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的傳統建筑·臺灣的庭園
庭園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庭園特點在于,它把大自然的景觀濃縮起來,放到人們的跟前,在一座園子里能看到山、水、樹、花等等,填補人們生活中的不足,彌補人們一時不能直接接觸大自然的缺憾,因此,庭園建筑中很講求意境,因為好的意境可以啟發和安慰人們疲憊的心靈。臺灣歷史上建筑過相當多的庭園,最著名的可數臺北的林本源花園和晴園,新竹的北郭園和潛園,臺中的萊園和吳家花園,臺南的固園和歸園。
(1) 臺北林本源花園。臺北林本源花園為林本源家族的私人花園,是林本源家族住宅的一個組成部分。座落于臺北縣的板橋市,這個花園是林宅中最精華最壯觀的部分,所占面積計五千五百多坪,建造于1888年(光緒十五年)至1893年(光緒十九年)費時五年,花資五十萬兩銀子,比幾乎同時建造的臺北府城造價二十萬兩銀子多出一倍半,其氣魄可想而知。林本源花園的設計者,乃是篆隸名家呂西村和南畫名人謝琯樵等人。呂西村即呂世宜,福建廈門人,在書法上有極深的造詣,尤擅長于篆書和隸書,學問淵博,擔任過《廈門志》的總校對,后被聘請到臺灣,在林本源家擔任家庭教師,先后教過林平侯之子林國華、林國芳兄弟和林國華之子林維讓、林維源兄弟,在臺灣生活了二十多年,對臺灣頗有感情。謝琯樵,福建詔安人,善作水墨畫,獨樹一格,人稱他為南畫名家,在閩南和臺灣都很有影響,受到林本源一家的賞識,應邀參加林家建筑,擔任設計師。林宅花園的設計和建筑,出于呂、謝等名師巧匠的互相配合,結構精工,終使它名聞內外。林家花園內一亭一閣一丘一水,無不富有詩情畫意,園中原有白花廳、汲古書屋、方鑒齋、戲臺、來青閣、觀稼樓、香玉簃、月波水榭、定靜堂等勝處,極亭榭樓閣之美。花園墻壁的土窗、瓷窗、磚窗的圖案多種、形態萬千,有竹形、桃形、石榴形、香爐形、瓶形、八角形、六角形、蝶形、蝙蝠形、錢形、等等。園內欄桿有木質的、瓷質的,優美耐用。建筑物上有木雕、泥塑等多種,形態活潑,令觀賞者贊嘆不已。特別要提到的是,定靜堂的墻壁安有八角形、龜甲形、十字形、花卉形磚片,形體多樣,為各省其他建筑物所罕見之逸品,怪不得有人把這花園稱為人間仙閣。園中的涼亭與臺榭可說在世界風景建筑藝術中獨樹一幟,是我國最富民族特色的園林景觀。
(2) 臺北晴園。臺北晴園由祖籍福建南安的黃純青所建造。黃純青原名黃炳南,其父黃文隆于清嘉慶初年到臺,在臺北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黃純青出生于臺北,二十歲時臺灣被日本占領,參加過抗日戰爭,后從事養豬和釀酒業,拒絕為日本殖民者賣命,六十六歲時舉家搬到臺北市擇圓山之南造晴園家居。晴園位于中山北路,環境清幽,在臺北市是鬧市中的靜處。晴園是中國的傳統建筑,分住宅和庭園兩部分。住宅包括本宅和別宅。本宅名“來青閣”,取古代改革家和詩人王安石詩句“兩山排闥送青來”之意,恰巧晴園可遙望臺北縣淡水河兩岸的大屯山和觀音山,可謂兩山送青來。別宅在晴園東北隅的雅靜處,是座綠壁紅瓦的建筑,前有蘭室,后設書房,名“晴齋”,環境清雅,是讀書養性的好地方。庭園中有山有水,樹木成蔭,山上有柳,柳條下垂,對著曲池,池中有蓮,蓮葉田田,魚游其間,怡然自得,池中還有噴泉,泉噴出來化為點點細雨,落于柳葉,滴滴作響,此時小鳥吱吱,在枝上跳躍戲水,人稱此處勝景,別地難與媲美。整個庭園包括北園、南園和西園。北園紅墻碧瓦,風景尤為宜人,那里百花盛開,果樹滿園,四季如春。除了百花和果樹,還有藤棚連接,藤花飄落棚下,遍地如黃金,薔薇滿架,芝蘭滿堂,一派紅綠;園中月桂環林,風吹花飄,頗具詩意。園中還有一處假山叫“飛來峰”,那是園主人從大陸杭州借來的名字,把這一名字同杭州的靈隱寺緊密地連在一起,令人感到親切。南園引人注目的有“五老峰”,那里遍栽杜鵑,每當開花時節,鮮艷奪目,五老峰下有九曲塘,池塘上有石橋和峽谷,瀑布自上而下,發出悅耳之聲,五老峰上的紅紫花開,襯映九曲塘里的綠水漣漪。面對此種景致,誰不動心?“五老峰”不過是一處假山,1950年5月5日,時年七十五歲的園主人,約了同齡的五位老人,在園里吟詩小敘,并以假山為背景留影紀念,因五老留影于假山前,此后假山被稱為“五老峰”,傳為美談。與南園、北園相比,西園的景觀顯得遜色。不過,西園通向南園的圓通門和通向北門的迎曦門也給游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那里堆砌的自然石蛋,雅致可觀,亦可使那些策杖尋詩者流連忘返。
(3) 新竹北郭園。北郭園籌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第二年興工建造,鑿池通水,積石為山,前后四年才造成,建造它的主人叫鄭用餳。鄭用餳字在中,號祉亭,祖籍福建金門,其父崇和跟隨祖父于乾隆四十年遷居臺灣,先居苗栗,后轉來新竹。用餳自幼聰明,通曉儒家經書并熟悉制藝,二十三歲時中了秀才,道光三年(1823)赴京參加三場考試,中了進士,被稱為臺灣第一個進士。鄭氏起先在京任職,后以母親年老為由,告假返臺,讀書自娛。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他曾出資募勇支援前線抗英斗爭,受到臺胞贊頌。平時他還為阻止分類械斗,奔走各莊。他所建告的北郭園,也屬臺灣一處勝景。
北郭園因在北門城外,又叫“外公館”,取李白詩句“青山北郭”而名北郭園,位置幽逸,分內外兩處,入園處有鐘樓一座,十分醒目,園內花木亭榭、假山、石洞、曲池、拱橋和深院等,與荷花相映,使人有步入仙境之感。園中的各種建筑,都有名稱,其中以北郭園、小壺天、稼云別墅、偏遠堂、履中踏和孫芝斯室等尤為清雅。北郭園修筑得美侖美奐,園內遍植名花異草,那里的一亭一臺一草一木,都被安排得恰到好處,特別是那些建筑,將山水自然美勾勒得更為逼真。園內有株蒼松曰:“太守松”,據說乃家永太守所贈,主人還立石志之,以表紀念。這北郭園雖然昔時的大門還在,但園內面目全非了。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公路穿過園內,致使該園改變了模樣,除了還留有門樓、稼云別墅和鄭氏家廟外,現在別無他物。如果要了解它的昔日的勝景,只好查考歷史文獻了。北郭園曾受到臺灣詩人學士的注目和贊頌,愛國詩人連雅堂有詩寫道:“詩界猶堪張一軍,北郭花木更清芬。山河歷劫杯長在,風雨聯吟硯未焚。家世潔經傳異代,交游置驛重人群。竹城觴詠逢今夕,帶草堂開翰墨薰”。(見《劍花室詩集》)。
(4)新竹潛園。除了臺北縣板橋的林家花園和新竹的北郭園,在設計和建筑方面,最講究的大體可算新竹西門的潛園了。潛園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費時十年而成,原是林占梅的私人別墅。
林占梅字雪村,祖籍福建同安,1821年出生于臺南,其父林紹賢在臺灣辦鹽務發了大財,“富冠一鄉”,以后舉家定居新竹。林占梅是個愛國者。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侵略者曾多次襲擊臺灣,給臺灣安全以極大威脅。為了國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嚴,林占梅毅然投入保衛臺灣的戰斗,他還捐獻巨款為臺灣修筑炮臺和修建八里坌的堵墻等,在防御外來侵略,保衛祖國臺灣方面出過大力,受到臺灣同胞的稱頌由清政府授予知府銜,后升為鹽運使。
林占梅小時即聰明異常,通詩書、精音樂,著有《琴余草》八卷,性豪放,好結交天下名士,濟困扶危,平時對園林生活和建筑藝術很感興趣,并用于實踐中。年輕時,林占梅曾跟著他岳父黃驤云到大陸暢游名山大川,瀏覽蘇州、杭州名勝,見識大為增廣,學問因此大進,對于祖國傳統的庭園建筑之精美,亦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1849年,他在居住地新竹西門城內購地二十多畝,費資十八萬兩,參考蘇州等地傳統庭園建筑,自行設計,聘請大陸庭園師傅及工匠到臺,興建了一座別墅——潛園。
臺灣潛園建筑結構十分講究,屬于祖國的傳統建筑。潛園包括住宅和庭園兩部分,園門位于東北角,按福建傳統結構由大紅磚砌成。入園即可見到涵鏡軒及碧棲堂等建筑,繞過碧棲堂沿著大池向西行,有一瀕水的游廊,廊下一邊為欄桿,另一邊則有各式花窗,游廊盡頭接上爽吟閣。爽吟閣乃全園中最精美的二層建筑,建于池塘之上,前方附建一類似廂房的水上回廊,回廊中開一小門,小門出來可乘小船游池,池邊都以天然奇石陳列布置,清泉漣漪,花木扶疏,加上庭屋設計精致,回廊曲水,樓臺亭閣,點綴得恰到好處,處處引人入勝。其中三十六宜,梅花書屋,掬月弄香,留客處等亭榭建筑,專供暇時讀書游樂之用,由于林占梅平時愛梅,園中梅樹甚多,每當梅花盛開之時,他便邀請騷人墨客,在園內飲酒賦詩作樂,稱為“潛園探梅”,一時成為美談。潛園因此被列為竹塹八景之一。園中景物,除上列涵鏡軒、碧棲堂、爽吟閣、三十六宜、梅花書屋、掬月弄香、留客處等,還有釣魚橋、陶愛草廬、香石山房、小螺墩、蘭汀橋、吟月舫、浣霞池、宿景圓亭、留香閘、雙虹橋、逍遙館、林下橋等。各建筑物和景物上,壁雕精巧玲瓏,窗聯滿月,皆出林占梅和名家手筆,那真是一派富麗境地,當時臺灣許多名士詩人多出入其門,人說那里“文酒之甚(盛)冠北臺”。潛園于19世紀中期在臺灣盛極一時,后因涉及訴訟,林家家道敗落,1868年(清同治七年)10月,林占梅吞金自殺,死時才47歲,潛園失去主人,自不再有從前之盛景了。1895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臺灣,新竹多次遭到戰火,林家退出新竹住處,潛園荒廢。據說現在潛園僅剩下福建式樣的紅磚門,門額還可見到“潛園”字樣,此外別無他物。
(5) 臺中萊園。萊園位于霧峰。霧峰在臺中市的南面,原名叫阿罩霧。萊園的建成,幾乎全是大陸名師巧匠的心血之結晶。可以說它是中華民族古老建筑在臺灣的代表作之一。萊園建于清光緒十九年,即日本侵略者占領我臺灣前兩年,建造萊園的主人是臺中大族、大財主林奠國的第三子林文欽。林文欽字允卿,號幼山,是個關心公益事業,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人。文欽于1884年(清光緒十年)入泮,當時臺灣兵備道劉璈見而奇之。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國侵略軍多次兵犯臺灣,在民族遭難的關鍵時刻,林文欽積極行動起來,檄募義勇,保衛桑梓。他曾集合佃兵五百名自備糧草、武器,到臺南援助官軍,抗擊外來的侵略,林文欽這種愛國舉動,得到群眾的贊揚,清政府亦通令予以獎勵。林文欽平時善事父母,亦每得臺胞稱贊,日常生活中他處處考慮父母的安全與方便,萊園就是他為頤養母親羅太夫人而建造的。
霧峰林宅分頂厝和下厝,萊園在林宅的下厝。林宅下厝后面原是山丘,后被辟成花園,這便是萊園。萊園布局幽靜,結構宏偉,一派莊穆氣氛。園內建有搗衣洞、玉桂樓、荔枝島、夕桂亭、小習池、木棉橋、萬梅庵、千步登、望月峰等景物,美不勝書。萊園中的“萊園雨齋”景色,還被列為臺中十二勝景之一。萊園以其幽雅而聞名全臺、霧峰林宅同板橋林宅一起被譽為臺灣舊式建筑的兩大典型。雖然它的建筑面積比林本源宅小了些,但其裝飾上的豪華程度,甚至超過林本源宅。萊園更以自己幽雅的特色吸引臺灣各地的詩人和學士們的向往。日本占領臺灣期間,臺灣詩人、學士紛紛組織詩社,以保存祖國的文化遺產。詩社中有一個稱櫟社,參加者有著名的愛國詩人連橫、林幼春等,他們就常在這里雅集,擊缽吟詠。戊戌變法首領梁啟超,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期間,曾帶其女兒一起游臺灣,并專程到臺中霧峰,住在萊園玉桂樓,同林文欽的兒子當時被稱為臺灣抗日領袖的林獻堂等人,詠詩唱和,一時傳為美談,而萊園也因此名聲大噪。
梁啟超曾寫了十二首贊美萊園的詩,其《萊園雜詠》有一首寫道:“人物自是徐孺子,山林不數何將軍。稍喜茲游得奇絕,萊園占盡月三分。”令人可惜的是,舊日萊園的景物,多被破壞,如今那里只剩下一個荷花池,一個涼亭以及后山林氏祖墳等。舊日萊園中各種建筑物上的雕梁畫棟和當年那里的弦歌吟唱,都成為過時的夢境了。
(6) 臺中吳家花園。臺中另一個著名的庭園是吳家花園,它與萊園并稱為臺灣中部兩大名園。吳家花園位于臺中縣太平鄉,面對大里,背靠冬瓜山。吳家花園面積達七公頃,比霧峰萊園還大兩倍。這個花園四周全是粉墻,蜿蜒半公里,粉墻上處處有綠色的瓷窗,頗有一番不同風俗的氣派。進了花園,人們可看到那廣闊的庭園中有古舊廳堂、噴水池、石拱橋、亭臺樓榭等。廳堂和亭臺上雕梁畫棟,精致生動,別具一格,使人看了感到古雅秀麗。庭院外圍遍植荔枝果樹,可說是一個荔枝園,綠葉蔽空,蔭涼清幽,頗有南國的氣氛。荔枝園的南面是占地一公頃多的墓園,那是西式墳墓,仿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墓墻上有各種雕刻,栩栩如生,猶如一幅洋畫。墓的規模宏大,雕刻精美,壯麗豪華,人稱臺灣第一。吳家花園的主人祖籍福建龍溪(今龍海)縣,于明末清初靠做生意發了財,成了望族,光緒初年由吳鸞祈擇此建造花園別墅,因為該花園別墅富麗堂皇,所以引人注目,名噪一時。后來大概由于家道衰落,吳家花園變成餐廳旅館,可生意并不好,只好歇業,仍做住家。1976年,吳家后代吳燕生(臺灣女詩人,因出生于北京故有燕生之名)去世,后繼無人,花園被賣出。這座繁榮了近一個世紀的臺中名園,終于衰敗下去,昔日的繁華景象已找不到了。但在庭園中所體現的中華傳統文化之蘊意仍為人們所回味。
(7) 臺南固園。固園位于臺南市東門,面積不怎么大,但布置得十分古雅而淳樸,園中有亭有閣,有池有橋,分配適中,顯得優美,令人徘徊瞻顧,更是詩人雅士唱和的好場所。固園的主人,是兩個兄弟,兄名黃欣(又叫黃茂笙)號南鳴,生于1885年(光緒十一年);弟名溪荃(或叫谿泉),生于1891年(光緒十七年),都是能詩善文的雅士,平時參加臺南的名詩社——南社活動,人稱之為固園二雅。黃氏兄弟祖籍福建晉江,遷臺后一直住臺南,后來經營糖廠,把粗糖、黑糖加工為精細糖出口,大發洋財,家業大為興旺。1895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臺灣,給他們一家帶來了麻煩。日本在臺灣南部辦起各種制糖廠,采用新式機器制糖,黃氏的舊式制糖因競爭不過而受到淘汰。黃氏一家便將原來的制糖廠地址改建成一座庭園,這便是固園了。
固園中有兩座橋——石條橋和渡月橋特別引人入勝,人們可在那里飽覽水中無窮之樂趣。石條橋是用一塊幾丈長的石條架擱在水池上,由于四周景色優美,使人有“如長虹臥波”之感。渡月橋呢?橋名本身已富有詩意了。橋頭有一笠亭,不尚浮華,但古色古香。亭上有許多對聯佳句,如“一笠亭前看渡月,半池魚水滿庭樾”。“渡月橋頭一笠亭;天風吹飏半池星”等,叫人看了引發情思,飄飄欲仙。固園前端還有不少奇石和假山,把園的前庭點綴得更加清幽,假山使用的石頭是天然大石塊,古趣盎然,那里種植多年的樹林,大多是帶有熱帶情味的椰子林,別有一番景色。固園雖建造于市廛之中,但由于人工的修飾,倒也古木參天,花葉扶疏,山光水色,相映成趣,而園中的四梅草堂,還是全臺詩人吟詠唱和之場所。堂左有一獨醉齋,單名字就已令人向往了。
(8) 臺南吳園。位于臺南市民權路的吳園又叫紫春園,據說紫春園是在當年何斌的庭園舊址中建造起來的。何斌又叫何廷斌,福建南安人,原為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部屬,早年跟隨鄭芝龍到臺灣從事開發。何斌居住臺灣期間,在自己的住處按祖國傳統建筑格式,建造了一座庭園,俗稱樓子內,經常從大陸請來劇團到那里演出祖國的傳統戲劇,用以銷解鄉愁,可謂不忘故國之音。何斌死后,庭園亦衰敗下去。1830年(道光十年)鹽商吳尚新,在庭園的舊址重建園亭,名紫春園,通稱吳園。吳園內有一水塘,塘邊建造了兩座水榭,山水一體,松林相護,四廊碧波,在夕陽的輝映下分外誘人,水塘有水相通,穿過吳氏住宅的兩邊,大有水鄉之感,而水塘對岸,用硓石堆成一座“飛來峰”。飛來峰原乃杭州西湖畔的名山,把名字安在假山上,一時名聞臺灣,為此,吳園曾獲得“全臺庭園之冠”的稱號。日本占領臺灣期間,這里改建成旅社、圖書館。今日的吳園亭軒塌毀,塘水干涸,加上附近建起大樓的影響,使之失去名勝靈秀之氣,不免令人可惜。
(9) 臺南歸園。臺南歸園位于臺南縣歸仁鄉,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一年,原名叫“下宅公館”(或稱“下仔公館”),先是福建籍姓吳的大戶人家的別墅,當地人稱“吳老爹公館”,后來幾次換主人,到日本侵占臺灣期間,那里已殘破不堪了,成了荒蕪之處。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臺灣歸還中國,時有一位老詩人叫陳江山的,將它買下,加以修葺一番后,作為飲酒吟詩和居住的地方,改名“歸園”。歸園是一座形式特別的建筑,在小村落的田園之中,遠遠望去好像是一座古城堡,又好像是一處仙洞,四周樹林很多,又沒有加工整理,使人看了有“世外桃源”之感。這座建筑前面有一圓拱門,圓門上有“歸園”兩個大字,圓拱門外樹立著一塊大理石燙金字的牌子,記載歸園的歷史沿革。這是一處古跡,是游客們尋幽訪古的好去處。老詩人死后,那里成了無人居住的荒園,1973年起作為古跡供人游觀,仍稱為“歸園”。歸園面積并不大,可是平面十分獨特,有一半是池塘,房屋建筑全被池水所包圍,像是一個與世隔絕之孤島。水池成幾何圖形,水域大且深。建筑結構中西合壁,從進口處看,園拱及圓窗,是西式建筑格局,從正部進去并非對稱房間,一側大一側小,正面有一邊墻系用硓石砌成的,因為對著中國式的馬背形屋頂,墻被當成是一座假山,上面地方雖小,但形成一個小屋頂花園,沿著邊上還有一坐椅供人坐此小憩,欣賞景色,旁邊有一小亭,亭邊可通入正屋側間的夾層中,這暗道增加了它的幽趣。亭在小丘一隅,亭邊有古榕樹,樹根都伸進了亭子內,奇特有趣。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臺灣土著民族及其不同部分
下一篇:臺灣文化·河洛人、客家人及其習俗·臺灣的禁忌與彩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