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效果回授法
案例
某中學初一年級學生入學時,數學平均成績只有48分,為此,數學老師進行了大膽的教學改革嘗試。通常,在學生作業發放下來后,一些學生要么連看都不看,要么只看看分數,或者只看看哪道題做對了,哪道題做錯了,就算了事。根本不去分析錯在哪里,為什么錯,怎樣改正,結果,同樣的題目一錯再錯。因此,老師采取的一項改革措施便是讓學生重新學習一遍已做過的作業,再解答一遍做錯的題目。通過一年的努力,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達到67分,老師把這種方法叫“效果回授”。第二年,他們用這種方法,在三個班開展了教改實驗。甲班,采用注入式效果回授即老師講評全班學生的作業,把同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再講一遍,解答一遍,讓學生訂正錯誤;乙班,采用啟發式效果回授,即同學自己發現錯誤,分析錯誤原因,訂正錯誤,老師只是起引導和啟發作用;丙班,沒有任何效果回授。一年下來后,考試結果,甲班平均分數78分,乙班平均72分,丙班平均只有57分。對這一結果,老師們產生一個疑問,難道啟發式的效果回授還不如注入式的效果回授?他們又繼續進行了一年的教學實驗后發現,乙班成績最好了,平均成績81分;甲班成績停滯不前,平均74分;丙班還是最差,平均成績只有56分。
分析
從上述教改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采用效果回授的方式,把做錯的題再重新做一遍,把錯誤改正過來,與不采用這種方式相比,學生的成績明顯提高了。而且,采用啟發式的效果回授比注入式效果回授最終取得的效果還要好,即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自己分析錯誤原因,自己去改正錯誤取得了的最佳效果。為什么會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呢?這是因為,錯題往往暴露了學生在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能力上的某些缺陷和薄弱環節,如果不及時發現,加以改正,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如果自己能夠發現錯誤所在,及時糾正,既彌補了缺陷,同時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識的鞏固。練習題做錯,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基礎知識不扎實。
對學過的基本概念、定理、法則等理解不深刻,記得不牢,有的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
2.審題不當。
審題時,把一些細微的但是很重要的條件漏掉,片面理解題意,或者不注意仔細審題,課題印象不清晰。
3.解題過程中出現錯誤。
在解題過程中容易出現運算步驟錯誤。比如,在解分解方程、無理方程、不等式時,稍一疏忽就可能導致丟根或增根或不等式不成立等錯誤,因馬虎大意而出現數學運算錯誤的就更多。
練習題做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經常發生,那么,一旦出錯后,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呢?
1.分析錯誤原因。
練習題出錯,原因各種各樣,除了我們上面分析的幾條主要原因外,還有一些很具體的原因。對于做錯的題,我們首先要弄清錯在哪里?是基礎知識有誤,還是審題有誤,亦或解題過程中因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運算步驟錯誤。此外,還可以從思維方式、解題方法等方面尋找原因。有的同學不注重分析解題錯誤的原因,只是單純地將做錯的題改正過來,就算完事,不多問幾個為什么,沒有真正認清錯誤的“癥結”所在,留下的印象不深,以后遇到類似問題,還可能再出錯。
2.重做一遍,改正錯誤。
弄清練習題做錯的原因之后,要將做錯的習題再重新做一遍。在做題的過程中,要格外注意原來出錯的原因,徹底改正錯誤,彌補不足。重做的過程中,要多動腦筋,獨立完成。若經過努力,錯題還無法改正過來時,需請教他人。
3.建立錯題集。
給每一門學科都專門準備一個本子,用來收集做錯的習題。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集中強化薄弱環節,避免以后再犯同樣的解題錯誤。把錯題都集中起來,可以逐步摸索出自己解題出錯的規律性,以引起自己足夠的重視,有的放矢地加以改進。有的同學可能會想,將錯題重新收集到一起太麻煩,太浪費時間,這種想法也是不對的。事實上,建立錯題集,不但不是浪費時間,恰恰相反,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方法。我們把功夫用在平時,到復習時便可節省時間,提高效率了。我們可以集中精力攻克自己的薄弱環節,而不是不分輕重緩急,不管平時會的還是不會的,都一股腦地從頭到尾一遍遍機械地復習。
根據許多優秀學生的學習經驗,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錯題集的格式:在每一頁上用三條豎線把本子豎著分為4格。第一格抄上原題,第二格抄上對原題的錯誤解題過程,第三格注明錯誤的原因,第四格用來寫明正確解答過程和答案。在完成以上四個步驟后,在下面劃一條橫線,在橫線下繼續收集新的錯題。另外,我們也可以用紅綠藍黑等不同顏色的筆標明錯題的類型,以便復習時一目了然,便于歸類。
上一篇:運用創造性思維
下一篇:運用整體思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