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上了考試焦慮癥怎么辦
明天就要期末考試了,子喬呆呆地坐在書桌前,既沒有在看書學習,也沒有聽到媽媽喊他吃飯,就像在神游物外一樣。媽媽喊了子喬好幾聲也沒有得到回應,因此著急地走到子喬身邊,對子喬說:“子喬,吃飯啦!”子喬一下子被驚醒,無精打采地回答媽媽:“我不想吃,沒胃口。”媽媽看到子喬的樣子,還以為子喬生病了呢,趕緊伸出手去摸了摸子喬的頭,說:“不熱啊?不像感冒。”子喬把媽媽的手拿開,厭煩地說:“哎呀,我沒有生病,我只是不想吃飯而已。”媽媽不由分說地拉著子喬站起來,走向餐桌:“不吃飯怎么行呢,明天就要考試了,吃飽飯才有力氣復習,才能考取好成績啊!”沒想到一聽到“考試”二字子喬倒是來了精神,對媽媽說:“考試,考試,你能不能不要把考試掛在嘴邊,好像生怕我把考試忘記了一樣。我告訴你,媽媽,我此時此刻滿腦子都是考試二字,甩都甩不掉。”媽媽不想和子喬起沖突,指著桌子上的糖醋排骨對子喬說:“快看,這是什么!”
子喬才吃了一塊排骨、幾口米飯,就放下碗筷,說:“我要去看書了。不然滿腦子都是糖醋排骨,考試該考不好了。”說著,子喬就站起來,自顧自地朝著房間走去。媽媽看著子喬彎腰駝背、疲倦無力的樣子,無奈地搖搖頭:“這才上小學就被考試愁成這樣,以后到了初中、高中,可怎么辦呢?非得被天天考試嚇死。”
子喬的表現,是典型的考試焦慮癥。因為馬上就要考試了,子喬忍不住感到緊張焦慮,為此導致食欲受到影響,而且還會出現失眠多夢等現象。有些孩子平日里學習很好,一旦到了考試的時候因為受到考試焦慮癥的困擾和負面影響,因而考試的時候發揮失常,導致成績非常糟糕。也有些孩子面對考試很輕松,為此可以發揮很好,反而使得考試成績得以提升。要想幫助孩子緩解考試焦慮情緒,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父母不要把考試、成績等掛在嘴邊,大多數孩子之所以考試焦慮,就是因為過于看重父母對他們成績的評價。此外,父母也不要總是把自家孩子拿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否則就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也會使孩子無法以從容的心態面對考試和學習。
其次,父母不要吝嗇認可和表揚孩子。很多孩子都缺乏自信,而表現出自卑的樣子,這是因為他們的自我評價能力不足,所以常常會把父母對他們的評價作為自我評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很吝嗇給予孩子積極的評價,而總是挑剔和苛責孩子,則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評價就會出現偏差,甚至處處否定自己。
最后,通過飲食調節也是可以有效緩解焦慮的。當孩子在考試之前把所有的精神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考試上的時候,父母可以想方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帶著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游戲,或者陪伴孩子一起看一場電影、聽一場音樂演奏,都是很不錯的選擇。父母切勿覺得孩子在考試之前只能看書復習,而不能做任何事情,這樣的做法恰恰會導致孩子變得非常緊張和焦慮。明智的父母是想辦法幫助孩子放松,保證孩子正常發揮,而不是抱著“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的想法,與孩子較勁,擾亂孩子考試的心情。父母放松,才能給孩子營造最好的備考環境,否則父母越是緊張,孩子就越是緊張,則只會導致事與愿違。
小測試:孩子真的厭學嗎
1.每天早晨起床都很困難,尤其是在想到要去上學的時候,更是愁眉不展,似乎要去的不是學校,而是刑場。
2.每天都在盼望著周末的到來,哪怕今天只是周一,哪怕今天只是開學的第一天,他們也依然對于放假充滿了熱切的渴盼。
3.一旦提起學習二字,孩子就馬上頭疼、肚子疼,各種癥狀。
4.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學習,對于學習既沒有規劃,也沒有目的。
5.上課常常走神,對于老師所講解的內容一知半解,有疑問也不會主動提問。
6.放學回家不想寫作業,能拖延多久就拖延多久,作業總是被逼著才會去寫。
7.寫作業的時候不愿意動腦子,常常抄襲其他同學。
8.經常找各種理由逃避上學,不愿意去學校。
9.經常曠課、逃學,對于學習沒有任何興趣。
10.每當在學習上遇到難題的時候,都無法正視問題,而是逃避和畏縮。
11.總是自我貶低,說自己很笨,不是學習的材料,一副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的樣子。
12.特別喜歡玩游戲,一旦打開電腦,馬上精神抖擻,一旦打開書本,馬上蔫頭耷腦。
13.學習表現不好,紀律遵守不好,經常會被老師叫家長,整個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和模樣。
14.寧愿坐著發呆,也不愿意寫作業或者看書。
15.有考試焦慮癥和恐懼癥,一到了考試的日子就各種不靈光。
16.從來不對父母說起學校和班級里的事情,恨不得把關于學習的一切記憶都從腦海中抹掉。
上述這些情況,都是孩子延誤學習的表現。作為父母,當孩子占據這些情況中的大多數時,就要意識到孩子出現了厭學情緒,也要引導孩子發現學習的樂趣,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否則,等到孩子的厭學情緒越來越濃,父母再想幫助孩子端正學習態度,正視學習上的各種難題,就會更難。為此,父母一定要用心觀察孩子學習上的各種表現,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表現,才能有效糾正孩子對于學習的錯誤思想,也才能幫助孩子端正學習態度。
上一篇:學會成長,做獨特的自己
下一篇:將眼光放在更遠處,別只看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