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追求“閱讀GDP”
陳咨霖同學:
你好!
上封信談了“倡導大膽提問的學習風格”;這封信回答你提出的第二個問題:“一個月讀多少本書比較合適?”
閱讀速度因人而異,很難確定整齊劃一的標準。馬克思的閱讀速度較快。據(jù)《〈資本論〉的誕生》一文的記述,1850年12月,馬克思領到了一張英國博物館的閱覽證,從此,閱覽室成了他的半個家。他每天從上午9點一直工作到下午8點左右,回到家里還要整理閱讀材料所記錄的筆記。他所摘錄的歷史學、經濟學、法律學、農藝學、工藝學、解剖學等大量資料,都是在為寫作《資本論》做準備的。據(jù)有人統(tǒng)計,在世界一流的倫敦博物館所藏圖書中,馬克思閱讀過的書籍有1500多種,他所摘的內容和整理的筆記有100余本。如果具備了快速閱讀的能力,適當提高閱讀效率并不是一件壞事。
但是,大學生知識積累不太豐厚,閱讀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閱讀速度不宜太快。《語文課程標準(2013)》規(guī)定,默讀一般讀物,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初中生每分鐘不少于500字;高中生每分鐘不少于600字。中小學生基本屬于知識性閱讀,而大學生閱讀兼顧知識性閱讀和研究性閱讀兩種特性,不僅要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還要將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放在一起反復比較,從中受到啟迪、引發(fā)聯(lián)想。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閱讀速度不可能太快。參照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平均閱讀速度,即每分鐘默讀不少于300字,如果你每天平均閱讀2小時,每月60小時可讀108萬字,相當于五六本平均20萬字的書籍,每年閱讀65本。只要能夠堅持,大學4年你可以輕輕松松地讀完260本書。
近幾年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不少“速讀培訓班”。主辦者把閱讀分兩類:一類是傳統(tǒng)閱讀法,即以字、詞為單位逐個閱讀的慢讀法;另一類是快速閱讀,即以行、塊、頁為單位進行閱讀的速讀法。“速讀培訓班”的廣告詞說:“如果你希望徹底解除讀書慢的痛苦,那么你現(xiàn)在就進速讀培訓班,只需5天,你的閱讀速度就可以提高3到5倍,將會給你一個超人的新起點!”我沒有參加過這類培訓班,對速讀法的利弊難以發(fā)表評論。我只想告訴你:傳統(tǒng)閱讀法歷經幾千年的檢驗,的確有利于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至今仍是最常用的一種閱讀方法,不要輕言放棄。
2014年4月21日出爐的國民閱讀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而同期韓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11本,法國為20本,日本為40本,以色列為64本。以色列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我國的13.4倍。《世界各國閱讀排行榜》一出,輿論嘩然。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適時、適度公布與國民閱讀有關的數(shù)據(jù),對激勵人們發(fā)奮讀書有一定好處。但是據(jù)報道,有的地方已經開始下“閱讀指標”,規(guī)定處級干部每年集中讀書不少于多少天、一般干部集中讀書每年不少于多少天。有的地方規(guī)定一年要讀多少本書。如果一味強調閱讀數(shù)量,不講究閱讀質量和效果,就會催生“閱讀泡沫”。在大學校園,千萬不要盲目追求“閱讀GDP”。
宋朝理學家、教育家朱熹主張“少看熟讀”“埋頭理會”。他還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把這幾句話抄送給你,供你自主掌握讀書進度時參考。
祝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3月2日
上一篇:不要把時間消耗在無效思考上——寫給博士研究生的短札
下一篇:專注是記憶力的“增強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