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汝陽觀音寺
觀音寺又名觀音禪寺,也稱下寺,位于汝陽縣城東15km的圣王臺村,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商湯在此祈雨禳災(zāi),因此該地被譽為通靈寶地,后遂有僧人在此開壇建寺。觀音寺在宋慶歷年間(1041—1048)已初具規(guī)模,宋末一度荒廢。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鐵船和尚矢志修復(fù),其后嘉靖、天啟、崇禎年間都有維修,奠定了觀音寺建筑的總體格局。
觀音寺坐南朝北,同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寺院南依鳳凰山鳳凰臺,北臨汝河水,東傍板棚河。明弘治十五年(1502)《敕賜嵩山大少林祖庭之碑》記載:“觀音寺南枕圣臺,而北襟河,汝西望云夢,而東抵鳳凰通衢,遠達往來憩官之所……”寺院南北長80m,東西寬87m,面積達6960㎡。歷史上觀音寺分中院和兩側(cè)跨院三部分,左跨院是竹園、樹林,右跨院為和尚之作坊。現(xiàn)僅存主體部分,沿中軸線有山門、天王殿、關(guān)圣殿、大雄寶殿、升圣橋、湯王宮等建筑。兩側(cè)為鐘樓、廂房、閣樓、碑亭。整個寺院南北高差為6.8m,寺院建筑北低南高,錯落有致,林蔭蔽日,泉水叮咚,風(fēng)景宜人。
關(guān)圣殿面闊三間(5.41m),進深一間(4.98m),硬山灰瓦頂,綠琉璃瓦剪邊。殿內(nèi)東西兩壁保存有二幅清代壁畫。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硬山灰瓦頂,綠琉璃瓦剪邊。大雄寶殿后即是升圣橋,橋西有迎旭閣,橋東有橫霞閣,橋下為東、西湯王池,橋上各置青石欄桿。橋東西各有一洞,西曰水簾洞,東為成佛洞,是修行之所。由升圣橋直登石階至該寺最高處,為寺內(nèi)最宏偉的建筑湯王宮。湯王宮東梢間檻墻上鑲嵌有清光緒十四年(1888)題刻的《觀音寺八景志》石碑,是研究觀音寺歷史的珍貴資料。
湯王宮前有古銀杏樹兩棵,一雄一雌。右側(cè)有傳說觀世音蓮臺化生長有花瓣的蓮花柏。左側(cè)有洗心井,自古以來,無論大旱大澇,洗心井的水位始終不升不降。
總平面圖(文宣提供)
全景(文宣提供)
鐘樓(文宣提供)
大雄寶殿(文宣提供)
大悲殿(文宣提供)
湯王宮(文宣提供)
三官殿(文宣提供)
上一篇:佛教建筑·汝州風(fēng)穴寺
下一篇:紀念建筑·湯陰岳飛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