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硬讀”和大膽提問的學習風格
陳咨霖同學: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除了讀專業書,還喜歡讀人物傳記和歷史類著述。你采用圖表方式或列提綱方式,把書的邏輯架構整理出來,以加深理解和記憶。這些做法很好,望能堅持。
你在答卷中提出:讀理論書籍,很多專業名詞不懂。即使弄清楚了名詞,放在整個語境里還是理解不了。“遇到讀不懂的書時,不知道是硬著頭皮讀下去還是放棄?”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先向你推薦魯迅先生說過的一段話:“在讀一本書的時候,你常常會覺得很難懂。不要緊,把它放在一邊,換一本來讀。幾個月或半年后再將第一本書看一遍,你肯定會比以前理解要好得多。”“先放一放”是魯迅經常采用的一種辦法。
宋代文學家蘇軾采用的則是“各個擊破”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都讀懂,每讀一遍只要讀懂和消化一個問題,讀懂一點是一點。這種辦法也不妨一試。
至于“硬讀”,也不失為一種可供選擇的有效辦法。《珍惜自己讀不懂的書》的作者楊照就喜歡“硬讀”。上初中時,楊照開始讀德國作家黑塞的作品,《彷徨少年時》《漂泊的靈魂》《鄉愁》《流浪者之歌》,一本接著一本地讀。每天早上五點半,他用鬧鐘將自己叫醒,然后坐在書桌前,攤開書一字一字地讀,一行一行地讀。之所以這樣認真,是因為讀不懂。一方面是不服氣,覺得只要堅持下去,陌生的字句意義總有一天會在眼前豁然開朗;另一方面是好奇,那讀不懂的字句間,偏偏有一種奇特而神秘的魅力,吸引他一直想看下去。楊照說:“少年時代最大的珍寶之一,就是極度善感的心,隨時吸收,隨時感應,就算對于看來陌生、疏遠的東西,也不要輕易拒絕。”如今,楊照對黑塞的作品已經非常熟悉。前些年,一家出版社重新出版赫爾曼·黑塞的《彷徨少年時》,特約楊照撰寫了評介文章,可見他已成為研究黑塞作品的專家。
除了上面介紹的幾種辦法,還有一種是不懂就問。鄭州大學有46個院(系),在近6000名教職工中,既有兩院院士、知名教授、國家教學名師,又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中原學者”。只要你大膽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一定會有人給你指點。遺憾的是,一些大學生不善于提出問題。以課堂提問為例,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幾年前曾經發布過一份本科教育學情調查報告,在“課上提問或參與討論”題項上,選擇“從未提問”的學生超過20%;選擇“經常提問”的學生只有10%。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時每刻都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大膽說出你的疑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有助于擴大你的“知識圈”。建議你積極開發自己的提問潛能,學會在提問中學習、在提問中思考、在提問中創新。
祝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3月1日
上一篇:你關心的才是重點
下一篇:做一個有學養的好人——寫給博士研究生的短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