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愛往往有許多附加條件
生活中,人們總是說愛是無私的。但事實上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其實是有條件的,有了太多的前提,如孩子要乖乖聽話媽媽才會愛你,孩子成績要很優秀媽媽才會感到驕傲,孩子要完成媽媽布置的任務才能去公園玩,才能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雖然,總的來說,父母是愛孩子的,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樣的愛添加了許多附加條件。
從前有一個小公主,因為她平時跟父母、哥哥沒有什么話說,所以她就拼命練習猜謎語,因為只有猜對了謎語,父母和哥哥才會跟自己一起,愛自己。
后來,小公主慢慢修煉成為猜謎語的高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可以猜出她的謎語,對于那些猜不出謎語的人,她就會給對方畫大花臉,給對方羞辱和懲罰。后來,她碰到了聰明的一休師傅,一休出了一道題:“什么東西有時候很硬,有時候很軟,雖然很小,但是可以裝得下整個世界。”小公主猜不出,卻渴望得到答案,一休說:“對于自己沒有感悟的人,告訴你答案也沒有用。”
為了得到答案,小公主跟隨一休師傅一起回廟里,朝夕相處,從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愛和溫情。她悟出了答案——心。她也知道了,只要自己心中有愛,心中有別人,就會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這時候她只想回到父母身邊。
跟故事中的小公主一樣,如果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那她就會拼命證明自己,因為只有成為父母心目中的樣子,才會贏得父母的愛。當然,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不過愛的方式有所不同。那些附加了太多條件的愛,是父母希望通過獎勵和懲罰的方法控制孩子的行為表現,以達到自己心中對孩子期望的要求目標。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基于這樣一些原因:
首先,父母自身可能就是在這樣獎懲刺激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們所受到的傳統教育是:父母生養了你,你就應該聽父母的;不管你是否愿意,父母做什么都是為了你好。在他們成為父母后,對孩子更多的是想要去控制,從而樹立自己的權威和存在感。
其次,大部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都是建立在交換的基礎上,父母不知道還能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
最后,大多數父母在養育孩子上總會更多關注其行為結果,因為用獎懲的方法去控制孩子的行為,在短時間內可以看到成果,這樣的做法簡單、直接,父母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服從。
小貼士
1.孩子不是順從的乖娃娃
養育孩子,并不是要把孩子訓練成聽話的乖娃娃。每一個孩子的行為都是由其內在感覺、想法、需求決定的。附帶條件的愛具體表現在,孩子表現優秀,就給予表揚;孩子表現比較差,就施加以懲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把孩子培養成順從、聽話的性格,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慢慢會變得不接納自己、缺乏自信、缺少內在獨立思考能力。
2.多看孩子的身心
父母應該多看孩子的全面身心,而不僅僅看到孩子的行為。畢竟每個孩子的個性有差異,對于每件事的內心感受和需求也不同,所以父母的養育方式也應該有所區別的。父母應全面看待孩子的身心,把目光放長遠,真正地接納孩子,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物質手段來控制孩子的行為,忽略孩子的內心需求。
3.無條件地愛孩子
父母應該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養育成長中,用心覺察、體會孩子的內心世界,無條件地愛他,與孩子一同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讓孩子到任何時候,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相信自己,從容解決。
4.少提要求
父母有條件的愛,只會讓孩子感覺這是在交換。因為他們只有完全符合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父母的愛,父母才會表現出愛。那么,這時候父母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要求。
5.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其實,每個孩子內心都是十分依戀父母的愛的,他們對失去愛感到恐懼。甚至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孩子們會努力地迎合父母的要求,以便換取父母的愛。如果孩子在這樣的教養方式中成長,通常會缺乏安全感,他們在以后的情感中會顯得更加冷漠。
6.注重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愛本質是無條件的,大部分父母都會說我們當然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不過真正重要的是孩子們感受到的是什么樣子,他們是否不管做對、做錯或做得不夠好都感受到了父母不變的關愛。所以,父母在愛孩子時,應該更多注重孩子的切實感受。
上一篇:焦點效應:讓他成為“焦點”
下一篇:特里法則:善于自省是孩子一生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