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小環境
2014年1月15日,鄭州大學新校區圖書館以南下了一場小雪。而同一時刻,鄭州市其他地方連雪花的影子也沒有。鄭州市氣象臺一名工作人員解釋說,鄭州大學新校區小范圍降雪,是因為校內有一些湖,近地面水汽條件較好,形成了一個小的環流系統??諝庖坏┏霈F垂直運動,在近水的局部地區就可能形成降雪。
看了這則校園新聞,我想到的不是雪,而是人才成長的小環境。人才成長固然離不開良好的大環境。許多人對大環境的改善期盼甚多,完全可以理解。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對營造良好小環境重視不夠、用心不夠。
為了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小環境,2014年2月19日,我為新傳院代擬了一份《教職工互勉信條》,傳給學院黨政領導班子成員,請他們推敲、修改。焦世君、孫保營同志又征求了董廣安、汪振軍兩位教授的意見。2月21日,孫保營同志代表他們5人,將兩條修改建議傳給了我。修改后的《鄭州大學新傳院教職工互勉信條》全文如下:
嚴謹治學,敬業愛生,以苦為樂,追求卓越;
清廉從教,淡泊名利,堂堂正正,為人師表;
增進理解,相互包容,同舟共濟,情同家人。
為了增進理解,我對《互勉信條》每一條的含義和依據作一點說明。
《互勉信條》第一條的依據是《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規范》第四條規定高校教師要嚴謹治學。弘揚科學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錯誤,精益求精。實事求是,發揚民主,團結合作,協同創新。秉持學術良知,恪守學術規范。尊重他人勞動和學術成果,維護學術自由和學術尊嚴。誠實守信,力戒浮躁。堅決抵制學術失范和學術不端行為?!兑幏丁返诙l規定高校教師要敬業愛生。忠誠人民教育事業,恪盡職守,甘于奉獻。終身學習,刻苦鉆研。真心關愛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公正對待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嚴謹治學,敬業愛生,以苦為樂,追求卓越”,符合教育部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應該成為新傳院教職工的行為準則。
《互勉信條》第二條也是從《職業道德規范》中提煉出來的。
《規范》第六條規定高校教師要淡泊名利,志存高遠。言行雅正,舉止文明。清廉從教,以身作則,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和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做到為人師表。古今中外,有使命感的大學者都十分重視教師的德行與人品。美籍德國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始人愛因斯坦說過:“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币獯罄乃噺团d時期哲學家布魯諾說過:“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做人的模范。”做到“清廉從教,淡泊名利”,新傳院的教師就會成為學生“做人的模范”,從而贏得他們的愛戴與尊敬。
借此機會,我想對“堂堂正正”作一點解釋。堂堂正正的意思是光明磊落、為人正直。1986年12月18日,新華社在北戴河召開工作會議,研究部署1987年的工作。會議期間,一些地方鬧起了學潮。因為新華社主要負責同志都集中在北戴河,穆青社長讓我立即趕回北京,組織指揮新華社的對內、對外報道。當時關于時任總書記胡耀邦下臺的傳聞甚多,國內外形勢十分復雜,組織指揮報道的難度加大。我想起英國作家史蒂文森說過的一段話:“一個人應當摒棄那些令人心顫的雜念,全神貫注地走自己腳下的人生之路?!蔽覍π氯A社副總編輯于民生說:“現在是容易犯大錯誤的時候。據我觀察,有些人在風浪中栽跟頭,不是因為不夠聰明,而是因為心存雜念、別有所圖。我們本事不大,但能夠做到‘堂堂正正,別無所求’! ”新華社總編室常常處在“風口浪尖”,有人開玩笑說:“一眨眼工夫,就有可能犯大錯誤!”在長達21年的總編輯生涯中,“堂堂正正,別無所求”既是我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線,也是我的一道靈驗的“護身符”。
穆青老社長擅長書法。2001年夏天,我請穆青同志為我寫一幅字。穆青問:“你喜歡哪幾個字?”我說:“堂堂正正,別無所求。”過了兩天,穆青打電話叫我取字。我走進穆青的書房,看到他正舉著一幅字上下端詳。穆青高興地說:“寫了這么多年的字,這一幅我最滿意。你趕快拿走,要是再不取走,我真有點舍不得了。”穆青說:“寫字如同寫文章,需要激情和靈感,需要‘神來之筆’。‘堂堂正正,別無所求’這8個字,一揮而就,哪一個字都不錯。”我深知穆青珍惜這幅字,就請人翻拍成照片,擴印了兩張12寸的,用“拉米娜”技術裝裱好,一張回送給穆青,一張放在我的寫字臺上,作為我的座右銘。我把“堂堂正正,為人師表”這句話寫進《互勉信條》,就是想在未來歲月里與各位老師相互提醒、相互勉勵。
《互勉信條》第三條“增進理解、相互包容,同舟共濟,情同家人”是從營造新傳院人文氛圍的角度提出來的。
上個星期五各位老師已經看了《新華社總編室的互勉信條》。1986年1月14日,我擔任新華社總編輯室總編輯。總編輯室是一個吃苦受累的群體。因為國際新聞有時差,總編輯、副總編輯、值班秘書要晝夜輪流值班。在“拜金主義”抬頭的大環境中,總編輯室這塊陣地能不能守得???如果能夠堅守,又能堅持多久?戰爭年代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會不會在我們手里被弱化甚至丟棄?《新華社總編輯室互勉信條》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起草“互勉信條”,就是要營造一種良好的群體文化,達到堅守理念、弘揚正氣、凝聚力量的目的。沒有料到,這種共同理念竟然堅守了20多年。盡管我辭去總編輯職務已有六年半時間,新華社總編室仍然用這一“互勉信條”激勵士氣、凝聚人心。新華社人事部門一位同志對我說:“總編室人不多,但心很齊。選拔干部時意見比較集中,優秀人才得票率高,年輕同志進步得很快?!彼€談道:“有的單位并不是沒有人才,由于互不服氣,爭來爭去誰也提拔不起來!”這段話足以說明小環境對人才成長的影響。
營造人才成長小環境需要理解和尊重,而增進理解是相互尊重的基礎。大家可能還記得“理解萬歲”這句口號。1985年這句口號提出之后,引起強烈的社會共鳴,曾被《中國青年報》列為改革開放20年最響亮的10句口號之一。這是人們對“增進理解”的呼喚。
在一個較小的群體,相互包容是和諧共處的基礎。所謂包容,就是寬容大度。2014年元宵節,我給各位老師寫了一封信,附了一篇近作《母親留下的“非物質型傳家寶”》,其中談到的第四件“傳家寶”就是寬容?!暗美硪屓?,不能得理不饒人”。“做人要善良、寬容、厚道。”“看別人不順眼,是你自個兒身上有毛病?!薄巴艘徊胶i熖炜?,不要事事跟人計較。”“理要直,心要寬,氣要和?!睅资陙砦沂冀K不敢忘記母親的教誨,從這些樸實的話語中,我漸漸悟出了與人和諧相處的“寬容之道”“和諧之道”。
我在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工作了10年。國際交流室一位同志問我:“跟你相處,沒見你發過脾氣,也沒見你生過氣,怎樣才能做到不發脾氣少生氣?”我給她講了科學家做的幾個關于生氣的小實驗: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找了一個正在生氣的人,把他血液中的物質注射到小老鼠身上,仔細觀察小老鼠的反應。小老鼠注射了這種物質,表現呆滯,沒有胃口,整天不吃不喝,幾天后就奄奄一息。
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把正在生氣的人呼出的氣體和不生氣的人呼出的“氣體”收集起來,在實驗室作對比實驗。結果,生氣時呼出的“氣體”一到水里,水就變成紫色;不生氣的人呼出的“氣體”到了水里,水依然清澈透明。科學家把正在生氣的人呼出的“生氣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幾分鐘后大白鼠就不會動彈了。另據科學實驗,生氣還會消耗人的精力。生10分鐘的氣,消耗的精力同參加一次3000米賽跑差不多。這就是生氣對人體的危害!
這位同志說:“你能不能舉一個你自己不生氣的事例?”于是,我給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新華社港臺編輯室讓我會見臺灣“中國時報”總編輯,原定18時開始,我等了1個小時,客人還沒有來。安排這場活動的同志急得團團轉,一會兒跑到大門口看客人的汽車到了沒有,一會兒進來向我說聲“對不起”。我說:“這不是你的錯,你也不希望客人遲到。再說,我白天晚上連軸轉,缺的是閑暇時間。你給我沏了西湖龍井,讓我在這里品茶,我還要謝你呢!”講完這件事,那位同志說:“原來如此!多從別人的角度想,多替別人想,這就是包容!”新傳院這個群體如果能夠“增進理解、相互包容”,中青年同志的生存環境就會明顯改善,煩心的事情也會大大減少。
“同舟共濟”四個字是張淑華老師2014年春節接到賀年信后回復中談到的。她說“學院是我們每一個老師生存所依賴的‘諾亞方舟’,必須同舟共濟。”看了這封回信,我想起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一段話:“教師集體是一個志同道合者的創造性友好集團。這個集體中每個人都為集體的創造作出他的個人貢獻;每個人借助于集體的創造在精神上得到充實,同時又使他的同事們在精神上充實起來?!薄巴酃矟憋柡鴱娏业氖姑校从沉诵聜髟航搪毠さ男穆?,因而被吸收到《互勉信條》之中。
2014年2月14日,鄭州大學召開工作會議,提出要培育優秀的大學文化,以優良的學風,塑造我校極具尊嚴的社會形象。擬定《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互勉信條》,就是要培育一種優秀的“學院文化”。衷心希望新傳院全體教職工能夠做到“增進理解,相互包容,同舟共濟,情同家人”。這樣的小環境會讓人羨慕、嫉妒,但不應有恨,因為良好的小環境對整個和諧社會建設都有好處。
(本文是2014年3月6日在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職工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5年5月25日,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部分師生在“勿忘人民”院訓碑前合影
2016年6月18日,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委員會部分成員在“穆青研究中心”合影留念,左四為作者
上一篇:自主選擇與選擇焦慮
下一篇:被動選擇并不妨礙對新聞事業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