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生平簡介,布朗歷史評價,布朗怎么死的?
約翰·布朗(JohnBrown,1800—1859),十九世紀美國反對黑人奴隸制的杰出人物,著名的徹底廢奴主義者。他主張用暴力解決美國的黑人奴隸制問題,領導了著名的哈普斯渡口的起義。
約翰·布朗于1800年5月9日出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托林頓鎮一個白人農民家庭。他的祖父參加過獨立戰爭并為美國的獨立而獻身。父親歐文·布朗是一個積極的廢奴主義者。早在約翰·布朗幼年時,歐文就在俄亥俄州組織“地下鐵道”①活動,經常幫助南部奴隸逃亡到加拿大去。他的家也成了“地下鐵道”的一個“中轉站”。布朗從小受他父親的影響,同情黑人,憎惡奴隸制。
由于家境貧寒,布朗受的教育極不正規。1805年,布朗在俄亥俄州哈得遜鎮開始上學,不到兩年就輟學在家,參加勞動。8歲時母親去世。這時他已學會放牧牲口和鞣制皮革。他常和印弟安人一起放牧,會說一口流利的印弟安語。1812—1814年美英戰爭期間,他替父親趕牲口到前線,在外地親眼看到黑奴少年受到主人虐待的情景,加深了他對奴隸制的憎恨。
1816年夏,布朗加入哈得遜公理教會,從此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隨后,他曾到馬薩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上學,不久因經濟困難被迫停學。1817年夏,他當了一名鞣革匠。他邊勞動邊自學,閱讀了許多關于革命斗爭的書籍和人物傳記,熟悉十八世紀法國和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能背誦《人權宣言》和《獨立宣言》;通過自學,他還掌握了測量技術。
1820年6月,他和農村姑娘狄安瑟·拉斯克結婚。1832年狄安瑟·拉斯克得產后熱去世,留下5個孩子。1833年7月他又和瑪麗·安·戴伊結婚。戴伊后來又生了13個孩子,但大多夭折了。
1825—1835年間,他不得不為眾多人口的家庭生計奔波,先后輾轉于俄亥俄州、紐約州和馬薩諸塞州等地。為了掙錢養家,除了當鞣革匠、鄉郵員外,他還當過土地測量員、牧羊人、農民、家畜飼養者、木材商等等。沉重的家庭負擔養成了他勤苦節儉、堅韌不拔的精神。他為人嚴肅認真、勤于思索,富于正義感。
自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被販賣到弗吉尼亞州做奴隸起,美國南部發展了以黑奴勞動為基礎的種植園經濟。在種植園里,勞動率低下,地力迅速耗盡。奴隸主企圖用不斷擴大奴隸制地盤來維持自己的經濟利益。十九世紀初,美國開始工業革命,北部資本主義發展較快,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充足的原料和廣大的國內市場,與南部奴隸制經濟發生了矛盾。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起,北部廢奴運動逐步興起。廢奴派內部起初大多主張以和平手段達到廢奴的目的。
布朗這時的政治傾向也是一個非暴力主義的廢奴派。除了積極幫助奴隸逃亡外,他一直打算積攢點錢在哈得遜為黑人辦一個學校。他還打算親自撫養黑孩子,使之受到良好的教育,用事實證明黑人的智力絲毫也不遜于白人。
1835年前后,隨著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約翰·布朗經營的事業也蓬勃發展起來。他當了一個銀行的董事。布朗開始籌辦他計劃已久的學校。1840年,他申請購買奧伯林學院位于弗吉尼亞北部的1,000英畝土地,得到奧伯林學院校董會批準。這時,他的計劃又進了一步,想把那里辦成黑人訓練基地,開辟成“地下鐵道”的新干線。由于1837—1839年的經濟危機使他受到沉重打擊,他不得不在1842年宣告破產。他和兩個兒子為此而坐牢,辦學校的事只好作罷。
大約就在這個時期,布朗的思想隨著全國反奴隸制斗爭的發展,起了質的飛躍。從布朗青年時代起,美國社會上反奴隸制運動逐漸高漲。1831年爆發了著名的納特·特納奴隸起義,起義被血腥鎮壓了,但激起更多的人投入反奴隸制斗爭。1833年“美國反奴隸制協會”成立,全國有組織地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廢奴運動。“地下鐵道”遍布全國,成功地幫助一批批黑奴逃亡。奴隸主切齒痛恨廢奴運動,不惜以反革命恐怖手段加以報復。蓄奴派暴徒到處襲擊廢奴主義者,氣焰十分囂張。1837年,著名的非暴力主義的廢奴派報刊發行人伊萊賈·洛夫喬伊慘遭暴徒殺害。約翰·布朗家鄉的一個女教師因為招收了黑孩子入學,學校也被暴徒搗毀。
蓄奴派的種種暴行深刻地教育了布朗。他在一次追悼洛夫喬伊的大會上說:“從現在起,我要把我的生命獻給摧毀奴隸制的事業。”后來,他又對家人說,他打算積極對奴隸制作戰,要求他的子女們和他一起宣誓,要“用暴力和武器”同奴隸制斗爭到底。他要求他們一定要遵守這個誓言。自此,約翰·布朗由一個非暴力主義的廢奴派轉變為一個堅強的、主張用暴力解決美國奴隸制的積極戰士。
1844年,布朗與阿克倫的商人西蒙·佩金斯合伙開辦羊毛商行。他利用業余時間研究黑人人口調查和分布情況資料,繪制奴隸逃亡的地圖。他研究了黑人的歷次起義,特別是丹馬克·維西和納特·特納的事跡。他還研究了海地革命史,對杜桑·盧維杜爾十分崇敬。他設法結識了加內特、洛關、格洛斯特和麥丘恩·史密斯等黑人領袖,與日益高漲的廢奴運動建立了廣泛的聯系。
1846—1851年間,他的武裝斗爭計劃逐漸醞釀成熟。1846年,他曾把計劃簡要地告訴他的看門人和親密朋友、黑人托馬斯·托馬斯。1847年他第一次會見著名黑人領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時,又詳盡地告訴道格拉斯,征求他的意見。據道格拉斯回憶,布朗說他曾實地考察阿利根尼山脈(有人推測,他可能就是那次要購買奧伯林學院的土地時,去過該地),認為那里地勢險要,前有渡口、后有山脈,附近有軍火庫,可做游擊隊的基地。他準備先帶領25名左右的精銳戰士,分成5個小分隊,分頭發動黑奴參加隊伍,幫助大批黑奴逃亡。道格拉斯是主張以合法斗爭反對奴隸制的黑人領袖,他向布朗提出,也許可以用其它方法使奴隸主回心轉意。布朗異常激動地回答說,勸說奴隸主回心轉意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他了解這些奴隸主,除非讓他們感到大棍子快要打倒頭上,否則,靠勸說永遠也不能使他們放棄奴隸。
1849年8月,布朗乘去英國銷售羊毛的機會周游了歐洲大陸,參觀了許多古戰場和舊城堡,還收集了許多關于人民起義的書籍,希望把這些有益的經驗用到美國的反奴隸制斗爭中去。
1850年,在蓄奴派的操縱下,美國國會通過“逃亡奴隸法”,規定凡是南方黑奴,不論逃到北方何處,都可被追緝送回南方。約翰·布朗堅決反對這項法律。他向黑人宣傳:應該組織起來,以武力抵抗它的實施。1851年1月15日,在布朗的積極組織下,在斯普林菲爾德成立了《美國基列人①同盟》,這是黑人反抗“逃亡奴隸法”的武裝團體,也是布朗武裝黑人的嘗試。44個黑人加入同盟。盟約規定成員外出時要隨身暗藏武器;如果遭到逮捕,全體成員應團結一致進行抵抗;發生戰斗時,要“堅決、果斷和冷靜”,要奮勇殺敵,互相支援,堅持戰斗;萬一被捕,寧死也不泄露機密。布朗還告誡他們:發現叛徒就必須堅決處死。
1854年1月,佩金斯—布朗羊毛商行由于斗不過工廠主的聯合壓價,經過幾年掙扎終于停辦。布朗經營的經濟事業失敗了。但此時此刻,布朗心中裝著更大的事業——反奴隸制斗爭。他對于經營個人的經濟事業早已不大關心,羊毛商行的關閉在他無異丟掉一個包袱。從此,他把自己的全副精力專心致志地投入反奴隸制斗爭。
1856年,布朗率領兒子們參加了堪薩斯內戰①。他堅決反對堪薩斯資產階級自由派領導人的妥協態度,帶頭武裝抵抗奴隸主的瘋狂進攻。為了回擊奴隸主暴徒對自由土壤派在堪薩斯的據點勞倫斯的襲擊,他在天鵝澤懲治了奴隸主歹徒。他的兒子弗雷德里克在保衛堪薩斯的斗爭中犧牲。布朗的行動激發了堪薩斯和全國人民的斗志,大大推動了爭取堪薩斯成為自由州的運動。
堪薩斯的斗爭經歷使布朗更加堅信,只有武裝斗爭才能消滅奴隸制。他決心將計劃多時的起義付諸實施。經過一番籌備,1858年5月8—10日,布朗在加拿大肯特縣查達姆召開了秘密會議。參加會議的有33個黑人,12個白人,其中包括東部資產階級廢奴派的代表。會上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聯合戰斗的革命組織,布朗當選為總司令。布朗為未來的革命政府起草的《臨時憲法》也在會上通過了。這部憲法集中地反映了布朗的革命思想,說明他的思想已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它指出,“奴隸是,而且應當是獨立自由的,正象上帝萬古不變的法律要求人人應當獨立自由那樣”。奴隸制是強加在黑人身上的“非正義戰爭”。它莊嚴宣告:奴隸“完全有權利、有充分和正當的理由去反抗壓迫者的暴政”(序言)。它還提出:消滅奴隸制是美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因此,它代表黑人向美國各族人民發出呼吁,懇求幫助。《臨時憲法》還規定:要剝奪奴隸主的財產(第36條),這就意味著要摧毀奴隸制的基礎。它還規定:本組織的成員人人必須參加勞動,不勞動者將受懲罰;一切繳獲或沒收的財物、本組織成員和家屬的勞動所得屬于全體成員所共有(第28條)。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布朗具有這些先進思想是難能可貴的。
查達姆會議上作出了武裝起義的決定。起義預定在1858年秋天舉行。但是,由于混進起義隊伍的投機家英國人休·福貝斯的破壞活動,起義時間被迫推遲。這次推遲對布朗的起義計劃是個很大的打擊。由于沒有可靠的基地供長期隱藏大批人員,也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維持大批人員的生活,加拿大召募黑人的計劃被取消,好容易聚集起來的骨干隊員不得不分散,各自去謀生,造成以后召集的困難。布朗本人不得不再次奔走東、北部各州,去說服動搖不定的資產階級廢奴派領袖,籌集資金和武器,結果成效不大。
為了吸引更多的黑人群眾參加他的行列,布朗曾努力爭取很有號召力的黑人領袖道格拉斯,希望道格拉斯和他一起干。但道格拉斯認為他襲擊哈普斯渡口的計劃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把矛頭對準了聯邦政府而不是對準奴隸制。道格拉斯表示他只同意布朗過去的計劃:建立基地訓練黑人,幫助黑人逃亡。兩人各自堅持己見,不能說服對方,只好分手。
1859年6月,布朗在離哈普斯渡口四、五英里的地方臨時租了一個農場,儲存武器,隱蔽起義人員。他決心單獨干。
1859年10月16日,布朗不顧身體有病,帶領一支由22人組成的隊伍,其中有他的三個兒子和女婿的兩個弟弟,還有六、七個黑人,襲擊哈普斯渡口。計劃占領那里的軍火庫,期望一旦義旗高舉,成千上萬的奴隸就會蜂擁而來參加他的隊伍,奪取軍火庫的武器后進入附近的山區,建立游擊據點。
布朗輕而易舉地切斷電線、扣住火車、占領了城鎮、控制了軍火庫。但是布朗帶領的人員太少了,因為上次起義計劃被推遲后,分散的人員中,不少人來不及趕到。在查達姆會議前后曾答應參加起義的黑人領袖哈里埃特·塔布曼在起義前就病倒了,不能前來。有的廢奴派領袖不同意布朗的襲擊計劃,撤銷了對他的支持。因為事先并未進行周密詳盡的調查,與預期的相反,這一帶只有少數黑人家奴,并沒有大批田間奴隸能夠發動來參加起義,因而起義隊伍未能迅速擴大。軍火庫雖到手了,卻無法實現奪取武器以壯大起義隊伍的計劃。10月17日凌晨,奴隸主調來1,500名民團,把布朗包圍在消防站里。當天午夜以前,羅伯特·李上校和斯圖爾特中尉率領一支海軍陸戰隊從巴爾的摩趕到。在強大敵人的包圍下,血戰兩晝夜,布朗身負重傷,起義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起義者中9人犧牲,其中有布朗的兩個兒子奧利弗和沃森;6人逃脫;包括布朗在內的7人被俘。
被俘期間,布朗大義凜然,英勇不屈,視死如歸。有人要營救他,他斬釘截鐵地說:“我想,我除了一死報我所熱愛的事業外,現在沒有更好的辦法。”布朗和他的戰友以“謀叛罪”被判以絞刑。1859年12月2日布朗毫無懼色地走上絞刑臺。在就義前,他留下遺言說:“我,約翰·布朗,現在堅信只有鮮血才能洗清這個有罪國土的罪惡。我過去自以為不需要流很多血就可以做到這一點,現在我看到,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這是布朗自己對起義失敗的最好的總結,是他用鮮血換得的教訓。
布朗起義盡管由于準備不充分、敵我力量懸殊太大,軍事上帶有一定的盲動性和冒險性而終至失敗,但他的犧牲不是無謂的。在北方,許多城市為布朗舉行哀悼儀式,甚至游行示威。這次起義大大推動了廢奴運動的發展,并指出了正確的方向。布朗起義是用暴力消滅奴隸制的嘗試,也是這種斗爭的催化劑。布朗就是抱著這種信念發動起義并從容就義的,因而曾得到馬克思的高度評價。馬克思說:“現在世界上所發生的最大事件,一方面是由于布朗的死而展開的美國的奴隸運動,另一方面是俄國的奴隸運動。”①美國反奴隸制斗爭的進程也證明了布朗起義的影響。原來一些溫和的、主張非暴力的廢奴運動領導人,也不得不承認武裝反對奴隸制的必要性。布朗犧牲后不久,廢奴運動領袖之一溫德爾·菲力浦斯在紐約的群眾大會上號召人們向布朗學習,拿起武器同奴隸制斗爭。他說,美國人民反奴隸制運動經過30年的“思想起義”階段,現在已進入“武裝起義”的新階段;哈普斯渡口就是今天的列克星屯(美國獨立戰爭開始的地方)。布朗起義成了美國1861—1865年內戰的先聲。在后來的內戰中,著名的《約翰·布朗之歌》成為北方軍隊中激勵人心的軍歌。歌詞寫道:
“約翰·布朗的尸體在墳墓里躺著朽壞了。
但是他的靈魂正在繼續前進!”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638.html
上一篇:布朗基生平簡介,布朗基歷史評價,布朗基怎么死的?
下一篇:布魯諾生平簡介,布魯諾歷史評價,布魯諾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