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資源 協同育人
2014年6月,新華社與鄭州大學簽約共建“穆青研究中心”;12月,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與鄭州大學簽約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包括共建學院管理機構、共建教學骨干隊伍、共建學生實踐基地、共建學院基礎設施。“兩個共建”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為卓越新聞人才的培養搭建了良好平臺。
一、立德樹人,把“勿忘人民”鍛造成新聞后備軍的軍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
任何一所學校,偶爾冒出一兩個“尖子人才”并不困難。部校共建、社校共建期待的是卓越新聞人才的成批涌現。中外教育史和軍事史不乏人才成批涌現的實例。
創立于1794年的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涌現出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15位國際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獲得者。
中國人民解放軍機械化步兵第379團的前身是葉挺獨立團。幾十年間,從這支部隊走出3名元帥、2名大將、8名上將、18名中將、48名少將。
卓越人才為什么會成批涌現?電視連續劇《亮劍》中李云龍的一段話給出了答案。他說,一支具有優良傳統的部隊,往往具有培養英雄的土壤……傳統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氣質。這種傳統與性格給這支部隊注入了靈魂。從此不管歲月流逝、人員更迭,這支部隊靈魂永在!這就是我們的軍魂!高校新聞院系學生是新聞戰線的后備軍。這支后備軍的“軍魂”是什么?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選擇了穆青同志倡導的“勿忘人民”。
作出這一選擇有三條理由:
第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有一個重要觀點,就是報刊必須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馬克思在《〈萊比錫總匯報〉的查封》一文中指出,報刊“生活在人民當中,它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在《摩塞爾記者的辯護》一文中,他強調,“人民的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報刊就會完全萎靡不振”。“勿忘人民”符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符合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符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論斷;符合中宣部組織開展“走轉改”活動的效果預期。
第二,早在2003年,中宣部就發出《關于在新聞宣傳戰線開展向穆青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號召新聞宣傳戰線的同志學習穆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密切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聯系。穆青精神獲得業界學界的認可,“勿忘人民”有一定的共識度。
第三,穆青的故鄉在河南,他的許多新聞作品出自河南,全國高校專門從事穆青研究的學術機構“穆青研究中心”在河南、在鄭州大學。地域的貼近性有助于穆青精神在鄭大新傳學院的傳承和發揚。
弘揚一種精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代大學生追求真理,但不喜歡“空對空”。為求實效,我們采用“還原感性”的方式,把穆青精神具體化。穆青研究中心聚合新華社和鄭州大學的科研力量,開展穆青生平研究、穆青新聞實踐研究、穆青新聞作品及筆下典型人物研究、穆青新聞思想研究。新華社記者張嚴平撰寫的《穆青傳》被列入學院推薦學生閱讀書目。根據劉炯天校長的提議,穆青研究中心舉辦了“‘勿忘人民’——穆青事跡紀念展”?!笆论E紀念展”收集了200多幅珍貴照片和穆青同志的手稿,從“為國為民,無怨無悔”“深入實際,心系群眾”“求真務實,實事求是”“堂堂正正,別無所求”等方面展示穆青“勿忘人民”的精神內涵。
2015年7月,鄭州大學創辦了穆青新聞實驗班,首屆27名學生是從全校6個院系、9個專業全日制一年級本科生中選拔出來的。這個班采用媒體班主任和專業班主任配置,加強人文社科通識課程教育,倡導深入基層“重走穆青路”。2015年8月下旬,穆青班“重走穆青路”小分隊來到穆青當年采訪過的蘭考縣,在焦裕祿干部學院聽了題為“焦裕祿在蘭考的475天”的報告,焦裕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德使年輕學子受到感染和激勵。
二、協同共享,發揮業界學界優勢資源的“嫁接效應”
2013年12月20日,中宣部、教育部在上海召開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現場會,強調發揮業界學界各自優勢,攜手培養有正確立場、人民情懷、責任擔當的一流新聞人才。2015年4月26日,中宣部、教育部在江蘇召開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推進會,強調聚合業界學界優勢資源,搭建互利共贏的平臺,深化高等院校和媒體的合作,協力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這兩次會議倡導了一種辦學理念:聚合資源、協同育人。
“聚合資源、協同育人”理念打破了眼界局限,讓人們看到學校圍墻外面的寶貴資源。部校共建協議要求學院加強對師生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師資隊伍的政治素質。據此,學院在本科生、研究生中開設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研究》課程,開辦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系列講座”。學院現有40多名專業教師,分散在新聞學、廣告學、廣播電視學、網絡與新媒體等4個本科專業,單靠本院師資力量難以承擔這一繁重任務。按照“聚合業界學界優勢資源”的思路,學院邀請省內外專家學者為師生作“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系列專題報告。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部長趙素萍,中國記協書記處原書記顧勇華,新華每日電訊原總編輯解國記,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韻公,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力丹、鄭保衛、胡百精,復旦大學教授童兵、朱春陽,清華大學教授陳昌鳳,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吳廷俊,浙江大學教授韋路等著名學者和省內業界學界知名專家,先后給學院師生作了17場專題報告。
在聚合校外優勢資源的同時,新聞與傳播學院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一年多來學院引進博士教授1名、博士7名;6名教師到媒體掛職或參加培訓,5名中青年教師到國外名校訪學。海內外跨界交流擴展了教師的學術視野,提升了科研能力。部校共建以來,新聞與傳播學院獲批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個科研團隊獲批“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1名教授參與中宣部、教育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五講》的研究和編寫工作,80%以上的任課教師在“網上教評”中被評為“優秀”。
“聚合資源、協同育人”理念拓寬了人才培養渠道,業界學界優勢資源的“嫁接效應”開始顯現。美國社會批評家和暢銷書作家杰里米?里夫金在《零邊際成本社會》一書中提出了“協同共享”的概念。為了做到協同共享,從2015年3月開始,新聞與傳播學院實施了“傳媒專家進課堂”的教學計劃。學院專業課教師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邀請傳媒界實踐能力較強的專家學者或編輯記者就該課程的某一章節、某一具體問題給學生授課。2016年2月19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到新華社調研。在融合發展平臺,習近平通過遠程指揮系統同正在河南蘭考縣谷營鎮爪營四村進行基層干部作風調查的新華社記者雙瑞視頻連線。6月17日,這位記者被請到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以“連線總書記前后”為題,給2013級新聞學專業學生講了一堂新聞采訪實踐課。用親身經歷告訴年輕學子,當一個好記者必須刻苦鍛煉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年輕學子從雙瑞的講述中受到啟發。截至2016年6月底,走進學院課堂的傳媒專家已有39人次。他們授課大都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學生聽得懂、愿意聽、記得住。
實踐性教學在新聞與傳播學院占據重要地位,但高年級學生常常為找不到實習單位而發愁。“聚合資源、協同育人”理念幫助學院破解了這道難題。2015年,學院與人民日報社河南分社、新華社河南分社、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等7家媒體共建大學生實踐基地,23名編輯、記者被聘為鄭州大學學生校外實踐教育指導教師。新華社同意學院安排優秀高年級學生到新華每日電訊等5家社辦報刊實習。部校共建以來,學院126名碩士生、本科生到實踐基地進行專業實習實踐,在編輯、記者指導下鍛煉新聞發現力和動手能力。與此同時,學院向校內各院(系)選派了60名學生通訊員,讓他們在校園里鍛煉新聞發現力和動手能力;每年寒暑假,學院倡導學生回鄉調研,有時還組織部分學生“重走穆青路”,讓他們在基層鍛煉新聞發現力和動手能力。2016年6月由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媒體發表作品集錦》和《寒假鄉土紀實》,反映了學院學生參與新聞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果。
“聚合資源、協同育人”理念幫助我們解放了思想,一些過去認為難以辦到的事情已陸續啟動。學院早就想建一個全媒體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但找不到合適的場地。劉炯天校長召開協調會,從主校區現有房產資源中調劑出1024平方米的用房面積,使全媒體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得以順利推進。在特色學科建設方面,學院“新媒體公共傳播”新興學科方向通過招標,確定了34項研究課題,已發表論文40多篇,出版著作5部。學院承擔的“新媒體與意識形態傳播”學科方向加入了學校“意識形態學與社會治理”學科群。這一學科群被河南省教育廳確定為特色學科。為順應數字信息時代發展需要,學院增設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校已將這一專業列入2016年度本科招生計劃并開始招生。
三、扎實推進,謹防部校共建的機遇變成“不會孵化的蛋”
部校共建、社校共建,簽約容易落實難。抓住部校共建的機遇狠抓落實,可以促使學院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上一個檔次;抓不住這一機遇,就會像英國作家喬治·愛利渥特所說的那樣,讓機會“隨著時光的波浪流向茫茫的大海里去,而變成不會孵化的蛋”。為促進各項任務的落實,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和鄭州大學采取了三項措施:
第一,成立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鄭州大學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院務委員會。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任主任,省委宣傳部分管副部長、省教育廳廳長、鄭州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任副主任,省委宣傳部、鄭州大學和有關新聞單位領導、專家、學者擔任委員。院務委員會負責研究決定學院發展規劃、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教師隊伍建設、基礎平臺建設等重大事宜。2015年3月,院務委員會主任趙素萍主持召開會議,明確提出院務委員會不設“掛名”的成員單位,所有成員單位都要圍繞部校共建總體目標,發揮業界學界各自優勢,為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辦幾件實事。每年年底召開院務委員會會議時,成員單位負責人不要泛泛地談論如何“重視部校共建”,只談一年間本部門、本單位為部校共建做了哪些具體事情,實際效果如何。這條“規矩”對抓落實起到了激勵作用。
第二,倡導“細致、具體、有效”的工作作風。鄧小平同志說過一句話:“要全力以赴,抓得很細,很具體,很有效?!笔∥麄鞑亢袜嵵荽髮W把“細致、具體、有效”作為對落實各項任務的基本要求。部校共建實施方案提出:“在學位點建設上,支持新聞與傳播學院獲得目錄外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睘槁鋵嵾@一任務,學院兩位業務副院長分別進行“可行性論證”和“不可行性論證”,在此基礎上草擬了切合實際的“論證方案”。為了填寫“設置二級博士學科點簡況表”,根據學院學科方向設置,約請學院3位教授主持此事。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學院先后有20多位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參與了二級博士點的申報工作,“論證方案”和“簡況表”四易其稿?!凹氈隆⒕唧w、有效”的工作作風,使二級博士點申報工作順利推進。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和新聞傳播學專業的9名校外專家一致同意在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設置二級博士點。申報材料在教育部所屬的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上公示后,鄭州大學學位委員會于2016年6月18日表決通過了學院關于設置“公共傳播”目錄外二級博士點的申請。
第三,確定自查時間,確保部校共建各項任務如期完成。出于對錯失良機的擔憂,2014年12月27日部校共建簽約當天,學院就提出2017年3月31日要對部校共建效果進行一次嚴格的自查。2016年6月17日,中宣部、教育部在河南鄭州召開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推進會,把學院原定的自查時間提前了9個月。推進會結束之后,鄭州大學黨委書記牛書成對共建工作提出了要求,校長劉炯天等同志來到新聞與傳播學院,同大家一起研究兄弟院校的做法和經驗,尋找自己的差距和薄弱環節。部校共建簽約期還有18個月,下一階段學院將加大師資隊伍培養和引進力度;把邀請專家學者講座和“傳媒專家進課堂”同教材建設結合起來,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教材、進課堂;與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建立良好互動關系,發揮實踐基地導師的引領作用;強化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每年寒暑假組織“大學生走基層”活動,并舉辦新聞作品大賽,出版大學生新聞作品選集;整合校內外資源,建成集報紙、廣播、影視、網絡業務于一體的傳媒綜合實驗中心,力爭使其成為河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對《部校共建實施方案》中尚未完成的其他事項,將逐項加以彌補。
部校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院務委員會成員大都是熱心腸,說話實在,辦事更實在。有他們指導和推動,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不會讓機會“流向茫茫的大海”,部校共建、社校共建絕不會變成“不會孵化的蛋”!
(本文原載《新聞戰線》2016年第8期)
2014年12月27日,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與鄭州大學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簽約儀式在鄭州大學綜合管理中心第五會議室舉行
2016年6月17日,中宣部、教育部在鄭州召開2016年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推進會,作者在會上介紹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部校共建”工作情況
上一篇: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
下一篇:自主選擇與選擇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