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舉之戰(上):吳國霸業的開端
蓼花蘸水火不滅,水鳥驚魚銀梭投。滿目荷花千萬頃,
紅碧相雜敷清流。孫武已斬吳宮女,琉璃池上佳人頭。
——(五代)李璟《游后湖賞蓮花》
伍子胥因政治迫害而到了吳國,因為是來自大國的貴族身份,受到了吳國的隆重對待。此時,吳王僚剛剛繼位執政,公子光為將軍,伍子胥就成了吳王僚身邊的大夫。伍子胥覺得吳王僚不是一個英明的君主,因此在任上也只是尸位素餐而已,并沒有什么出彩的表現。
吳楚兩國本是世仇,戰爭一直不斷。當時吳楚兩國邊境的村莊相連,分屬兩國的兩個女子為爭采桑葉互相廝打而大怒,以至于引起村子間械斗,然后層層升級,引發兩國興兵交戰。吳國派公子光討伐楚國,攻破楚國的鐘離、居巢凱旋。伍子胥勸吳王僚說:“楚國可攻破,希望再派公子光去。”伍子胥的目的是想將野心家公子光踢出權力中心,從而穩定吳國政局。公子光反對說:“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殺害,他攻打楚國是為了自己報仇。現在不能攻破楚國。”吳王僚本來就不想和大國楚國不死不休,所以順坡下驢,與楚國議和。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想殺掉吳王而自立為王。可是對伍子胥來說,報仇才是第一位的,胸無大志的吳王僚并不是最好的選擇。于是伍子胥辭官歸隱,帶著公子勝親自下田耕作。
伍子胥的識趣和精明讓公子光很滿意,于是公子光來到伍子胥的隱居處,和伍子胥結交。伍子胥也曲意奉承公子光,迅速地成為公子光的心腹謀士。
伍子胥從楚國流亡到吳國途中,見“專諸方與人斗,將就敵,其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伍子胥知道專諸是一位敢于赴難的勇士,就與之結交,后來就將他推薦給了公子光。公子光得到專諸以后,像對待賓客一樣地好好待他。專諸只不過是一個平民,而公子光是一個大貴族,兩人平等相交,專諸非常感動,于是答應公子光成為他的死士。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病死。當初,楚平王和自己大兒子的法定配偶秦女所生的兒子公子軫直接即位稱王,就是楚昭王——這個從血緣上就帶著“骯臟光環”的年輕王者得不到楚國人的承認。
吳王僚趁楚平王死了、楚昭王忙于穩定局勢的時機,派自己的兩個親信公子率兵襲擊楚國。但是戰事不利,在外敵入侵下,楚國人反而團結在楚昭王身邊,切斷吳軍的后路。
這時公子光對專諸說:“這個機會不能失掉,不去爭取,哪會獲得!我才是這個國家的真正繼承人,請你為我效勞吧。”專諸回答說:“吳王僚是可以殺掉的。大軍在外,而國內沒有正直敢言的忠臣,再加上他的母親年、老兒子年幼,這樣的吳王僚只要死了,就立刻煙消云散了。”公子光以頭叩地說:“以后你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你身后的事都由我負責了。”
死士專諸親自動手,公子光的陰謀計劃開始實施了。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自己的精銳甲士,備辦酒席宴請吳王僚,吳王僚本身對公子光也不信任,于是他派出衛隊,從王宮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立在門戶、臺階兩旁。安全措施做到了極致,夾道站立的侍衛,都舉著長矛,身穿重甲。
宴會到高潮的時候,公子光假裝腳有毛病,就離開地下室。這個時候,專諸扮作廚師,把名劍魚腸劍放到魚的肚子里,然后把魚進獻上去。這道菜是大名鼎鼎的黃河鯉魚,曾經有公子季札為天子表演過如何食用。
到吳王僚跟前,專諸開始表演黃河鯉魚膾,手舞足蹈,合于音律。飲食的藝術迷醉了吳王僚和他的護衛,于是專諸趁機掰開魚,用削鐵如泥的魚腸劍刺殺吳王僚。吳王僚當場就死了,專諸也很快被侍衛人員剁成了肉泥。
政變發生后,之后果然如計劃的一樣,沒有人為吳王僚鳴冤。公子光迅速自立為君,是為吳王闔閭。吳王闔閭即位后,厚待死去的專諸家人,并召伍子胥賜官行人(相當于外交大使),與他共商國是。
知識鏈接 死士
春秋時代,死士是一種專門的群體,其主體部分一般都是失去封地的中小貴族。他們受到主人家的供奉,平時享受榮華富貴,等到需要的時候,能夠隨時為主人奉獻生命。秦漢時期,大力打壓這種豢養死士的行為,各種死士刺殺的技巧逐漸沒落,不過一部分流傳到日本,成了忍者的源頭。
吳國經過吳王闔閭和伍子胥這對君臣組合的一系列改革,具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吳王闔閭開始把重點轉向軍事上發展。他重用軍事家孫武,轉變傳統的作戰方式,以大量的廉價的步兵取代車兵成為軍事主力,同時努力提高士兵的戰術素養,加緊制作鋒利的兵器,隨時準備發動對楚國的戰爭。
很快,戰爭的外部環境成熟了。
楚昭王即位后,楚國內部政治黑暗,軍事無能,民眾怨憤,君臣離心的情況更加嚴重。所以說,當時的楚國雖然貌似龐然大物,余威尚存,可其實早已是外強中干,是經不得風吹雨打的。
然而,從整體的人口和領土面積上來說,楚對吳還具有一定的優勢。公元前512年,闔閭第一次提出大舉攻楚的戰略計劃時,睿智的孫武即以“百姓還沒有休息好”的理由加以勸阻。
吳王闔閭采納了孫武的建議,決定試探一下楚國的虛實。他一舉滅亡了楚的附庸國徐國(位于今江蘇南部地區)。楚國此時虛脫不堪,對此也無可奈何,眼睜睜地看著吳國做大。
更為重要的是,吳國采用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誤楚”的高明戰略方針,繼續擴大吳楚兩國的戰力差距。具體做法是,利用吳軍的水軍優勢帶來的高機動性,將吳軍分為三支,輪番出擊,騷擾楚軍。當時,吳國已經實現了職業軍人化,士兵少而精銳,而楚國依然是農兵合一,士兵多而廢弛,在這種運動戰中,楚國逐漸疲憊。
這一措施實行了六年有余,吳軍先后襲擊楚國的夷(今安徽渦陽附近)、潛(今安徽霍山東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害得楚軍疲于奔命,士氣全無。同時,吳軍這種一戰即走的騷擾作戰,也給楚軍造成錯覺,誤以為吳軍的行動僅僅是“騷擾”而已,根本不敢和楚國正面對抗。
就這樣,楚國在盲目自大中放松了應有的警惕,最后徹底淪為失敗者。
知識點思考 吳國國君為什么自稱為王?
春秋時代,只有一個半王,一個是周天子,半個是楚王。而吳國則因為是蠻夷之地,國君關起門來自稱為王。不過和他國交往的時候,吳國國君被其他國家含糊地稱為“子”。并且有意思的是,吳國和楚國世仇,如果和楚國作戰勝利,就會自稱為王;如果作戰失利,就自稱為君,然后找霸主晉國哭訴。
上一篇:柏舉之戰-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柏舉之戰(下):楚國衰敗的起點-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