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創造性思維
案例
我們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習慣于運用一般的方法、常規性的思維去解決問題,而較少運用創造的方法、創造性思維去解決同樣的問題,而有時創造性的方法恰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心理學家盧欽斯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被試者三個大小不同的量杯,讓他們用這三個杯子量出一定容量的水。第一次給出的三個杯子的容量分別是A21、B127、C3,要求量出的水為100。被試者要解決這個問題采用的方法是B-A-2C。第二次給出的三個杯子的容量分別是A14、B163、C25,要求量出的水為99。被試者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還是B-A-2C。此后,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給出的杯子大小和要求量出的水量雖然都不相同,但被試者解決問題的模式都是B-A-2C,即都是先將B杯注滿水,然后倒向A杯一次,再倒向C杯兩次,剩下的恰好是要求量出的水量。接下來的第六次給出的三個杯子的容量分別是A23、B49、C3,要求量出的水為20;第七次給出的三個杯子的容量是A15、B39、C3,要求量出的水量為18。對于這兩個問題,實驗中依次做完前五次問題的被試者,采用的方法仍然是B-A-2C的模式。而實際上,這后兩個問題完全沒必要那么繁瑣地去解決,只需用其中A和C兩個杯子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第六次的問題可采用A-C,第七次問題可采用A+C。
分析
習慣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模式之后,即使有更簡便、更靈活、更具創造性的方法,由于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人們通常卻看不到這種新方法。
墨守陳規、因循守舊是妨礙人們進行創造性思維的最大障礙。比如,日常生活中,鉗子是用來鉗東西的,很少會想到它還能用來當鐵錘;泡泡糖是吃的,不會想到它可以做膠粘劑;紅磚是蓋房子用的,就想不到將磚碾成粉還能當顏料。我們要想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必須沖破這種思維的惰性。
所謂創造性的思維,是運用創造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找出新關系,尋求新答案的思維過程。
科學研究離不開創造性思維,否則就不能發現那些新的、人類尚不了解的規律。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適當進行創造性思維也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使我們創造性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新問題,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新知識。為了培養我們的創造性思維,建議同學們學會以下幾種思維方式:
1.學會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沿著各種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尋找多種可能的答案、結論或假說的思維方式。它是與輻合思維相對而言的。輻合思維是把問題提供的已知條件朝一個方向集中,從而得出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輻合思維是一種常規的求同思維,而發散思維則是一種求異思維。在創造性思維活動中,發散思維占據著主導地位。
發散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三個特征。流暢性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提出的答案的數量;變通性是指能從不同的角度變換答案的靈活性;獨特性是指能提出超出常規的、非常新奇獨特的答案。比如,一塊磚有何用途?有的同學提出3種用途,有的同學提出20種用途,這表明流暢性不同。即使同是提出3種用途,一位同學回答:“磚能用來蓋樓房、鋪地、砌墻。”另一位同學回答:“磚能用來蓋房、打人、做顏料。”很顯然,前一位同學的答案缺乏變通性,也缺乏獨特性。而后一位同學的答案有很大的變通性,也帶有一定的獨特性。可見,在這種發散思維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創造性的想法和答案。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應該自覺地、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發散思維能力。比如,學一篇課文,給它重新加上各種題目,或用各種方法改寫它的開頭、結尾;做一道習題,尋求多種可能的解法等等。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必然會提高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性。據說,數學家高斯在上小學時,當老師提出“求1到100的和”的問題時,別的同學還在一項一項地累加時,他早已得出了101X50的獨特算法。
2.學會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又叫反向思維,即“反過來想一想”。我們在思考問題時,通常習慣于正向“順推”,而往往忽視了事物之間常常是互為因果的,具有雙向性和可逆性的特點。因此,我們在學習中應嘗試從相反的方向看問題,倒過來進行逆向思考,對學習問題的解決往往能起到突破性的效果。
3.重視直覺和靈感。
正確地利用直覺和靈感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愛因斯坦強調,在科學創造過程中,從經驗材料到提出新思想之間,沒有“邏輯的橋梁”,必須訴諸靈感或直覺。他說:“我相信直覺或靈感”。直覺和靈感的產生又是建立在大量豐富的知識經驗,長期的、艱苦的、緊張的思考和探索的基礎之上。可見,學習和思考是運用直覺和靈感的前提。
上一篇:運用分解思維法
下一篇:運用效果回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