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比較自私的孩子?
自私是當前比較普遍的問題。出現這個問題,當然同孩子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有關,沒有兄弟姐妹,集父母的全部寵愛于一身。但更重要的是緣于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對孩子的過度關心、過度照顧、過度遷就,使孩子不自覺地養成了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只顧自己,不考慮他人,自私冷漠,不懂得與人分享,甚至做損害他人的事。每位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后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成才先成人,糾正孩子自私的習慣,是家長的責任和義務。
第一,讓孩子意識到他是家庭生活中的一員,要承擔自己的一份義務。自私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差不多都有以下特征:不關心父母和爺爺奶奶,基本上不做家務勞動,父母給予的物質生活水平很高,爺爺奶奶父母的關心常掛在嘴邊上,脾氣不太好很容易動怒。改變孩子以上不良行為,家長就要讓孩子分擔合適的家務勞動,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員,要有所“貢獻”。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還可以讓他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有助于幫助他早日成熟起來。對于好東西大家都有一份,不允許一個人獨霸。如果孩子不聽,家長就可以讓他嘗嘗餓肚子的滋味,直到他妥協認錯為止。要做到這些可能很多家長狠不下心來,但是為了孩子的長遠發展,還是不要對孩子太溺愛!
第二,鼓勵孩子和他的同學鄰里交朋友。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看,5歲以上的孩子是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但是目前由于孩子在家中沒有兄弟姐妹、學校功課任務重、鄰里之間交往少等原因,許多孩子終日是一個人學習、一個人玩耍。這樣,他就缺少與別人打交道的機會。孤獨的環境帶來以自我為中心是必然的。要改變這種狀況,除了家長平時要有意識地與孩子一起交流外,還要鼓勵和指導孩子與同學或鄰里發展友誼。比如歡迎孩子的同學星期天到自己家里來玩耍和吃飯,也鼓勵孩子到同學家里去玩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能夠學會關心他人并且會從中得到快樂。
第三,支持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有些家長錯誤地認為參加集體活動沒意義,擔任班干部耽誤時間影響學習,這些觀念都是不對的。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會培養孩子的集體榮譽感和與他人團結合作的精神。自私的孩子在集體中格格不入,做事情斤斤計較,只顧個人利益。家長應當和學校教師保持聯系,了解孩子在集體中的表現,支持孩子為集體做好事,傾聽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后的感受,教育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團結友愛、勇挑重擔、遵守紀律,并幫助孩子克服狹隘自私、重名重利、害怕吃虧等錯誤思想。
上一篇:如何對待比較任性的孩子?
下一篇:如何對待愛“撒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