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觀察
案例
我國的古書《列子》的《湯問》篇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紀昌拜飛衛(wèi)為師學射箭,飛衛(wèi)告訴紀昌:“你要練好眼力,才談得上射箭。”紀昌回到家,捉了只虱子,用牛尾巴毛拴住,吊在窗口上,天天朝南方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10多天過去了,虱子在眼中顯得大起來。3年以后,竟顯得有車輪一般大。再看其他東西,都像山丘一樣巨大。以后紀昌射箭,每發(fā)必中。
分析
同射箭需要眼力一樣,科學研究也需要良好的觀察力。科學史上許多重要的發(fā)現(xiàn),都源于科學家那敏銳的觀察力。牛頓從小就喜歡觀察,因此,當他坐在蘋果樹下乘涼,忽然有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掉在他的身邊時,引起他的注意,開始仔細觀察和研究蘋果為什么會落在地上,而不是飛上天,并因而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俄國著名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巴甫洛夫在他實驗室的外墻上醒目地寫著:“觀察、觀察、再觀察!”幾個大字,作為他的座右銘。正是憑借著他的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了狗對飼養(yǎng)員腳步聲的異常反應,進而發(fā)現(xiàn)了經(jīng)典條件反射的基本原理。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也曾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科學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離不開觀察,學生的學習也同樣離不開觀察。觀察是認識事物的窗口,是打開通往知識之門的鑰匙。沒有觀察,我們就無法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知識。例如:學習生物學時,我們平日里對自然界中各種動植物的觀察,會加深我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我們在學習物理或化學時,也要經(jīng)常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實際觀察各種各樣的物理現(xiàn)象或化學現(xiàn)象。記得有一個笑話說:一名化學老師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只見他用一只手的中指在盛有化學藥品的瓶中蘸了一下,然后拿到嘴邊用舌頭舔了舔,之后他示意學生上前面來照他的樣子做。學生們一個個都用手指蘸化學溶液,然后嘗了嘗。原以為溶液味道會不錯,誰知嘗后個個叫苦不迭。當學生們都回到座位以后,老師讓同學們仔細觀察,他又重新做了一次演示實驗,這回同學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老師用中指蘸了藥品后,拿到嘴邊舔的卻是食指!這一變化大家在第一次演示時都沒能觀察到。這則小笑話給人以深刻印象,發(fā)人深省。作為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對老師的演示實驗、板書、面部表情,甚至一舉一動進行細致地觀察該有多么重要。
觀察力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重要作用,而且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發(fā)展。如果有意識地培養(yǎng)觀察力,就會使它得到提高,心理學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有甲乙兩個班,在一年級時,其觀察力的水平基本相同。比如,叫他們觀察一種他們不認識的鳥的標本,能指出鳥的形狀、大小等特征的學生,甲班為37%,乙班為40%。后來,對甲班學生的觀察力有目的地加以培養(yǎng),對乙班則不予訓練,到二年級時,能指出鳥的形狀、大小等特征的學生,甲班為64%,乙班為29%。而且,甲班中的一些學生還能判斷出這種鳥的嘴和爪子很尖利,可能是一種猛禽。
可見,在學習中,我們應當自覺地培養(yǎng)觀察力。那么,究竟該怎樣培養(yǎng)呢?
1.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首先要勤于觀察。對于我們周圍的一切,我們都應睜大眼睛,保持一顆警覺之心、好奇之心,經(jīng)常加以觀察和注意。在勤于觀察的同時,還要做到細心和耐心。生活中許多現(xiàn)象是稍縱即逝的,如果不細心,根本無法捕捉到。杭州某中學生在經(jīng)過西湖邊時,忽然聽見火車的叫聲,于是仔細觀察四周,發(fā)現(xiàn)濃霧彌漫,空氣中充滿水汽。他想到聲音在水中傳播比在空氣中快和遠,他認為聽到火車聲是因為天氣異常引起的。他進一步作出了當天會有暴雨的預報,果然那天下了一場罕見的暴雨。在法國,有幾個村婦早上去摘葡萄,看見一個人紋絲不動地伏在地上,睜大眼睛望著一塊石頭上的昆蟲。到了黃昏,村婦們收工回家時,看見那人仍趴在那里,不由得十分佩服他的耐力。這個人就是后來成為偉大的昆蟲學家的法布爾。
2.觀察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許多同學誤以為隨隨便便地用眼睛看,就是觀察。事實上,這不僅稱不上觀察,反而會使人養(yǎng)成對事物熟視無睹、心不在焉的不良習慣。而所謂觀察,必須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在具體觀察之前,我們就要確定觀察什么,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觀察,觀察的重點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觀察。只有這樣才能使觀察力得到提高。
3.學會記觀察日記。為了使觀察富有成效,我們應該在觀察的同時做些記錄,并在觀察之后加以整理,寫出觀察日記。這樣做,能使我們在觀察過程中更加認真、細致,更有條理性。同時,寫出觀察日記,使我們觀察更有收獲。日積月累,不但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還會極大地鍛煉我們動手寫作的能力。
上一篇:善于提出問題
下一篇:在操作中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