各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習慣,有可能是一種憤怒的言語表達,有可能是源自素質的低下,有可能純粹是為了某種心理上的滿足,還有可能是出于游戲的心理。當然,不同的粗口有著不同的心理意義。
1.出于習慣
在現實社會中,說“粗口”對于某一部分人來說是一種習慣,當然也與其個人素質有一定的關系。其實,有時候說“粗口”不一定等于讀書少或者沒教養。比如,很多淳樸的勞動人民,雖然經常說“粗口”,但是他們的心底是善良的。他們說的“粗口”已經融合進生活中了,成了一種習慣,成了表達他們喜怒哀樂的語言媒介。所以,這一部分人說“粗口”是一種習慣,就像是口頭禪一樣。在某種情況下,他們是不自覺地說粗口,對別人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
2.憤怒的表達
有人說:“名人,斯文的人,在說到‘小人’時已經無法用什么詞來形容了。”因此,在這時候用“粗口”比較貼切。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國臺灣名人李敖,讀書非常多,可以說是“滿腹經綸”,但是,在談到中國臺灣地區領導人里面的“小人”的時候,還是忍不住要講“粗口”,聽眾對此的反應是“熱烈鼓掌”,他們認為李敖說出了民眾的心聲。當然,生活中的李敖并不講“粗口”。而有些說粗口的人,只是自制力不夠,口不擇言。
3.為了發泄心中的不滿
人們聚在一起——特別是很多男人聚在一起時,比較容易說一些“有傷大雅”的粗話,而他們尤其偏愛涉及禁忌的詞匯,如“傻×”等與性行為有關的語言,或“放屁”等牽涉排泄物的詞匯。在有些男人看來,好像只有說幾句“粗口”才能體現男子漢的氣概。其實,他們說粗口的主要原因是內心的欲望得不到滿足。
現實中,有些人談吐文雅、外表斯文,內心卻是險惡、骯臟的。他們在平時的表現是彬彬有禮、恪守規矩,不輕易動怒;而在某些時候卻喜歡口出穢言。他們之所以呈現出兩面性,主要是因為心理某些方面存在著偏執。他們在平時就焦躁不安,內心有眾多不滿的情緒,卻沒有辦法來發泄,所以,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只要碰到偶發事件,一旦他們逮到機會,不論何時、何地、何人,他們一樣照說不誤。有時候,即使說話的人不是存心的,對聽者來說,心里也會很不好受。這種因欲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粗言惡語,說話的人在說出口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會帶來哪些后果,至于是否會傷害到別人,他們更不會考慮到了。
4.尋求心理上的平衡
如果從溫文爾雅的女人口中說出一些不堪入耳的粗口,這是讓人十分難以理解的。但是近幾年來,女性亦毫不遜色于男人,也學會了爆粗口,甚至有的女人說的粗口比男人說的更露骨更難聽。其實,這就好似婦女解放運動時期極典型的女性心理特征。如果我們站在女性的立場上看待這種現象,就會明白其心理動機是希望表現得像男人一樣,尋求心理上的某種平衡。她們會想,“為什么男人可以說,而我們不能說”,于是,她們也像男人一樣說粗口,以尋求一種與男人并駕齊驅的感覺。
5.只是種游戲
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那些孩子——特別是男孩子,也愛說粗話。這是為什么呢?如果孩子們在父母面前說粗話,毫無疑問,一定會受到父母的訓斥。所以,這時候粗話就只能變成孩子們和同伴在共同游戲時的用語。孩子們都知道“那種話”并沒有惡意,只是一種游戲,而這種游戲可以滿足他們順利擺脫父母教訓的逆反心理。在小伙伴面前自由地說“粗口”,甚至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也能像大人一樣說話,自己看起來也像個大人。
小貼士心理
可見,所謂粗話,大多是為了發泄內心的不滿,有的也是出于習慣,或是一種憤怒的表達,或是尋求某種心理平衡,一般來說并不具有特殊意義,同時又不會對大家的身體造成實際上的傷害。所以,除了那些想給你致命打擊而事先在內心計劃好的蓄意性言語外,對于別人的粗言惡語,最好充耳不聞。
上一篇:不要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下一篇:為什么有的人容易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