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戚繼光
向來曾作舍身歌, 今日登臨意若何?
指點封疆余獨感, 蕭疏鬢發(fā)為誰皤!
劍分胡餅從人后, 手掬流泉已自多。
回首朱門歌舞地, 尊前列鼎問調合。
〔皤(p)〕白。〔胡餅〕燒餅。〔列鼎〕列鼎而食,指貴族豪華奢侈的生活。〔調和〕指調配菜肴的味道。
這是一首登臨詩。作為一代抗敵名將的作者,當他登上舍身臺——那些善男信女出于宗教信仰或自我摧殘肉體,或舍生捐命的地方——他的內心世界會產生什么樣的感觸?是舍生赴敵的激情豪氣,還是獻身君王的雄心壯志? “向來曾作舍身歌”一句,既是對過去的少年豪情的追憶,又說明那些單純、狂熱的感情都是已往的體驗了。隨著歲月的流逝,南北征戰(zhàn)的行伍生涯,不僅沒把他變成只知沖鋒陷陣的一介武夫,充滿矛盾的嚴酷現(xiàn)實反倒使他的情感深沉、復雜多了,甚至連自己也一時說不清,道不明,理不出一個頭緒。“今日登臨意如何”的提問,就是對過去那種類似宗教徒的簡單、狂熱激情的反思和否定,也是對登上舍身臺后內心涌起的復雜、矛盾的情感波濤的追索。遙望半生來日夜守衛(wèi)的邊防線,本應感到親切和興奮,可不知怎么的只剩了一種孤獨和失落的感覺,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抒發(fā)的“獨愴然而涕下”的那種孤獨感。“蕭疏鬢發(fā)為誰皤”正是在這種孤獨、失落的心理作用下而發(fā)出的憤慨的呼喚。這位矢志報國,耗盡了青春,耗盡了心血的著名愛國將軍到頭來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是仕途遭受挫折或有才不得施展的牢騷,還是陷入目的迷惑的苦惱,抑或是無病呻吟,故作驚人之語?都不是的,原來這里面有著現(xiàn)實的政治背景。
稍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知道,戚繼光處身的嘉靖、萬歷兩朝是明史上極端黑暗腐朽的兩代。皇帝昏聵,奸臣當權,倭寇入侵,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各種社會矛盾都達白熱化程度。前方將士在同猖獗入犯的敵寇浴血奮戰(zhàn),而整個貴族集團卻沉迷在歌舞聲色、燈紅酒綠中縱情享樂。詩的后兩聯(lián)正是對這種不平現(xiàn)實的藝術概括。“劍分胡餅從人后,手掬流泉已自多”是作者登臺所憶,虛寫自己與戰(zhàn)士飲風餐露,同甘共苦,赤膽忠心保衛(wèi)家國的戰(zhàn)斗生涯;“回首朱門歌舞地,尊前列鼎問調和”是登臺所觀,實寫統(tǒng)治集團置國家安危、人民死活于不顧的腐化墮落的生活現(xiàn)狀。一方是舍生忘死,一方是醉生夢死。作者把這兩種鮮明對立的現(xiàn)象擺在一起,就產生出強烈的反諷效應,既回答了上聯(lián)提出的問題,也暗示出內心極度的不平和憤慨情緒。
可是,為什么這種反常的不平現(xiàn)象能夠正常地存在呢?作者沒有做出而且也無法做出回答,因為現(xiàn)實本來如此,歷史也從來如此。我們卻從這沒有最后答案的全詩中,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的跳動,從而給我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啟示,并引起我們對歷史的沉痛反思。這就是我們沿著作者提供的情感線索所捕捉到的《登舍身臺》一詩包含著復雜歷史內容的心理內涵。
這首詩在藝術上善于選取典型的富有特征的細節(jié)來構成鮮明形象。例如“劍分胡餅從人后”兩句就非常具體生動地突現(xiàn)了軍中生活的艱苦和作者跟戰(zhàn)士同甘共苦的情景;兩個問句和對比手法的運用也都有助于感情的表達;語言樸素無華,平淡無奇卻不失質實厚重。
上一篇:《點絳唇感興·宋·王禹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短歌行·魏·曹操》原文與賞析