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建筑·湯陰岳飛廟
岳飛廟位于湯陰縣城內西南隅岳廟街,原為“精忠廟”,又稱“宋岳忠武王廟”。廟中主要祭祀岳飛,同時也祭祀他的家族和部將,是一座合祭祠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飛廟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春,明、清多有增修。整體布局略呈長方形,占地面積約6190㎡。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長110m,南寬35m,北寬60m。岳飛廟整體建筑呈中軸線對稱分布,主要建筑坐落在中軸線上,次要建筑分落左右。中軸線上有施全祠、山門、儀門、御碑亭、正殿、寢殿、三代祠,兩側主要有精忠坊、東大門、肅瞻亭、覲光亭、東西配房等。
精忠坊為河南現存不多的六柱五樓木結構牌樓,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為岳飛廟的西大門。坊額上書“宋岳忠武王廟”。施全祠為硬山式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祠頂覆筒板瓦。祠堂后壁鑲嵌“盡忠報國”四字,為明成化二年(1466)云南道監察御史孫坷所書。祠前并排有秦檜、王氏等五具鐵跪像。東大門為廡殿式磚制仿木結構,灰瓦頂,門兩側八字墻上“忠”“孝”二字,揭示了岳飛的精神核心。
山門為硬山式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山門兩側八字墻內鑲嵌琉璃壁。儀門為清道光五年(1825)重修,廡殿式磚制仿木結構,面闊三間,主門為石券門,綠色琉璃瓦頂,掖門為磚券門,灰瓦頂。
儀門前東院為肅瞻亭,西院為覲光亭。東西院和儀門院的四周花墻壁間分別鑲嵌形制不一的碑碣94塊,多為明清時期文人學士歌頌岳飛的詩詞文賦和重修、擴建廟宇的碑記。御碑亭,系清乾隆十五年(1750)秋皇帝巡視嵩山回京路過湯陰岳飛廟題詩碑所建,單檐卷棚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
正殿為硬山式灰瓦頂建筑,綠琉璃瓦剪邊,是岳飛廟的主體建筑,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明、清、民國及解放后屢經修葺。該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栱,梁架為九架前后廊。
寢殿又稱“賢母祠”,硬山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此外還有岳云祠、四子祠、岳珂祠、張憲祠等建筑。
岳飛廟現存有明、清兩代官員及文人學士所題的詩詞歌賦和修廟記實等約200塊碑刻,詩、歌、詞、賦,真、草、隸、篆樣樣皆有。明天順二年(1458)湯陰庠生王熙書寫的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一塊《滿江紅》碑刻;明天啟二年(1622)著名畫家董其昌書寫的《重修岳鄂王祠記》碑,從八個方面概括了岳飛光輝的一生;清乾隆皇帝的《經武穆祠》碑,是清代封建帝王對岳飛的肯定;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越南使臣的題碑,是研究岳飛國際影響和清代對外關系的珍貴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湯陰是岳飛的故鄉,湯陰岳飛廟是全國諸多岳廟中最具代表性的祠廟。
總平面圖(文宣提供)
精忠坊(文宣提供)
寢殿(賢母祠)(文宣提供)
上一篇:佛教建筑·汝陽觀音寺
下一篇:橋梁建筑·湯陰湯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