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平靜,常習中庸之道
生活中,人們常常說做人要“中庸”,但對于什么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卻不一定真的了解。中庸之道,是我國古代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封建社會里,它一直是我國儒家學者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人生哲學的方法論,其中的一些思考和理念是很科學的,需要我們辯證地認識、看待,從中正確地汲取養分。
孔子為什么要提倡中庸之道呢?“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是一種至高無尚的美德,民眾缺少很久了。孔子說這話的主要目的是把當時的社會秩序、社會制度保持在周禮的規范之內。孔子生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那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崛起,戰事不斷,民不聊生,孔子一生都在為恢復合乎周禮的社會秩序而奮斗,他講中庸也是為此目的。
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論述為人處世的普遍原則,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恰到好處,這就是中庸之道。根據中庸之道,要求我們在遇事時一定要冷靜處理,要做到淡定和從容,而這也是靜心的要義。我們可以說,一個人,要做一個內心平靜的人,首先就要學習中庸之道。
明朝時期,尤老翁在蘇州城里開了一個典當鋪,這位尤老翁平時最懂得忍耐,因此,無論是街坊鄰居還是外來客人,都喜歡跟他打交道。
有一年快到年關的時候,尤老翁正在屋里盤賬,忽然聽到外面有吵鬧的聲音,于是就匆忙地跑了出去。到了柜臺,他看見窮鄰居趙老頭正在與自己的伙計吵架。尤老翁明白,這個趙老頭是一個蠻不講理的人,他沒去問個究竟,就先將伙計訓斥了一通,然后好言向趙老頭賠不是。然而,趙老頭表情依然像剛才一樣,絲毫不給尤老翁面子,還是板著臉孔,站在柜臺前不說一句話。
這時,心中委屈的伙計悄悄對老板說:“老爺,他前些日子當了一些衣服,現在他不還當衣服的錢,卻硬是要將衣服拿回去。我向他解釋,他竟然破口大罵,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尤老翁也知道不是自己伙計的過錯,他先吩咐伙計去照料其他的生意,而他自己來應付這個蠻不講理的趙老頭。忽然,他想到了辦法,快速走到趙老頭的旁邊,語氣懇切地說:“老人家,不要再對剛才的事情耿耿于懷了,不要跟我的伙計一般見識,你就消消氣吧,大家都是熟人,我不會介意這種小事的,衣服你就拿回去穿吧。”
不等趙老頭回答,尤老翁就吩咐伙計將其典當的衣服拿過來。但趙老頭似乎一點也不感激,拿起衣服就走。尤老翁也并不在意,而是含笑拱手將趙老頭送出大門,然而就在這天夜里,趙老頭竟然死在另外一家典當鋪里。
原來,這位趙老頭負債累累,家產早已經典當一空,走投無路之下,他尋了短見。他預先服下毒藥,先來到尤老翁的當鋪吵鬧,想以死來敲詐錢財,沒想到尤老翁一向善于忍耐,寧愿自己吃虧也不跟他計較,他覺得敲詐這樣的人實在不忍心,就離開尤老翁的典當鋪。就這樣,他來到另外一家當鋪,結果毒性就發作了。后來,趙老頭的親屬向官府控告這家店鋪逼死了趙老頭,與店鋪打了好幾年的官司。最后,那家店鋪筋疲力盡,花了很多錢才將這件事擺平。
后來,人人都說尤老翁料事如神,可尤老翁說:“我并沒有想到趙老頭會走到這條絕路上去。我只是覺得,凡事多退一步,給人留一步,也是給自己留條退路。”
事實上,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設想,正是中庸之道的表現。這樣一個普通的民間老翁,卻是一個生活的智者,他的做法為自己免了一場災難。他的這種心態可謂是能屈能伸、方圓做人的至高境界了。然而,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生活的周圍卻有一些人,他們凡事逞強好勝,在得意之時囂張跋扈,絲毫不給失意之人機會。實際上,這是為自己斷送了退路。
除此之外,我們在生活中遇事時,只要我們秉持中庸之道的原則,就能做到不偏不倚、為自己留有退路。當然,中庸并不等于碌碌無為也不等于毫無原則地退讓,更不等于人前人后兩個樣,趨炎附勢、狗眼看人低。中庸之道很容易,但還需要我們在具體的生活細節中加以貫徹和實施。
上一篇:做陽光少年,內心的陰霾無處躲藏
下一篇:別把任性當成一種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