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類記憶法的應用
案例
有人學外語喜歡背詞典記單詞,但按字母順序編排的單詞之間根本沒有內在聯系,因此,很難記住。如果將成千上萬個雜亂無章的英語單詞,一個一個分門別類,加以歸納整理,都交上“朋友”,攀上“親戚”,使其條理化,建立內在聯系,找出其規律,這樣,“死”的單詞就可以活起來。
某校高中生陳騏騏就采用了這種分類記憶單詞的方法。她將學過的單詞按各種標準分成了類,比如人物、交通工具、動物、植物、服裝、顏色、動作、數字、星期、月份等等。她說:“采用這種分類歸納記憶單詞的方法可以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也可以做到記住一個,認識一片。猶如認識一個人,去他家拜訪,可以認識其父親、母親、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一家人。將這些有內在聯系的單詞串起來,形成一個記憶鏈。萬一忘了其中一個詞,只要想到同類中另一個詞,這個記憶鏈就有可能幫你將忘了的單詞追憶回來。因為你識記的單詞已經在記憶鏈中‘落戶’了,也有了‘親戚朋友’。這樣,單詞不再孤單。每當學習新詞的時候,很快將它歸類到某一記憶鏈中,這樣記單詞既有趣,又不容易忘。”
分析
可見,在記憶活動中,善于將所學知識予以整理,分類歸隊,構成系統,對于提高記憶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學實驗證明,歸類可以提高記憶效果。美國學者鮑維爾用112個詞讓兩組被試者識記,一組按詞的種屬關系分類組織起來識記,另一組則隨機識記。結果,分類組織組四次識記的詞數分別為73、106、112、112,而隨機組分別是20.6、38.9、52.8、70。在前蘇聯心理學者所做的一個實驗中,用15張圖片,讓甲乙兩組小學生、中學生和成人進行記憶。對甲組除提出記憶的目標外,還給予運用歸類法的指示;對乙組則只提出要記憶的目標,不給予運用歸類法的指示。實驗結果表明:甲組小學生的記憶成績為12.4,乙組小學生則為9.8;甲組中學生的記憶成績為14.3,乙組中學生則為10.3;甲組成人的記憶成績為14.1,乙組成人則為11.5。很顯然,無論中小學生,還是成人,運用歸類法的記憶效果都好于不運用歸類法的記憶效果。
歸類就是按照事物的同一特點或屬性,把它們歸在一起,劃成一類,使分散的趨于集中,零碎的組成系統,雜亂的構成條理。從信息論的觀點來看,歸類即分類和系統化,這是信息編碼的一種最主要的方式,經過分類編碼的信息,最容易在記憶的信息庫里儲存,也便于信息的提取。美國心理學者莫利在一項實驗中給兒童一組包括家具、動物、交通工具和衣物等類別的圖片,并且在呈現時,同類圖片互不相鄰,讓兒童盡可能記住這些圖片,并告訴兒童,若他們感到必要,可以隨意移動圖片。結果,在記憶過程中將同類圖片排列在一起越多的兒童,在回憶時按類別回憶的比率越高,而且總的回憶成績越好。也就是說,回憶成績好的原因,是因為采取了分類編碼和分類提取的策略。
根據以上分析,在我們的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為了提高效率,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善于將所學知識歸類。
歸類法能夠提高記憶效果,這已為心理實驗所證明。許多學生的學習實踐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點。某市中學生數學競賽第一名獲得者李駿同學能記住數學中大量的概念、定理和公式,也是由于他善于將這些概念、定理和公式加以整理和進行歸類的緣故。一名《文匯報》的記者在介紹李駿的文章中寫道:“由于李駿善于對數學上的這些概念、公式進行歸納學習,因此,他在解題、證題時就能對這些概念、公式運用自如。”
善于將所學知識歸類,就是要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對所學知識進行加工整理,并按一定的標準將知識分類,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將同一類的知識集中到一起,便于對知識進行記憶編碼、儲存和提取。這里的關鍵是選擇好分類的標準,比如,對外語單詞的分類,以詞義為標準,可以將單詞分為同義詞或反義詞;以詞性為標準,可以將單詞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介詞等等;名詞又可以分為專有名詞、普通名詞;普通名詞又可以按人物、動物、交通工具等專題繼續分類;動詞也可以分為規則動詞和不規則動詞等等。
2.將所學知識繪成圖表網絡。
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按內部結構列成分類圖表,或繪制網絡圖,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簡明、直觀,容易記憶。
3.自制剪報和活頁卡片。
為了養成分類記憶的習慣,我們平日里讀書看報時,就應有所準備,進行知識積累。隨時隨地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剪貼下來,或者做成活頁文摘卡片。像圖書館中的索引卡片一樣,將每張文摘卡片用一套自己規定的符號加以標記,并分門別類地加以存放保管,日久天長,我們將積累大量的有關某一專題的知識。定期整理和復習這些知識,這些知識就會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識。
上一篇:嘗試回憶法的應用
下一篇:感覺器官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