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學習的高原
案例
在某中學有這樣一名學生,剛上初一時,成績很差,幾科平均不足60分。由于老師的精心培養與教育,加上他本人主動好學、好問,到初三時平均成績達到了80多分,進入班級的10名。高中畢業參加高考時僅差12分未被大學錄取。以后,他連續補習四年,都差一點沒考上,最好的一年差5分,最差的一年差26分。據該同學所在學校的校長分析,該同學出現這種停滯不前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改變學習環境,沒有采用新的學習方法。他一直都在原來的那所中學的同一班級里補習,班主任是原來的班主任,數學老師是原來的數學老師,語文教師、英語老師都是原來的,甚至連他的同學也是“考試專業戶”——同他一樣的補習生。老師的教學方法沒有多大的改變,他自己也沒認真分析一下多年補習成績提不高的原因何在?只是簡單地沿用原來的學習方法,結果,成績無法提高,在原有水平上徘徊不前。
分析
這種學習成績在一個較長的時期上不去也下不來的現象,被心理學家稱做學習的“高原現象”,這段時期被稱做學習的“高原期”。高原現象主要有三種表現:第一種是成績在較高水平上徘徊,成績達到80分以上后上不去也下不來;第二種是成績在中等水平上徘徊,長期在60至80分之間波動;第三種是成績在低水平上徘徊,成績一直在60分以下停滯不前。
研究發現,學習的“高原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1.學習方法因素。
無論是哪種徘徊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習慣于某種學習方法后,出現了惰性,原有的學習習慣不再有更強的促進學習提高的能力。不少學生在小學憑勤奮取得較好成績,進中學后仍想以勤奮取勝,可收效甚微,成績遲遲不能提高。這是因為中學的課程多,難度大,知識趨向專業化、系統化。這使得學習負擔明顯加重,每個學生面臨著大量的作業,自學內容也增加了,有很多課外閱讀任務;另一方面,中學老師的指導和要求又沒有小學老師那樣具體細致。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同學再沿用小學那套學習方法已不適應中學的學習。上述那位多年高考補習的同學,成績所以一直沒有進錄取線,主要原因正是沿用陳舊的學習方法,老一套的思維習慣,使得思路固定,思維僵化。
2.學習動力因素。
有的同學成績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的原因是缺乏學習動力,學習目的不夠明確,對自己要求不高。比如,有位初中生,受到別人有關“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總覺得讀書沒意思,不如早點掙錢。但父母要求他繼續上學,他也沒辦法,只好回到學校。但對學習不感興趣,以消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得過且過,漫不經心,考試成績總是在及格線以下徘徊。
3.生理和心理因素。
有一名學生初一成績很好,升入初二后有很長一段時間,上課無精打采,課后疲憊不堪,課外活動不參加,布置的課外作業無法按時完成,成績遠不如從前卻一直無法改善。老師也覺得很奇怪:該同學一向學習努力,遵守紀律,為什么成績提不高?后來才知道,他前一段時間身體一直不舒服,發低燒,因為癥狀不明顯,沒引起父母重視。還有的學生因青春期的生理變化而苦惱,結果導致成績不佳。有的同學覺得父母對自己在學習上的要求太高,自己無法達到,因而喪失了學習信心,產生怕學、厭學情緒,結果成績一直不能提高。比如,有一位女生的父母常對她說“學習若只得中等成績是很不光彩的事”。為了能讓父母“光彩”點,她夜以繼日地苦讀,小學時成績還令父母滿意,可是到了中學后,她的成績卻只是中等,盡管她用功有增無減,但于事無補,學習成績仍然在中等水平上徘徊,這造成她沉重的心理壓力,非常焦急,煩躁不安。結果越是這樣,成績越提高不上去。
分析了學習成績徘徊不前的原因后,我們就可以“對癥下藥”,以便克服“高原現象”。
1.改變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學習方法陳舊和思維習慣僵化是導致成績無法提高的最主要障礙,因此,要想改變這種狀態,必須改變原有的學習方法和原有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各種各樣,學習的不同階段,以及針對不同的內容,都應考慮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你總是采用一種一成不變的方法,必然影響你的學習效率。在改變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訓練自己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只要做出適當的改變,學習成績很快就會有所提高。
2.充分認識到學習的社會價值,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這對于學習始終在低水平上徘徊的學生十分有效。
3.學會調節,克服身心障礙。首先要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魄,其次要克服學習上的畏難情緒,要知難而進,不斷努力,你就會逐漸找回學習的自信,跨越學習的高原。
上一篇: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
下一篇:運用分解思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