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斷奶,給予孩子安全感
莉莉已經1歲了,媽媽在懷了莉莉之后就辭掉了工作,全職在家養胎,后來莉莉出生,媽媽決定要給莉莉喂奶到1歲。如今莉莉已經過完周歲,媽媽也決定結束全職媽媽的生活,恢復正常的工作。正好這個時候姥姥身體有些不舒服,所以媽媽決定回姥姥家里一趟,要離開一個星期的時間,也就借此機會讓奶奶帶著莉莉,給莉莉斷奶。奶奶對于媽媽的想法表示支持:“就是不能讓她看到你,不然斷不掉。你去娘家正合適,一則可以看看你媽媽,二則也可以離開莉莉。我一定帶好她,你就放心吧!”看著奶奶拍著胸脯保證,媽媽也下定決心離開了。
在走出家門的第一步,媽媽就開始擔心,生怕莉莉不能適應。好不容易挨到晚上打電話,奶奶在電話里安慰媽媽:“放心吧,莉莉很好!”然而,媽媽明顯聽到莉莉的哭聲:“莉莉在哭吧?”奶奶說:“小孩子哭幾聲沒關系,一會兒就好了。”媽媽又問:“她吃奶粉了嗎?”奶奶說:“沒事,餓幾頓就吃了,早晚會吃的,你就放心吧!”晚上,媽媽睡覺睡得正香呢,接到了奶奶的電話,原來莉莉從媽媽走了之后就開始哭,聲音都哭啞了,而且開始發燒。媽媽當即讓弟弟駕車把自己送回家,奔波了4個多小時之后,她一回到家就把莉莉抱在懷里,莉莉咕咚咕咚地喝著奶,喝完之后滿足地睡著了。這個時候,爸爸問媽媽:“給孩子斷奶就斷奶,你怎么還回娘家了呢?”媽媽很委屈:“不是說斷奶要和孩子分開嗎?”爸爸說:“你想啊,你把孩子的糧食斷了,自己還無故消失,這樣一來,孩子能不焦慮嗎?她雖然不會說話,但是估計誤以為你不要她了。”“這么嚴重?”媽媽問爸爸。爸爸點點頭,說:“斷奶不是要分開,分開都是傳統思想作祟。而是應該讓媽媽和孩子在一起,讓孩子知道她雖然不能吃奶了,但是還有媽媽呢!”讓媽媽驚訝的是,莉莉在吃奶睡著之后,燒退了,看來還真是焦慮引起了她的身體反應。
媽媽又給莉莉喂了幾天的奶水,等到莉莉身體恢復健康,媽媽決定摟著莉莉斷奶。和以往一樣,媽媽哄莉莉入睡,但是當莉莉夜里醒來想要吃奶的時候,媽媽穿著厚實的睡衣,不讓莉莉接觸到她的“奶瓶”,而是抱著莉莉走來走去,很快莉莉哼哼唧唧之后,就因為困倦睡著了。后來,莉莉又醒過來幾次,有一次哭得厲害,四處找奶吃,就改成爸爸抱著莉莉。如此過了一個星期,莉莉每天晚上醒來的次數都在減少,一個星期之后,她終于可以一覺睡到天亮,再也不四處找她的“奶瓶”了。
很多老人都說,媽媽在給孩子斷奶的時候一定要與孩子分開睡,或者在乳頭上抹辣椒水、抹黑醬充當臭粑粑,總而言之目的都是嚇退孩子,讓孩子不再吃奶。面對年幼的孩子需要斷奶,媽媽一定要這么殘忍嗎?科學的喂養觀念提出,在斷奶的時候,孩子失去了自己最依賴的“糧食”,情緒一定會緊張波動,那么媽媽更是要陪伴在孩子身邊,這樣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否則,媽媽憑空消失,會讓孩子陷入雙重的焦慮狀態之中,對孩子的情緒狀態、心理健康甚至包括身體健康,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和傳統的強迫性斷奶相比,科學的斷奶方式提倡在孩子斷奶之前就讓孩子接受各種輔食,或者是給孩子添加奶粉,從而保證孩子的正常營養攝入。此外,斷奶也未必需要一次性進行,而是可以逐漸減少喂奶的次數,這樣一來,孩子才能漸漸地減少對母乳的依賴,也就不會在斷奶的時候反應過激。在以前,很多人家里都有好幾個孩子,為此最小的孩子可以吃很長時間的母乳,等到了一定的歲數,他們也就對吃母乳不感興趣了。當然,如今的媽媽除了要照顧家庭之外,大多數都有自己的事業,不可能把喂養母乳的時間拉得這么長。即便如此,也不要強迫性斷奶,而是要給孩子做好更多的物質準備、精神準備,從而才能幫助孩子順利過渡,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也有些媽媽不喜歡孩子斷奶,甚至因為孩子不再依賴自己而覺得悵然若失。這就是前文所說的,媽媽本身也需要“斷奶”,才能幫助孩子斷奶。否則,如果媽媽自己對于孩子的依賴都過于濃重,又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媽媽不可能與孩子永遠在一起,母子的自然分離恰恰意味著孩子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獨立,為此對于媽媽而言是一件好事情。媽媽要減輕內心的悵然若失,從而才能幫助孩子更快速地成長和獨立,也才能給予孩子更為廣闊的成長和發展空間。
小測試:
1.孩子可以離開照顧者玩耍一段時間嗎?
2.在沒有照顧者在場的情況下,孩子是否愿意與其他人在一起?
3.孩子入園之前心情是否愉悅?
4.孩子是否一眼看不到照顧者也不會哭鬧不休?
5.日常生活中,孩子是否心情愉悅,各方面表現都很好呢?
6.孩子是否能夠戰勝恐懼?
7.孩子是否已經從不愛去變成愿意去,變成很愛去幼兒園?
8.孩子是否從不黏著爸爸、媽媽或者其他照顧者?
9.孩子是否能夠坦然面對分離?
10.孩子在黃昏的時候心情是否也很好?
11.孩子起床之后是否能夠擁有好心情,從來不哭鬧?
12.孩子是否能從容面對分離?
在上述問題中,孩子回答“是”的比例越高,越是意味著孩子的情緒很平和,不會非常焦慮。反之,回答“否”的比例越高,越是意味著孩子的情緒很容易陷入焦慮狀態,而且常常受到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困擾。
上一篇:著眼于眼前,重視當下的每一件小事
下一篇:要想不辜負自己,就要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